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精进地观照行法为无常、苦、无我,观智成熟时你就能证悟圣道与圣果。
大略地将前面所说的内容归纳如下:色业处有两种修法,即四界分别观的简略法与详尽法。名业处有三种修法,即先观照触、先观照受与先观照识。
如果先观照受,你不应只观照受而已,也应观照相应名法,这称为受念处。如果先观照识,你不应只观照识而已,也应观照相应名法,这称为心念处。如果先观照触,你不应只观照触而已,也应观照相应名法,这称为法念处。这三种念处加上你必须先修行的身念处,总共即是四念处。
在这里,当世尊开示观照名法的法门时,他谈到受。当他谈到触或识时,对某些禅修者而言,禅修的目标是不明显的、暗淡的;但是谈到受时,禅修的目标是明显的。为什么呢?因为受的生起很明显,乐受与苦受的生起是相当清楚的。
当乐受生起而且遍怖、洋溢全身时,它使人发出这样的欢呼:「哦!多么快乐啊!」犹如吃了提炼过一百次的精纯奶油,也像涂了高贵的润肤油之后被按摩,或者像用一千桶凉水冲凉来退除高烧一样。
当苦受生起并且遍怖、浸透全身时,它使人发出这样的哀嚎:「啊!多么痛苦啊!」犹如用火红的牦头放在自己身上,也像被热熔的铜汁浇洒,或者像整捆的火把投掷到森林里的干枯草木中一样。
尽管乐受与苦受的生起是明显的,但是不苦不乐受的生起却是暗淡不清的。
对于运用正确方法来掌握的人,不苦不乐受就会变得明显。这个人心里想:「不苦不乐受存在于乐受与苦受消失时,借着与乐受及苦受作比较,就能知道不苦不乐受的存在。」
这方法可用什么来比喻呢?就好比一个猎人追踪鹿的蹄印,追踪到半路时发现那只鹿跑过一块平坦的大岩石。他可以在岩石两旁的土地上看到鹿的蹄印,但是在岩石上却看不见蹄印。他会借着推理而了知:「那只鹿从这里爬上岩石,从那里爬下去,而在这两处之间的平坦岩石上,它是循着这个路线跑过去的。」
乐受的生起很明显,就好比爬上岩石之前土地上的蹄印一样;苦受的生起也很明显,就好比爬下岩石之后土地上的蹄印一样;运用推理的方法来观照不苦不乐受,就好比透过推理来了解鹿在岩石上跑过的路线一样。他心里想:「不苦不乐受存在于乐受与苦受消失时,借着与乐受及苦受作比较,就能知道不苦不乐受的存在。」
如此,世尊先教导观照色法的禅修法门,然后从五蕴中取出受蕴来教导观照名法的禅修法门。
佛陀不只在本经如此教导而已,在《中部》的《小爱尽经》(Culatanhasavkhaya Sutta)、《小方广经》(Culavedalla Sutta)、《大方广经》(Mahavedalla Sutta)、《护国经》(Ratthapala Sutta)、《摩犍地耶经》(Magandiya Sutta)、《界分别经》(Dhatuvibhavga Sutta)及《不动适应经》(Anebjasappaya Sutta),在《长部》的《大因缘经》(Mahanidana Sutta)、《帝释问经》(Sakkapabha Sutta),在《相应部》的《小因缘经》(Culanidana Sutta) 、《树譬喻经》(Rukkhupama Sutta)、《审虑经》(Parivimamsana Sutta)与全部的《受相应》(Vedana Samyutta)以及其它许多经中,佛陀都在教导色法的禅修法门之后,从五蕴中取出受蕴来教导名法的禅修法门。
对于「我感到乐受」这句话,另一种理解的方式是:借着在乐受生起时苦受的不存在,他了知:「我正感到乐受。」因为在乐受生起的当下苦受并不存在,以及在乐受生起之前的时刻没有乐受存在,所以乐受生起时他才会感到乐受。借着如此了知的智慧来观照受是无常的、是短暂与变易的。当他如此了知乐受时,就是对乐受有正知。
注释引用佛陀在《长爪经》(Dighanakha Sutta)中的开示来解释受念处。这部经是《中部》里的第七十四部经,为什么它以「长爪」(Dighanakha)作为经名呢?因为这是佛陀对长爪梵志(Dighanakha paribbajaka)所说的经。长爪梵志是舍利弗尊者的甥儿。为什么叫做长爪梵志呢?可能因为他的指甲很长;然而他的族姓是火吠舍(Aggivessana)。在这部经中,佛陀首先开示四界分别观的简略法,然后开示名业处,教导从受开始观照名法;因此这部经也称为《受摄受经》(Vedanapariggaha Sutta)。
佛陀在成道之后第一次雨季安居中教导许多比丘禅修。在那次安居中有五十多位比丘证悟阿罗汉果。安居后佛陀前往他成道之前六年苦行时所住的优楼频螺林(Uruvela)。在那个林中,佛陀度化优楼频螺迦叶(Uruvelakassapa)、伽耶迦叶(Gayakassapa)、那提迦叶(Nadikassapa)三兄弟及他们的一千名弟子,他们全部都证悟阿罗汉果。在这些阿罗汉的陪同下,佛陀赴频毗娑罗王的邀请而前往王舍城。那时舍利弗与目犍连都是外道梵志萨若毘耶梨子(Sabjayabelatthaputta)的弟子。佛陀到达王舍城大约两星期左右,有一天舍利弗遇到佛陀最初度化的五比丘当中的阿说示尊者(Venerable Assaji),他听阿说示尊者讲说一首关于四圣谛的偈颂:
对于一切因缘所生法,
如来讲说彼法之因缘,
以及彼法如何地灭尽,
这是大沙门所说之教。
听到这首偈颂的前两句时,舍利弗就证悟了须陀洹果。回去之后他将此偈颂告诉目犍连,目犍连听完后也证悟须陀洹果。于是他们两人与其二百五十名弟子一起来到竹林精舍拜见佛陀。佛陀为他们开示关于四圣谛的法,闻法之后他们的二百五十名弟子全部证悟阿罗汉果,但是舍利弗与目犍连尚未证悟阿罗汉果。他们都跟随佛陀出家,成为善来比丘。
目犍连尊者在出家一星期后证悟阿罗汉果;舍利弗尊者在出家半个月后证悟阿罗汉果。舍利弗尊者是如何修行的呢?他修行观禅的方式是各别法观禅(anupadadhamma vipassana),意即在观照究竟名色法时,逐一地观照每个法为无常、苦、无我。例如他先入初禅,出定后逐一地观照初禅里的名法。通常初禅里有三十四个名法,例外的情况是悲心观与喜心观的初禅各有三十五个名法。他先观照识为无常,然后观照触为无常,然后观照受为无常……。如此一一观照时,他能清楚地见到名法的生时(uppada)、住时(thiti)与灭时(bhavga)。
为什么他能如此清楚地观照名法?注释里解释说:「因为他在观照名法时也观照依处与所缘(目标)。」例如当他想观照安般初禅的名法时,从初禅出定后他先观照有分心(意门),然后观照安般似相(所缘)。当安般似相出现在有分心时,他才开始逐一地观照初禅名法为无常、苦、无我。这是非常宝贵的方法。舍利弗尊者以此方法从初禅开始,一直观照到无所有处定,但是当他观照非想非非想处定时,无法逐一地观照其名法,只能整体地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因为它们太微细了。
如此,在半个月当中他精进地修行止禅与观禅。渐渐地,他的五根达到成熟。为什么呢?因为他具有充分的波罗蜜。在一阿僧祇与十万大劫之前,他得到最上见佛(Anomadassi Buddha)的授记,将会成为释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在最上见佛出现于世间之前,他已经在更早的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禅与观禅,以期能被授记将来成为上首弟子。得到最上见佛授记之后,在一阿僧祇与十万大劫的时间里,他也尽可能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的阶段。我们如何能知道呢?因为他将会证悟阿罗汉果与四无碍解智。对于想在证悟圣果时也得到四无碍解智的人,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培植四种因。其中一种是先前的修行,意即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因此舍利弗尊者不只在最后那一世修行而已,在过去佛的教法中就已曾修行达到行舍智;我们不要忘记这些波罗蜜。最后那一世他也是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之前他的五根尚未成熟,一直到他出家半个月后五根才达到成熟。
当天,佛陀用过午餐后就与舍利弗尊者前往灵鹫山的猪掘洞(sukarakhata cave)。当他们坐下时,长爪梵志也来了。过去长爪梵志与他的舅舅舍利弗一起跟随萨若毘耶梨子学习,但是当舍利弗到竹林精舍去出家时,长爪梵志并没有跟着去。他等舍利弗的消息等了半个月,但是不见舍利弗回来,所以就到竹林精舍来寻找。由于佛陀与舍利弗尊者已经前往灵鹫山的猪掘洞,所以他也跟着前来。
为什么他要找他的舅舅呢?因为他深知舍利弗尊者智慧高超。舍利弗尊者在出家之前就一直在寻找不死之境,只要一听说有那位导师教导达到不死之境的方法,他就会立即去找那位导师,但是几天内又回来了,因为那位导师的教法不能令他满意。然而这一次舍利弗前往竹林精舍已经过了半个月还没有回来,长爪梵志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所以他前来找佛陀与舍利弗尊者。
当佛陀坐在洞中,舍利弗尊者在佛陀背后为佛陀搧风时,长爪梵志来了。当时长爪梵志持有断见,所以他问佛陀关于断见的问题。佛陀使他放弃断见之后,开示这部《受摄受经》。首先佛陀以简略法开示色业处,然后开示受念处,注释就是引用这段受念处的经文。经文中所称的「火吠舍」是长爪梵志的姓。经文内容如下:
「火吠舍(Aggivessana),当一个人感到乐受时,他不会感到苦受或不苦不乐受,只会感到乐受。火吠舍,当一个人感到苦受时,他不会感到乐受或不苦不乐受,只会感到苦受。当一个人感到不苦不乐受时,他不会感到乐受或苦受,只会感到不苦不乐受。」
为什么佛陀…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