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貪欲的心這種分類法當中。
八種貪根心及二種癡根心不牽涉在有瞋恨或沒有瞋恨的心這種分類法當中。
然而,由于所有的不善心中都有愚癡,所以有愚癡的心也包括八種貪根心及二種瞋根心在內。因此所有十二種不善心都包含在有愚癡或沒有愚癡的心這種分類法當中。
當你修行心念處時,這十二種不善心都必須觀照;在你心中生起的所有世間善心、世間果報心及世間唯作心也都必須觀照 。
第四對心是收縮的心與散亂的心。
「收縮的心」是指落入昏沈與睡眠的心:由于對目標缺乏興趣以及或多或少的不樂意,所以心變得松懈、退縮,因此稱爲「收縮的心」;這是指欲界五種被動的不善心。
例如你可能對一雙舊鞋沒有興趣。但是因爲別人一再推薦你買,所以你將它們買了下來。盡管如此,你對它們的執著不強,這種心稱爲被動的貪根心。有時你的瞋心並不是主動生起的,而是由于他人慫恿才生起,這種心稱爲被動的瞋根心。被動的不善心總共有五種,它們稱爲「收縮的心」。
「散亂的心」是指與掉舉同時生起的心,因爲它透過胡思亂想而在應當注意的目標之外四處遊蕩,所以稱爲「散亂的心」。例如在修行安般念時,如果你的心不能安住于呼吸,而到處攀緣其它目標,那就是散亂的心。一切的不善心都與掉舉相伴而生。
第五對心是廣大的心與不廣大的心。
「廣大的心」是指色界心與無色界心。
如果有系統地修行安般念,你就可能證得初禅、第二禅、第叁禅乃至第四禅,這四種禅心稱爲色界心。然後你能以安般念爲基礎而轉修叁十二身分,再以叁十二身分爲基礎而轉修棕、黃、紅、白這四種色遍,達到第四禅,它們的初禅到第四禅的禅心也都是色界心。如果你以色遍第四禅爲基礎,照見遍相裏的空間,你就能修行空無邊處定乃至有系統地修行到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四種無色界定中的心稱爲無色界心。色界心與無色界心都稱爲廣大的心。
爲什麼稱它們爲「廣大的心」呢?因爲它們能降伏煩惱、産生大的果報及具有廣大的認知範圍,或者由于它們有崇高的投生意願等,所以稱它們爲「廣大的心」。由于在世間當中,沒有比色界心與無色界心更高的心,所以注釋者以世間裏最上等的這兩種心來解釋「廣大的心」。
如果你安住于任何一種禅那中一小時,則在那一小時裏你都能降伏煩惱,不使它們在心中生起。如果在臨死時還能維持禅那不退失,那麼該禅那能使你投生于色界天或無色界天,所以說它們能降伏煩惱及産生大的果報,因此禅那的心稱爲廣大心。
「不廣大的心」是指欲界心。
在觀照究竟名法時,你必須觀照六門心路過程。其中的前五門心路過程只有欲界心而已;意門心路過程中禅那意門心路過程則含有色界心或無色界心(廣大的心),除此之外的其它意門心路過程心都是欲界心(不廣大的心)。
第六對心是有上的心與無上的心。
「有上的心」是指欲界心,意思是還沒有達到世間最高層境界的心,或者還能夠再提升的心。
「無上的心」是指色界或無色界心,它們是已達到世間最高或最妙境界的心。
第七對心是專一的心與不專一的心。
「專一的心」是指具有近行定或安止定者的心。
「不專一的心」是指沒有近行定與安止定者的心。
最後一對心是解脫的心與未解脫的心。
「解脫的心」是指透過如理作意而從煩惱中暫時解脫或在安止定中透過降伏煩惱而暫時解脫的心。
如果你能安住于禅那中一或二小時,我們可以說在那一或二小時裏你的心暫時解脫煩惱。入定以外的時間裏,有時會遇到能促使煩惱生起的情況,那時如果你一直保持如理作意,就不會生起煩惱,那也是使心暫時解脫煩惱。
「未解脫的心」是指沒有上述那兩種暫時解脫的心。
在世間道(lokiya magga)中,並沒有透過正斷(samuccheda)、止滅(patipassaddha)與出離(nissarana)而達到的出世間解脫。
以上講過的總共有十六種世間心。如果你是一個止行者,那麼在修行心念處時,這十六種心都必須觀照。觀照它們時必須依照心路過程來觀照,應當在每個心識剎那裏都照見心與心所。爲什麼呢?你可以注重在觀照心,但是心不能單獨生起,必須與相應的心所同時生起,因此在觀照心時也必須觀照同一個心識剎那中生起的心所。心有兩大類,即心路過程心(路心)與離心路過程心(離路心),在這個階段你只需要觀照心路過程心而已,因爲只有修行到緣起法時才需要開始觀照離心路過程心。心路過程心會依照心的定法(citta-niyama)而以一定的順序生起;心路過程總共分爲六門,它們取各自的目標而生起,即顔色、聲音、氣味、滋味、可觸物與法。你必須觀照這六門心路過程中每一心識剎那的心與心所。
但是你必須記住,在修行心念處之前必須先觀照究竟色法。換句話說,在這個階段有四個步驟:(一)觀照究竟色法、(二)觀照究竟名法,即依心路過程而觀照心與心所、(叁)同時觀照名法與色法、(四)分辨名色法沒有人、我、衆生。佛陀接著開示下一個階段:
「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心爲心、安住于觀照外在的心爲心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心爲心。」
在這個階段你必須依以下這四個步驟來修行:(一)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色法、(二)觀照內在與外在的名法、(叁)觀照內在與外在的名色法、(四)分辨內在與外在的名色法沒有人、我、衆生。下一個階段是:
「他安住于觀照心的生起現象、安住于觀照心的壞滅現象或安住于觀照心的生起與壞滅現象。」
在這個階段你必須觀照因緣生滅與剎那生滅。在這裏佛陀注重于觀照心,心是識蘊,其遠因是無明、愛、取、行、業這五種過去因,其近因或現在因則是名色。這裏所說的「名」是指與心相應的心所,「色」是指依處與所緣(目標;只就目標是色法時而言)。
舉眼識爲例,它的依處是眼淨色,所緣是顔色。在你觀照依處時,根據實際修行的方法,不能只觀照眼淨色而已,必須也觀照與眼淨色同在一粒色聚裏的其它色法,或者在眼球裏的所有五十四種色法。如果將命根九法聚也算在內,則眼球裏總共有六十叁種色法,這是依處。眼識的所緣是顔色,眼識會取一群色聚的顔色作爲所緣,因此你必須分析那些色聚,觀照與顔色同在一粒色聚裏的其它究竟色法。眼淨色及其俱生色法是依處緣;顔色及其俱生色法是所緣緣;此外還有另一種緣,即名:就眼識而言,有七種心所與它同時生起,這些心所稱爲「名」;依處與所緣稱爲「色」。這裏的「名色」是眼識生起的近因。其它種識的因緣可依類似的情況來理解。
觀照因緣生滅與剎那生滅之後,必須修行下一個階段:
「或者他建立起『有心』的正念只爲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
這個階段包括從壞滅隨觀智到行舍智。到了觀智的最後階段,道智就會生起。道智能逐步地滅除煩惱,因此佛陀開示說:
「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于觀心爲心的方法。」
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否可以不觀照究竟色法就直接修行心念處?
通常是不能,但是偶爾有特例的情況,那是因爲過去生中波羅蜜的緣故。在此我要講述一個關于修行心念處的故事。
在佛陀時代,有一位比丘名叫吉達(Citta),在他受比丘戒之後,許多長老教導他戒律,那些戒條與規則總共超過九百億項。他自認爲無法遵守那麼多的戒條與規則,因此向佛陀報告說他想還俗。然而佛陀知道他不久就能證悟阿羅漢果與四無礙解智,因爲他曾經多次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觀達到行舍智的階段。
于是佛陀問他說:「你能夠遵守一項法則嗎?」吉達比丘回答說:「如果只有一項法則而已,那麼我能夠遵守。」佛陀就教他觀照自己的心。于是他依照佛陀的教導而在一切威儀中都觀照自己的心,不分日夜。如此修行時,他能徹底地明了離心路過程心與六門心路過程每一心識剎那裏的心與心所,而且也了知這些心憑借依處並且緣取各個所緣而生起。
爲何他能如此觀照呢?因爲他有佛陀這位最善巧的導師指導,而且有過去世波羅蜜的支持。他能有系統地觀照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然後觀照它們爲無常、苦、無我。如此修行不久之後他就證悟阿羅漢果,這是一個特例。如果你也想如此修行,你可以嘗試。但是要記住,你必須能徹底地觀照六門心路過程心與離心路過程心的究竟名色法,接著必須觀照名色法的因,然後觀照名色法及其因爲無常、苦、無我。如果不能如此觀照,你就不能模仿這一個例子。
法念處(Dhammanupassana)
解釋了修行心念處的十六種方法之後,佛陀繼續解釋修行法念處的五種方法。
甲、五蓋(nivarana)
「再者,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觀法爲法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依五蓋而安住于觀法爲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依五蓋而安住于觀法爲法呢?在此,諸比丘,內心有欲欲時,比丘了知:『我內心有欲欲。』內心沒有欲欲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欲欲。』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欲欲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欲欲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欲欲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關于經中所說的:「內心有欲欲時,比丘了知:『我內心有欲欲。』內心沒有欲欲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欲欲。』」這兩點是很重要的。爲什麼呢?因爲如果你不能覺察自己內心的欲欲(對欲樂的欲求),又怎麼能觀照它呢?因此應該了解自己的心。在經文中,「有」是指由于生起、熏習或一再發生而存在。「沒有」是指由于不生起或透過觀照或禅定來驅除而不存在。
爲什麼欲欲會生起呢?我們必須了知:欲欲蓋乃是由于對可喜、可愛、可樂的感官目標不如理作意而生起的。這樣的可愛目標可以是欲樂本身或能産生欲樂的事物。
什麼是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乃是不善巧…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