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40

  ..續本文上一頁例而言,如果你是男人,就不應向單一個女人散播慈愛,但可以向女性整體地散播慈愛。

  先以光照見這座寺院範圍裏的一切女性,然後逐一地以四個方式向她們散播慈愛,即:「願一切女性沒有仇敵、願一切女性沒有內心的痛苦、願一切女性沒有身體的痛苦、願一切女性愉快地自珍自重。」直到以每一個方式都能證得第叁禅。接下來應以同樣的方法對這座寺院範圍裏的一切男性、一切聖者 、一切凡夫、一切天神、一切人類、一切惡道衆生修行慈心觀。對每一種對象都有四個方式,所以總共有二十八個方式,加上二十種不限定對象的遍滿慈,一共四十八種遍滿慈。

  成功之後,可以將範圍擴大至二或叁間寺院,再以四十八個方式來散播慈愛。成功後,再漸次地將範圍擴大至一個村子、兩個村子、一個市鎮、兩個市鎮、一個國家、兩個國家、整個地球、一組叁十一界。根據南傳佛法,一組叁十一界就是一個世界(cakkavala)。如此的世界是無量的,即有無量組的叁十一界。因此,成功以四十八個方式散播慈愛至一個世界之後,應該再把範圍漸次地擴大至無邊世界(ananta cakkavala)。

  能將慈愛散播至無邊世界後,應將慈愛散播至十方,即依方向的遍滿慈(disa pharana metta),這是指逐一地對十方無邊世界的衆生散播慈愛。先把光照向東方,照見東方無邊世界裏的衆生,包括梵天神、天神、人類等,然後以之前提到的四十八個方式向他們散播慈愛。然後再以同樣的方法將慈愛散播至西方、北方、南方、東南方、西北方、東北方、西南方、下方與上方的無邊世界。如此一共有四百八十個依方向的遍滿慈,上面已提及四十八個不依方向散播慈愛至無邊世界的遍滿慈,所以一共有五百二十八個散播遍滿慈的方式。對于能重複地修習這五百二十八種遍滿慈的禅修者,他能獲得慈心禅那的十一種利益。

  在《增支部.慈愛經》裏,佛陀說:

  「諸比丘,當慈心解脫被培育、開展、勤習、駕禦、作爲基礎、建立、穩固與正確地修行時,可望得到十一種利益。是那十一種呢?睡眠安穩;不做惡夢;醒覺安穩;爲人所愛;爲非人所愛;天神守護;不被火、毒藥與武器所傷害;心易得定;相貌安詳;臨終不迷惑;若未能證得更高的成就,他將投生到梵天界。」

  對于已精通慈心禅那的人,他能很安穩地睡眠,就好像入定一般。他不會做惡夢;如果做夢,也只有好夢而已。他醒來時會覺得很安穩。

  除了人會喜歡他之外,天神也會喜歡他,就像毘舍佉長老(Visakha Thera)的例子。毘舍佉長老精通慈心觀,他以慈心禅爲基礎修行觀禅而證得阿羅漢道果。由于他的慈愛非常強,所以衆天神都很喜歡他。有一天,他走在前往莊嚴山寺(Cittalapabbata Vihara)的路上,走到一個分叉路口時,不知道那一條路通向莊嚴山寺。那時有一個天神爲他指路,所以他順利地到了莊嚴山寺。他有個習慣,就是在每個地方最多只住四個月,因此于該寺住了四個月之後,最後一夜他收拾好行李然後就寢,打算隔天就離開。當他正在睡時,摩尼樹的樹神便坐在梯級上哭泣,長老問:「是誰在哭?」「尊者,我是摩尼樹神。」「爲什麼哭?」「尊者,因爲您就要離去了。」「我住在這裏對你有什麼好處?」「尊者,您住在這裏令此地諸神互相慈愛;您走後,他們就會再互相爭吵,甚至說粗言惡語。」

  長老說:「若我住在這裏能幫助你們安樂地生活,那麼我就再多住四個月。」四個月後當他再要離去時,那樹神又再悲泣,如此長老無法離開那寺院,在那寺院住到最後進入般涅槃。如是,對于慈心很強的人,不只是人會喜歡他,天神也會喜歡他。

  慈心禅的第六項利益是受到天神守護,這就有如之前提到被衆樹神驚嚇的五百位比丘之例,他們從佛陀那裏學習《慈愛經》之後,回到同一座森林背誦該經以及依照該經修行慈心觀,因而培育起極強的慈愛。由于慈愛的力量,原本驚嚇他們的衆樹神變得喜歡他們,幫他們打掃住處、准備飲水等,而且還保護他們,使他們能專心修禅。這顯示天神會保護已證得慈心禅的人。

  關于慈心禅的第七項利益「不被火、毒藥與武器所傷害」,我要舉佛陀時代的幾個例子來說明。佛陀最特出的兩位在家女弟子當中一位是優陀羅(Uttara),也名爲難陀母(Nandamata)。她修行慈心觀直到證得禅那,然後再以它作基礎來修行觀禅,因而證得須陀洹道果。有一天,當她正在廚房裏煮食物以便供養佛陀與僧團時,她雇來服侍丈夫的高級妓女師利摩(Sirima)看到她向丈夫笑而感到妒恨與憤怒,她沖進廚房裏,舀了一杓火滾的油往優陀羅頭上倒。當時優陀羅即刻進入慈心禅,因而那油就像荷葉上的清水一般從她身上流過,對她沒有一點傷害。

  另一個是莎瑪瓦蒂王後(Samavati)的故事,她有一位侍女名叫古入達拉(Khujjuttara),是佛陀另一位最特出的在家女弟子。此侍女時常去寺院聽佛陀說法,回到宮裏就將所聽聞的法說給莎瑪瓦蒂王後及五百位侍女聽。她們都修行慈心觀直到證得禅那,然後以它爲基礎來修行觀禅,因而證得須陀洹道果。有一天,烏提那王(Udena)以爲王後要放毒蛇咬他,所以感到很憤怒,命令王後及其五百個侍女排成一行,然後拿起弓與毒箭,想要一箭把她們射死。當時莎瑪瓦蒂王後吩咐她的侍女們不應恨國王,而應向他散播慈愛。由于她們極強的慈愛力量,使國王的毒箭發射不出去,因此也就傷不了她們。

  還有僧吉帝沙彌(Savkicca)的故事,他七歲時就證得阿羅漢果。有一天,一群強盜捉住他,想要殺他來祭神。就在強盜首領用刀砍他的頭時,他進入慈心禅。由于慈心禅的力量,那把刀被砍彎了也傷不了他分毫。因此對于擁有慈心禅的人,武器也傷不了他。

  擁有慈心禅的人也能像須菩提尊者(Subhuti)一般容易獲得定力。須菩提是慈心禅第一的比丘,他以慈心禅作基礎來修行觀禅,因而證得阿羅漢道果。他有個習慣,就是在托缽時站在每家門前進入慈心禅,出定後才接受飲食供養。這顯示出他能多麼迅速地獲得禅那之定。

  慈心禅的另一項利益是相貌安詳。爲什麼呢?當禅修者進入慈心禅時,慈心禅心持續不斷地生起,每一個禅心都産生許多具有八種色法的心生色聚,這些色法是勝色而且遍布全身。由于這些勝色的緣故,他的相貌變得非常安詳。再者,當他心中充滿慈愛時,其心毫無瞋恨,所以他的臉時常保持微笑,顯得很安詳。

  慈心禅的另一項利益是臨終不迷惑。能在臨終時保持善心是非常重要的,爲什麼呢?因爲若人的臨死速行心 是不善心,他肯定會投生到惡趣;反之,若人的臨死速行心是善心,則肯定會投生到善趣。由于可知臨終不迷惑是多麼重要。精通慈心禅的人在臨終時可以再度進入該禅,而能不迷惑地死。

  慈心禅的第十一項利益是如果未能證得更高的成就,他將投生到梵天界。

  以上是慈心禅的十一項利益。

  然而慈心禅只能暫時滅除瞋恨;若要根除瞋恨,必須精進地修行直到證得阿那含道,因爲該聖道才能根除瞋恨。

  接著佛陀開示第叁蓋,即昏沈與睡眠:

  「內心有昏沈與睡眠時,他了知:『我內心有昏沈與睡眠。』內心沒有昏沈與睡眠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昏沈與睡眠。』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昏沈與睡眠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昏沈與睡眠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昏沈與睡眠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通過不如理地作意無聊等法,昏沈與睡眠即會生起:無聊就是不滿意;松散是身體的怠惰;身體軟弱無力是在起身等動作裏遲鈍地彎身;用餐後昏睡是在食用飲食之後昏沈,也稱爲用餐後的不適;心的軟弱是心昏沈。時常不如理地作意這些法會産生昏沈與睡眠,因此世尊說:「時常不如理地作意無聊、倦怠、身體的軟弱無力、用餐後的昏睡及心的軟弱是産生新的昏沈與睡眠之因,也是導致現有的昏沈與睡眠增長與增強之因。」

  通過如理作意致力界等法,就能滅除昏沈與睡眠。致力界(arambhadhatu)是初步的努力;精勤界(nikkamadhatu)是比致力界更強的精進,因爲它將懈怠抛在後頭;不斷精進界(parakkamadhatu勇猛界)比精勤界更強,因爲它不斷地進一步滅除破壞性的因緣。通過數數如理作意這叁層次的精進,就能滅除昏沈與睡眠,因此世尊說:「時常如理作意致力界、精勤界及不斷精進界這叁層次精進是防止新的昏沈與睡眠生起之因,也是滅除現有的昏沈與睡眠之因。」

  不如理作意是昏沈與睡眠生起的近因,而如理作意則是滅除昏沈與睡眠的近因,因此應該舍棄不如理作意而培育如理作意。如何培育呢?如果你在修行止禅,例如安般念、地遍或叁十二身分,那就應該只專注于該止禅業處。別小看那單調的呼吸,因爲通過一心專注它就能培育極強的如理作意;如果你在修行觀禅,那就應該一心觀照諸行法爲無常、苦、無我、不淨。止禅與觀禅的如理作意能滅除昏沈與睡眠,無論修行其中的那一種,你都應該運用致力界、精勤界及不斷精進界這叁層次的精進,如此就能克服昏沈與睡眠,成就禅修。

  有六種方法能幫助滅除昏沈與睡眠:

  一、知道飲食過量能導致昏沈與睡眠生起;

  二、完全轉換身體姿勢;

  叁、作光明想;

  四、住在露天下;

  五、結交善知識;

  六、有助于滅除昏沈與睡眠的適當言論。

  以下是這六種方法的解釋:暴飲暴食的比丘在修禅以執行比丘的任務時,會受到昏沈與睡眠攻擊,就像是有只大象壓著他一樣;然而飲食適量的人不會遇到這些障礙。知道飲食過量能導致昏沈與睡眠生起而取用適量飲食的人就能滅除它們。

  疏鈔根據古印度書形容貪吃的人來解釋暴飲暴食的比丘,共有五種貪吃的人:

  一、吃到必須用手撐著才能從座位站起來的人;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