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36

  ..續本文上一頁如此說呢?因爲在一個心識剎那中不能有兩個心同時生起。同樣地,在一個心識剎那中不能有兩個觸、受、想、思等同時生起,而只能有一個心、觸、受、想、思等生起;因此在樂受生起的心識剎那裏,苦受與不苦不樂受不能生起;在苦受生起的心識剎那裏,樂受與不苦不樂受不能生起;在不苦不樂受生起的心識剎那裏,苦受與樂受不能生起。在每個心識剎那裏只能有一種受存在。

  當佛陀如此開示時,舍利弗尊者與他的甥兒長爪梵志都能清楚地了知。爲什麼呢?在開示受念處之前,佛陀先教導他們觀照色法,那時他們可以清楚地照見究竟色法。然後當佛陀開示受念處時,他們也能清楚地觀照受及與受相應的名法。由于舍利弗尊者在那一生已經證悟須陀洹果,了悟四聖谛,並且修行止觀半個月之久,因此他了解受不能單獨生起,只能與相應名法同時生起;而長爪梵志也具有充分的波羅蜜,他是廣演知者(vipabcittabbu),即借著聽聞佛法開示就能證悟涅槃的人,因此他也能清楚地了知佛陀的開示。

  佛陀繼續開示說:「火吠舍,樂受是無常的、有爲的、緣生的、敗壞法、壞滅法、衰離法、滅盡法。」

  在這裏,佛陀開示說:樂受是無常的。這就包括觀照樂受爲無常、苦、無我。然後佛陀說:樂受是有爲的、緣生的。這就是要修行緣起法以觀照樂受的因,亦即觀照苦的因。那時舍利弗尊者與長爪梵志都能觀照受及相應名法、觀照緣起法及觀照名色法及其因爲無常、苦、無我。

  佛陀繼續開示說:「火吠舍,苦受是無常的、有爲的、緣生的、敗壞法、壞滅法、衰離法、滅盡法。火吠舍,不苦不樂受是無常的、有爲的、緣生的、敗壞法、壞滅法、衰離法、滅盡法。

  火吠舍,善學的聖弟子如此知見之後厭離樂受、苦受與不苦不樂受;由于厭離,所以他遠離欲染;由于遠離欲染,所以他得到解脫;得到解脫之後,他如此了知:『生已滅盡,梵行已立,應作皆辦,更無後有。』」

  佛陀開示完這部經之後,長爪梵志證悟須陀洹果,舍利弗尊者則證悟阿羅漢果。注釋說:舍利弗尊者猶如飽餐爲他人准備的食物一樣,因爲佛陀講這部經的對象是長爪梵志,然而由于舍利弗在背後爲佛陀搧風,順便聽聞而證悟阿羅漢果。

  大家聽了之後不要以爲證果很容易。舍利弗尊者已經以一阿僧祇與十萬大劫以上的時間累積波羅蜜。在最後那一世,他還是精進地修行止禅與觀禅半個月,直到觀智與五根逐漸成熟。那時佛陀知道舍利弗尊者將能證悟阿羅漢果,因此他與舍利弗尊者一起前往豬掘洞,以便開示這部《長爪經》。

  因此在你修行受念處時,首先應當觀照究竟色法,然後應當觀照受與所有的相應名法,六門心路過程都必須觀照。六門心路過程裏的速行心可能是善的或不善的,這兩者你都必須觀照。

  觀照究竟名色法之後,進一步應當如何修行呢?佛陀開示如下:

  「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受爲受、安住于觀照外在的受爲受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受爲受。」

  在這裏你必須觀照內在與外在的究竟名色法,而且特別注重在觀照受。接著佛陀開示下一個階段:

  「他安住于觀照受的生起現象、安住于觀照受的壞滅現象或安住于觀照受的生起與壞滅現象。」

  在這個階段你必須觀照兩種生滅,即因緣生滅與剎那生滅。在觀照因緣生的時候,無明、愛、取、行、業這五種是過去因,除此之外還應當觀照現在因。之前,由于開示內容很多,所以我沒有提到這一點,今天我要稍加解釋。在色蘊當中,過去世的五種因只是針對業生色法而言,業生色法由過去世的業力所産生。然而對于心生色法而言,心是它們的因;對于時節生色法而言,先前色聚裏的火界(即時節)是它們的因;對于食生色法而言,先前色聚裏的食素是它們的因。對于名蘊而言,可分爲兩類,即果報名蘊與非果報名蘊。非果報名蘊包括善法、不善法及唯作法。對于果報名蘊而言,必須觀照它們的五種過去因(無明、愛、取、行、業)及現在因(近因),舉例而言,如果沒有依處,名蘊就不能生起,因此依處也是一種因;如果沒有所緣(目標),名蘊也不能生起,因此所緣也是一種因;如果沒有觸,名蘊也不能生起,因此觸也是一種因;如果沒有作意,名蘊也不能生起,因此作意也是一種因;除此之外,依照不同的情況,還有不同的因。對于非果報名蘊而言,不需要觀照過去因,只需觀照現在因而已。在這個階段,你必須觀照:由于因生起,所以五蘊生起;由于因完全滅盡,所以五蘊完全滅盡,這是因緣生滅。然後還必須觀照五蘊及其因都是一生起後就立即壞滅,這是剎那生滅。必須如此觀照這兩種生滅。下一個階段是:

  「或者他建立起『有受』的正念只爲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

  這個階段包括從壞滅隨觀智到行舍智這些上層的觀智。佛陀接著開示說:

  「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于觀受爲受的方法。」

  如果有系統地觀照五蘊而且注重在觀照受,觀智成熟時你就會證悟聖道。逐級的聖道會逐步地滅除煩惱。證悟阿羅漢果之後你就能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一切五蘊。

  

   心念處(cittanupassana)

  開示了修行受念處的九種方法之後,佛陀接著解釋修行心念處的十六種方法如下:

  「再者,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觀心爲心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了知有貪欲的心爲有貪欲的心,了知沒有貪欲的心爲沒有貪欲的心;了知有瞋恨的心爲有瞋恨的心,了知沒有瞋恨的心爲沒有瞋恨的心;了知有愚癡的心爲有愚癡的心,了知沒有愚癡的心爲沒有愚癡的心;了知收縮的心爲收縮的心,了知散亂的心爲散亂的心;了知廣大的心爲廣大的心,了知不廣大的心爲不廣大的心;了知有上的心爲有上的心,了知無上的心爲無上的心;了知專一的心爲專一的心,了知不專一的心爲不專一的心;了知解脫的心爲解脫的心,了知未解脫的心爲未解脫的心。」

  這段經文中講到的十六種心都是世間心,而不涉及出世間心,因爲無常、苦、無我本質的觀照只針對世間法而已,並不涉及出世間法。

  以下是這段經文中所提到各個名詞的解釋:

  「有貪欲的心」是指與貪欲同時生起的八種欲界不善心。貪欲是一種心所,它與心同時生起、同時壞滅、取同樣的目標、依靠同樣的依處而生起。如此與貪欲緊密結合的心稱爲「有貪欲的心」。根據《阿毗達摩藏》,有八種心以貪爲根而生起,稱爲貪根心(lobhamulacitta),當中有四種與邪見相應,另外四種與邪見不相應。

  例如現在大家在聽開示。誰在開示呢?你可能會說是帕奧禅師。如果你相信真的有一位帕奧禅師在開示,那就是邪見。因爲依照究竟谛而言,並沒有真實的帕奧禅師,只有究竟名色法存在而已。這些名色法一生起後就立即壞滅,一秒鍾內有數萬億次生滅,因此沒有一個穩定恒常的帕奧禅師存在。如果你誤以爲名色法組成的這一團東西是帕奧禅師,那就是一種邪見。

  再舉一個例子:你可能會認爲你的美金是真實存在的,那也是一種邪見。如果對美金修行四界分別觀,你只會見到色聚而已。分析那些色聚之後會見到每粒色聚中含有八種究竟色法,它們是由先前色聚中的火界産生的,因此稱它們爲時節生色法。這些色法都是一生即滅,因此它們是無常的,沒有恒常的美金存在。認爲有真實的美金存在是一種邪見,當你存著邪見而執著美金時,那就是與邪見相應的貪根心。

  有時因爲你能修行觀禅,所以對美金沒有邪見。當你有系統地對美金修行四界分別觀時,就能見到究竟色法,能了知它們爲無常、苦、無我;但是不修行觀禅時,你見到美金仍然會執著它們,只是你對它們沒有邪見,這是與邪見不相應的貪根心。

  有時你見到自己的金錢時,也許因爲它的數量很大,所以會生起快樂的感受;但是有時你見到金錢時不會生起樂受或苦受。然而只要你仍然執著你的金錢,當你見到它而感覺快樂時,你的心是喜俱的貪根心;當你見到它而不生起苦受或樂受時,你的心是舍俱的貪根心。

  此外還可依據貪心是主動生起或被動生起而分類,因此總共分成八種貪根心。

  「沒有貪欲的心」可分爲叁種,即世間善心、世間果報心與世間唯作心。「沒有貪欲的心」一詞是用來表達與「有貪欲的心」相對照的意思,而不是相反的意思。在我們了解這個法門之後,就會清楚地知道這一點。這個法門必須觀照叁界中的法以培育無常、苦、無我的觀智。就世間心而言,不可能已經滅除潛伏性的貪欲,因此「沒有貪欲的心」只是指貪欲暫時不生起的心理狀態而已。

  第二對是有瞋恨的心與沒有瞋恨的心。「有瞋恨的心」是指以瞋爲根而與憂受相伴生起的主動與被動的心,這是兩種瞋根心。

  例如你對一個人生氣之後,再度見到他時,有時你會立刻生起瞋恨,這是主動的瞋根心;有時你不會立刻生起瞋恨,但是經過別人慫恿之後才生起瞋恨,這是被動的瞋根心。

  「沒有瞋恨的心」可分爲叁種,即世間善心、世間果報心與世間唯作心。

  什麼是世間善心呢?當你恭敬佛法僧叁寶時,心中生起的是欲界善心;當你布施、持戒、修行止禅達到安止定之前的階段時,心中生起的也都是欲界善心;當你修行止禅達到禅那時,心中生起的是色界或無色界善心。

  什麼是世間果報心呢?結生心、有分心與死亡心都是世間果報心。在眼門心路過程中,眼識、領受心、推度心、彼所緣心也都是世間果報心。其它四根門心路過程中的世間果報心可以同理類推。

  什麼是世間唯作心呢?在眼門心路過程中,五門轉向心與確定心都是世間唯作心。其它四根門心路過程中的世間唯作心可以同理類推。

  下一對心是有愚癡的心與沒有愚癡的心。

  「有愚癡的心」是指以癡爲根而與疑相應的心及以癡爲根而與掉舉相應的心。

  「沒有愚癡的心」有叁種,即世間善心、世間果報心與世間唯作心。

  兩種瞋根心與二種癡根心不牽涉在有貪欲或沒有…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