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39

  ..續本文上一頁培育之法,在這裏也是同樣道理,此修行的目的是爲了獲得觀智,所以說:念處之教法以觀禅爲主、充滿觀禅。

  接著佛陀解釋瞋恨蓋如下:

  「內心有瞋恨時,他了知:『我內心有瞋恨。』內心沒有瞋恨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瞋恨。』他了知尚未生起的瞋恨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瞋恨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瞋恨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當你心中有欲欲時,必須了知心中有欲欲。同樣地,當你心中有瞋恨時,也必須了知心中有瞋恨。爲什麼呢?如果你不能先覺察自己內心的瞋恨,又怎麼能夠觀照它呢?因此你應該了解爲什麼自己心中會有瞋恨。

  對可恨相不如理作意會産生瞋恨;在這裏,瞋恨本身及造成瞋恨的目標稱爲可恨相。無論在何處,不如理作意都具有同樣的特征,即視無常爲常、視苦爲樂、視無我爲我、視不淨爲淨。例如有人會因爲作意「她很美麗」或「他很英俊」而感到嫉妒與生氣;如果他作意「他很令人討厭」,他也會因此而生氣。當一個人對可恨相重複地不如理作意時,瞋恨就會生起,因此世尊說:「對可恨相的數數不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瞋恨生起之因,也是使已生起的瞋恨增長與增強之因。」

  借著對慈心解脫的如理作意,可以滅除內心的瞋恨。這裏的「慈愛」是指近行定或安止定而言;「慈心解脫」則單指安止定而言。無論在何處,如理作意都具有同樣的特征,即視無常爲無常、視苦爲苦、視無我爲無我、視不淨爲不淨。當如理作意透過慈心觀而變得強而有力時,就能滅除內心的瞋恨,因此佛陀說:「諸比丘,透過慈愛能達到心解脫。對慈愛數數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瞋恨不生起之因,也是滅除已生起的瞋恨之因。」

  有六種方法能幫助滅除瞋恨:

  一、學習慈心觀;

  二、致力于培育慈心禅那;

  叁、思惟自己所造之業是自己的財産;

  四、數數如理思惟;

  五、親近善知識;

  六、有助于培育慈心與滅除瞋恨的適當言論。

  注釋者解釋說:借著對個別的人散播慈愛可以滅除瞋恨;借著整體地散播慈愛,不局限特定的人或方向,也可以滅除瞋恨。

  通過對七類或二十八類有限定的對象、五類或二十類無限定的對象或十方的衆生培育遍滿慈愛都能滅除瞋恨。關于有限定與無限定對象的遍滿慈愛,過後我會爲大家解釋清楚。

  以下列方式思惟的人也能滅除瞋恨:「你生氣對他有什麼作用?」「你能抹煞他的德行等法嗎?」「你難道不是由于過去所造之業才投生在這裏?未來你還不是要繼續隨業流轉生死?」「對他人生氣就像赤手握著灼熱的木炭、火紅的鐵條、糞便等損害之物而想打擊他人一樣。」當你赤手握著灼熱的木炭或火紅的鐵條想打擊別人時,別人未必會被打傷,但你肯定會先燒傷自己。同樣地,當你用手拾起糞便想丟別人時,別人未必會被丟中,但你肯定會先弄髒自己、沾上糞臭。

  也可以對所生氣的人如此思惟:「生你氣的人又能對你怎樣?」「他能抹煞你的德行等法嗎?」「他也是由于過去所造之業才投生,並且還要繼續隨業流轉生死。」「他的憤怒就像不被接受的禮物退回給他自己一樣,也像逆風投擲灰塵,灰塵只會飛回他自己的頭上一樣。」時常如此思惟自己所造之業是自己的財産,他人所造之業是他人的財産,就能滅除瞋恨。

  親近樂于修行慈心觀及談論在四威儀中修行慈心觀的善知識者也能滅除瞋恨,所以說這六種方法有助于滅除瞋恨。如此滅除的瞋恨最終會被阿那含道完全滅除。

  慈心是一種梵住(brahmavihara),是解脫瞋恨的境界。慈心觀的詳細修行方法可參見《清淨道論》,以下是從各種注疏及《清淨道論》彙集出來的綱要,有助于初學者修行慈心觀。

  慈愛與世俗愛不同。慈愛是基于願一切衆生得到安樂的善願,而不是想要擁有所愛的目標,它不是想要獨自占有的心。慈心觀的目的是要達到平等無差異地將一切衆生包含在自己的善願中。「慈心解脫」只是指安止定而言,如果還未達到安止定,就還不能有效地解脫瞋恨。修行慈心觀時不可采用死人作爲對象,因爲如此修行肯定不會成功。對單一人散播慈愛時,不可采用異性爲對象,因爲可能會對異性生起貪愛。初學慈心觀者開始時不應對以下叁種人修行:

  一、 你討厭之人,因爲可能會對他生起憤怒。

  二、 你對他無好惡感之人,因爲可能會修得很疲累。

  叁、 你非常親愛之人,因爲很難對這樣的人生起沒有執著的慈愛,而且很容易在那人稍遇困難時就爲他擔心不已。

  「學習慈心觀」是指激起以善願涵攝一切衆生的慈愛。「個別地散播慈愛」是指以下列的次第連續地散播慈愛:對自己、對親愛者、對無好惡感者、對厭惡者。「整體地散播慈愛」是指借著破除人我之間的界限與分別而散播慈愛給一切衆生。

  如果要滅除瞋恨,你應該修行慈心觀。要如何修行呢?根據許多禅修者的經驗,當他們修成十遍八定,尤其是白遍第四禅之後,再轉修慈心觀很容易就能成功。《慈愛經》中顯示了這種修法:有一次佛陀教五百位比丘修行十遍八定及觀禅。之後那些比丘去到一座森林裏修禅,而且很快地修成十遍八定及修行觀禅達到生滅隨觀智。那時該森林裏的衆樹神驚嚇他們,使他們不敢再住下去,所以他們回去見佛陀。佛陀爲他們開示《慈愛經》,吩咐他們背誦該經及依照該經修行慈心觀。他們回到那座森林修禅之後,能夠很快地培育強而有力的慈心禅那,並且向十方散播無量的慈愛。爲什麼呢?因爲之前他們已經修成十遍八定。

  因此,如果你已經修成十遍八定,就應該在每次開始坐禅時先進入第四禅,例如白遍第四禅,直到定力之光非常明亮。出定之後先以四種方式向自己散播慈愛,即:「願我沒有仇敵、願我沒有內心的痛苦、願我沒有身體的痛苦、願我愉快地自珍自重。」如此散播慈愛兩叁遍。雖然向自己散播慈愛不能證得禅那,但還是要如此做以便推己及人:正如你希望你自己快樂,別人也都希望他們自己快樂。

  當你的心充滿喜悅時,可運用明亮的定力之光,照向一個你敬愛且與你同性的人。你應該看到他全身,尤其注意他那充滿笑容的臉,然後以四種方式向他散播慈愛,即:「願此善者沒有仇敵、願此善者沒有內心的痛苦、願此善者沒有身體的痛苦、願此善者愉快地自珍自重。」如此散播慈愛四至五遍之後,應該從當中選你最喜歡的方式,譬如「願此善者沒有內心的痛苦」,然後不斷地以該方式向他散播慈愛。由于你以遍禅第四禅爲基礎而修慈心觀,所以你能很迅速地證得慈心初禅。在開始的階段,你應該練習長時間安住于禅那,例如一、二小時或更久。滿意之後,你可以省察禅支。如何省察呢?首先必須入初禅大約一小時,出定之後即刻觀察有分心(意門),然後再看回你散播慈愛的對象。當該對象出現在有分心時,五禅支就會很明顯地出現,那時你可以逐一地省察它們。熟悉于省察禅支之後,你應該修行初禅的五自在。成功後你可以進修慈心第二禅及第叁禅。

  至此,你已能用「願此善者沒有內心的痛苦」這個方式散播慈愛直到證得第叁禅。接下來應該逐一地運用其它叁種方式來散播慈愛,直到以每一種方式都能證得第叁禅。

  然後選另一個你敬愛且同性的人作爲對象,同樣以四種方式逐一地對他散播慈愛,直到以每一種方式都能證得第叁禅。成功後再選另一個你敬愛且同性的人,以同樣的方法對他修行……直到修完至少十位。

  然後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向其它叁種人修行慈心觀,即你非常親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取討厭的人爲對象來修行慈心觀時,如果無法生起對他的慈愛,你應該重複地對自己、親愛的人及無好惡感的人修行慈心觀,直到慈愛強而有力,再向討厭的人散播慈愛,直到證得第叁禅。但若你沒有討厭的人,就不必對這種人散播慈愛。

  修行成功之後,可以更進一步破除人我之間的界限。如何修行呢?你應該輪流地向四種人散播慈愛,即你自己、喜愛的人、無好惡感的人、討厭的人。由于這時你對敬愛的人及非常親愛的人的慈愛已變得同等,所以將它們歸納爲喜愛的人,因此只剩下四種人。應該以剛才所說的四種方式向自己散播慈愛兩叁遍,然後逐一地向其它叁種人散播慈愛,直到各以四種方式都能證得第叁禅。應該不斷地輪流向四種人散播慈愛:除了你自己之外,對于其它叁種人,每次都選換不同的人,修行到你對四種人的慈愛完全平等,那時就破除了人際之間的界限。

  然後可以進修遍滿慈。遍滿慈分爲兩種,即不限定對象的遍滿慈與有限定對象的遍滿慈。不限定對象的遍滿慈可分爲五種或二十種,而有限定對象的遍滿慈可分爲七種或二十八種。什麼是五種或二十種不限定對象的遍滿慈呢?有五種不限定的對象,即一切有情(satta)、一切有息者(pana)、一切生物(bhuta)、一切個人(puggala)、一切有生命者(attabhavapariyapanna)。爲什麼稱他們爲不限定的對象呢?因爲他們每一種都涵蓋一切衆生。

  開始修行不限定對象的遍滿慈時,應該先選定一個範圍,例如一個寺院的範圍,以慈心禅的光明照見該範圍裏的各種衆生,包括天神、人類、動物及其它惡道的衆生。然後以四個方式向他們散播慈愛:「願一切有情沒有仇敵、願一切有情沒有內心的痛苦、願一切有情沒有身體的痛苦、願一切有情愉快地自珍自重。」修到以每一個方式都能證得第叁禅,然後再用相同的四個方式,向該範圍裏的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物、一切個人及一切有生命者散播慈愛,直到以每一個方式都能證得第叁禅。由于對每一種對象都有四個方式,所以總共有二十個方式。

  接著可以修行有限定對象的遍滿慈。衆生可分爲七種,即一切女性、一切男性、一切聖者、一切凡夫、一切天神、一切人類、一切惡道衆生。

  在此有一點要說明:向單一人散播慈愛時,不可取異性爲對象,但向異性整體地散播慈愛是可以的。舉…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