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錯誤的作意;或者不如理作意可以解釋爲視無常爲常、視苦爲樂、視無我爲我、視不淨爲淨的作意。
第一種不如理作意是視無常爲常:什麼是無常呢?一般我們將anicca這一巴利詞翻譯爲無常,但在此它是指無常法。什麼是無常法?五蘊就是無常法。如果你視它們爲常,那就是不如理作意。如果能觀到五蘊,你就會知道它們是無常的,因爲它們一生起就壞滅。如果無法觀到五蘊,你就會認爲有恒常的比丘、比丘尼、他、我、父親、母親等存在,這就是不如理作意。從究竟谛(勝義谛)的角度來看,沒有男人、女人、父親、母親、我、他人等。如果你視無常爲常而作意有父親、母親、兒子、女兒、朋友等,那就是不如理作意;基于這種不如理作意,互相執著的貪欲就會生起。
第二種不如理作意是視苦爲樂:五蘊是苦的,因爲它們不斷地受到生滅逼迫;但如果你不如理作意,就會認爲五蘊是樂的。如何?例如你見到好朋友時說:「我很高興見到你。」那就是視苦爲樂。
第叁種不如理作意是視無我爲我:五蘊是無我的,如果你視它們爲我,那就是不如理作意。人們所誤以爲存在的「我」可分爲兩種,即身見與我想。「我想」即世間通稱我見。根據世俗谛,我們說有父親、母親、我、他等,然而如果相信他們真的存在,那就是我想。五蘊迅速地生滅,沒有恒長不變的實質。如果你視無我爲我而作意:「這是我的父親;這是我的母親;這是我;這是他;這是她」,那就是不如理作意;基于這種不如理作意,互相執著的貪欲就會生起。
第四種不如理作意是視不淨爲淨:我們的身體充滿不淨物,例如頭發、身毛等叁十二身分。如果有人將這些身分拆開來放在桌子上,你會喜歡那一身分呢?你能說它們是淨(美麗)的嗎?由此可知事實上身體是不淨的,但有時你可能會想:「這個男人很英俊;那個女人很美麗」,那就是不如理作意。基于不如理作意,貪欲就會生起。
經中提到「內心有欲欲時,比丘了知:『我內心有欲欲。』」是說當你由于不如理作意而生起欲欲時,必須了知自己內心生起了欲欲。如何了知呢?你必須觀照與貪欲心所相應的八種貪根心。怎麼觀呢?這八種貪根心依靠六種目標及依處而生起。如果要觀眼門心路過程的貪根心,應該先觀眼門和意門,然後再看某個對你而言是可喜的顔色。當該顔色同時撞擊眼門和意門時,就作意它爲美麗的顔色,那時眼門心路過程就會生起,而其中的速行心就是貪根心。在此,眼門、心所依處及顔色是色蘊,取顔色爲目標的眼門心路過程則是四名蘊,總共是五蘊。在此佛陀教我們觀照名蘊及色蘊兩者。
關于「內心沒有欲欲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欲欲。』」這段經文,對不可愛、不可喜的目標生起如理作意或通過專注該目標而培育禅那就能滅除欲欲,因此世尊說:「對不可愛或不可喜的目標數數如理作意是防止未生的欲欲生起之因,也是令已生起的欲欲止息之因。」如理作意乃是善巧的、正確的作意,是如實地知見五蘊及它們的因爲無常、苦、無我、不淨的作意。
經文中說:「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欲欲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一再對可愛的目標生起不如理作意會導致欲欲生起,例如你有兒女而且一再作意他們爲你的兒女,那麼你對他們的執著就會逐日增長;因此世尊說:「對可愛、可喜的目標數數不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欲欲生起之因,也是使已生起的欲欲增長及增強之因。」
經文中說:「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欲欲如何被滅除」注疏根據巴利聖典解釋有助于滅除欲欲的六種方法:
一、取得不淨的目標(直到獲得取相);
二、致力于修行不淨觀,直到近行定或禅那;
叁、守護根門;
四、飲食適量;
五、親近善知識;
六、有助于滅除欲欲的適當言論。
第一種方法「取得不淨的目標」是指內心記住十種不淨、可厭目標當中任何一種或是指練習不淨觀。如此記取不淨目標的人能夠滅除欲欲。
第二種方法「致力于修行不淨觀」是指依不淨觀而培育近行定或禅那。不淨觀可分爲十種無生命體的不淨觀及有生命體的不淨觀。
「無生命體的不淨觀」的十種目標是:
一、腫脹的屍體;
二、變色的屍體;
叁、腐爛的屍體;
四、裂開的屍體;
五、血肉模糊的屍體;
六、分解的屍體;
七、切斷、分割的屍體;
八、血迹漫塗的屍體;
九、生滿蛆蟲的屍體;
十、變成骸骨的屍體。
如果要修行無生命體的不淨觀,你必須見到上述十種屍體之一,可以取你以前見過的屍體爲目標。如果你已修成其它止禅,例如安般第四禅,就應該先進入該禅。出定之後,在明亮的定力之光幫助下就能清楚地見到以前見過的屍體。那時應該專注它爲不淨直到證得初禅,這就是無生命體的不淨觀。
另一種是「有生命體的不淨觀」,例如觀照頭發等叁十二身分爲不淨,在《耆利摩難陀經》(Girimananda Sutta)中稱之爲「有識不淨觀」。根據那部經,你可以取自己的叁十二身分整體或只取其中一個身分,然後專注它爲不淨直到證得初禅。
第叁種能幫助滅除欲欲的方法是守護六根門:怎樣守護呢?在《龜喻經》(Kummupama Sutta)中提到其方法:
有一只烏龜在恒河岸邊尋食,同時有一只狐狸也在那裏尋食。烏龜在遠處就見到那只狐狸,而狐狸也在遠處就見到那只烏龜,狐狸想要吃烏龜,但烏龜把頭、四肢及尾巴縮藏在龜殼裏。狐狸就在烏龜身邊等著咬牠,但烏龜知道狐狸在等著,所以不把頭、四肢及尾巴伸出去。最後狐狸很失望地離開了。這譬喻的提示是:比丘應該令心專注于好比是龜殼的禅修業處,若能如此,那好比是狐狸的煩惱就吃不到他;如此守護根門就能滅除欲欲。
因此,如果要守護六根門,就必須令心專注于業處。如果你在修行安般念,就應該令心專注于呼吸;如果你在修行四界分別觀,就應該令心專注于四界;如果你在修行觀禅,就應該令心專注于觀禅的目標,例如究竟名色法、名色法的因、名色法及其因的無常、苦、無我叁相。
第四種能幫助滅除欲欲的方法是飲食適量:關于這點,舍利弗尊者在《長老偈》裏說:
「吃到再吃四、五團飯就會飽足時就應當停止吃,而喝水以代替那四、五團飯,這就足以使精進修行的比丘快樂地安住。」
關于此偈,有一種解釋是:如果你吃四十團飯會飽,那就應該只吃叁十五團飯;如果你吃六十團飯會飽,那就應該只吃五十五團飯,剩下的五團飯不吃,而喝水來代替,這就足以令你快樂地安住。
另一種具有爭論性且不可靠的解釋是:你應該只吃四或五團飯,然後就只是喝水。
有些法師說對于懂得攝取適量飲食的人,欲欲就會被滅除,因爲他沒有昏沈與睡眠的困擾,能對食物修行可厭的觀想以及能安住于這類觀想,例如觀想食物會變爲糞便等,所以欲欲就不能生起。
第五種能幫助滅除欲欲的方法是結交善知識:親近有如提舍長老那樣樂于修行不淨觀的善知識也能滅除欲欲。這裏提到的提舍長老是指阿諾羅富羅(Anuradhapura)的摩诃提舍長老(Mahatissa),他在托缽的路上看見一個女人的牙齒,對牙齒骨生起白骨觀的如理作意,因而透過禅那而滅除欲欲。
第六種能幫助滅除欲欲的方法是適當的言談:善知識會借著涉及十種不淨觀的言語來勉勵致力于去除欲欲的人。因此注釋者說這六種方法有助于滅除欲欲。
經文中說:「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欲欲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被上述六種方法滅除的欲欲在禅修者證悟阿羅漢道之後就永遠不會再生起。
對于想要證悟阿羅漢道果的人,能了解四種如理作意和四種不如理作意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此重複講一次:四種不如理作意是視無常爲常、視苦爲樂、視無我爲我、視不淨爲淨;四種如理作意是視無常爲無常、視苦爲苦、視無我爲無我、視不淨爲不淨。
當你心中有欲欲時,應當了知自己心中有欲欲;當你心中沒有欲欲時,應當了知自己心中沒有欲欲。在什麼時候你心中會沒有欲欲呢?之前已經解釋過,在你運用六種能滅除欲欲的方法時,你心中就沒有欲欲,例如你修行不淨觀達到近行定或安止定時,該定力就能暫時滅除欲欲;這是止禅的方法。
如果你不如理地作意(注意)目標,例如你作意所見的顔色爲美麗,欲欲就會生起。那欲欲生起于眼門心路過程裏及隨後生起的意門心路過程裏的速行心中,因此對于有欲欲的心,你不應只觀照欲欲而已,而應該也觀照在每一個速行心識剎那中與欲欲同時生滅的名法。當你如此觀照而擁有觀智時,欲欲就不會生起。爲什麼呢?因爲善法與不善法不能像用兩條牛來拉車那樣同時存在,因此以如理作意來觀照欲欲時,當下並沒有欲欲存在。對于其它四蓋,你也應如此觀照。
你應該觀照顔色等目標爲無常、苦、無我、不淨,如此心中就會生起觀智而滅除欲欲。除此之外,你也應觀照觀智本身爲無常、苦、無我。觀智生起于意門心路過程中,在一個意門心路過程中,第一個心是意門轉向心,隨後逐一地生起七個速行心,每個速行心中有叁十四、叁十叁或叁十二個名法。你應該觀照每一個心識剎那中的所有名法。
如此觀照善, 法或不善法時,就觀照了五蘊。怎麼說呢?善法, 與不善法所依靠的依處及所緣取的目標(如果是色法目標)是色蘊;善法與不善法本身則是四名蘊,所以一共有五蘊。觀照善法與不善法之後,應該觀照它們的因,然後觀照善法、不善法及它們的因爲無常、苦、無我。如此觀照到觀智成熟時,取涅槃爲目標的四道智及四果智就會次第地生起。當你證得阿羅漢道時,欲欲就會被根除,而永遠不會再生起。那時你應該了知:「已經被滅除的欲欲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根據《阿毗達摩藏》的教導,對世間一切事物的執著都是欲欲蓋;因此注釋者說:透過證悟阿羅漢道來完全斷除欲欲。
過後會再談到觀照各種分類法,如觀照五蘊、十二處等應被了知之法及觀照七覺支等應被…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