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41

  ..續本文上一頁二、懶散地躺著,一直吃到滿意爲止的人;

  叁、吃到必須解開腰帶的人;

  四、吃到好像烏鴉都能在他嘴裏啄食的人;

  五、吃到嘔吐或吃到嘔吐了再吃的人。

  在以下的情況,昏沈與睡眠也會消失:從導致昏沈與睡眠生起的姿勢換去另一個姿勢;在晚上觀月亮、燈或火炬的光,在白天觀太陽的光;住在露天下;結交善知識;說有助于滅除昏沈與睡眠的適當言論,例如有關嚴守頭陀行的言論。

  所以說這六種方法能幫助滅除昏沈與睡眠。通過這六種方法滅除的昏沈與睡眠只有在證悟阿羅漢道時才會被根除,而永遠不再生起。

  在此提出佛陀教導目犍連尊者克服昏沈與睡眠的八個方法,或許對大家有幫助。這八個方法是:

  一、 不應注意昏沈的念頭;

  二、 思惟佛法,例如《轉*輪經》、各種保護經;

  叁、 背誦佛法;

  四、 拉扯自己的耳朵,按摩四肢;

  五、 從座位起身,以水洗臉後遙望天空的星辰;

  六、 作光明想;

  七、 在清楚前方及後方之情況下來回行走,令諸根向內收攝,不讓心向外飄蕩;

  八、 當前面七種方法都無效時,應當小睡片刻。保持正念、正知及謹記應當起身的時刻而躺下睡覺。醒來之後應當立刻起身,心想:「我不應放縱自己而樂于躺臥、樂于睡眠。」

  接著佛陀繼續解釋第四蓋,即掉舉與追悔:

  「內心有掉舉與追悔時,他了知:『我內心有掉舉與追悔。』內心沒有掉舉與追悔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掉舉與追悔。』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掉舉與追悔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掉舉與追悔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掉舉與追悔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對內心的擾亂不如理作意會導致掉舉與追悔生起。內心的擾亂是心的激動,事實上就只是掉舉與追悔而已,因此世尊說:「時常對內心的擾亂不如理作意會導致新的掉舉與追悔生起,以及導致已生起的掉舉與追悔增長與增強。」

  世尊說:「通過如理作意心的輕安或定,就能滅除掉舉與追悔。時常如理作意心的輕安或定是防止新的掉舉與追悔生起之因,也是滅除現有的掉舉與追悔之因。」

  注疏解釋有六種方法能幫助滅除掉舉與追悔:

  一、對佛法有深入的知識;

  二、發問;

  叁、了解戒律;

  四、與年長且對持行戒律等更有經驗者相處;

  五、結交善知識;

  六、有助于滅除掉舉與追悔的適當言論。

  在解釋這六種方法時,注釋說:

  「對于學習一、二、叁、四或五部尼柯耶 的意義及語法的人,掉舉與追悔就會消失,這是通過『知識』而克服掉舉與追悔的方法。『發問』是指多問在戒律上什麼是適當及不適當的;對于如此做的人,掉舉與追悔也會消失。對于通過實際運用及掌握戒律本質而精通戒律者,這兩種惡法(掉舉與追悔)即會消失,這即是『了解戒律』。『與更有經驗者等相處』是指去拜見及咨詢僧團中具有道德的長老;通過這些拜訪,掉舉與追悔即會消失。『結交善知識』是指跟有如精通戒律第一的優婆離尊者一般的善知識交往;在那種群體當中,掉舉與追悔即會消失。在此『適當的言論』特別是指討論在戒律上什麼是適當及不適當的;通過這麼做,掉舉與追悔即會消失。所以說這六種方法有助于斷除掉舉與追悔,但通過這些方法滅除的掉舉必須于證得阿羅漢道時才會被根除而不再生起;而通過這些方法滅除的追悔必須于證得阿那含道時才會被根除而不再生起。」

  疏鈔解釋:

  個別地看待時,掉舉和追悔是兩個不同的法,但由于對已造惡業及未造善業的追悔與以心散亂、不甯靜爲特相的掉舉相似,所以稱「內心的擾動」爲掉舉與追悔。

  對于已透徹地了解聖典的涵義及明白佛法重要性的博學者,心的擾亂不會生起,因此不僅需要了解戒律,也需要了解佛陀的經、如是語、本生談等九分教,以及通過發問等方法,才能避免掉舉與追悔生起。

  通過與有自製、年長且成熟的長老相處,也能獲得自製、成熟、莊嚴及平靜的性格,而且能滅除掉舉與追悔。

  「結交善知識」是指與精通戒律及能滅除他人懷疑何爲適當及不適當等憂慮之人相處。

  接著佛陀解釋第五蓋,即懷疑:

  「內心有懷疑時,他了知:『我內心有懷疑。』內心沒有懷疑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懷疑。』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懷疑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懷疑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懷疑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不如理地作意基于懷疑之事會導致懷疑生起:「基于懷疑之事」是立足于懷疑或朝向懷疑進行的事,是導致懷疑生起的原因。依共同的原因,前面之懷疑成爲後來生起之懷疑的原因,所以佛陀說:「不如理地作意基于懷疑之事是導致新的懷疑生起之因,也是導致現有的懷疑增長與增強之因。」如理思惟善行等則能滅除懷疑,因此世尊說:「在勤于如理思惟善法與不善法、當受指責與無可指責之法、應修行與不應修行之法、卑劣與高尚之法、邪惡與公正之法、好與惡之法,就能防止新的懷疑生起,也能滅除現有的懷疑。」

  有六種方法能幫助滅除懷疑:

  一、精通佛法;

  二、問有關佛、法、僧的問題;

  叁、透徹地了解戒律;

  四、對佛、法、僧的真實性有信心;

  五、結交善知識;

  六、有助于滅除懷疑的適當言論。

  第一項之前已經解釋過,那即是明白聖典的意義及語法的知識;第二項則很明顯易懂,肯定地,通過擁有佛法的知識及發問就能滅除一切的懷疑。第叁項是指精通且能實際修行戒律。第四項是對佛、法、僧極強的信心。第五項是與有如瓦卡利長老(Vakkali Thera)一般深具信心的善知識相處。第六項是討論叁寶的特質。通過這六個方法能暫時滅除懷疑,但只有在未來證得須陀洹道時,才能根除懷疑,使它永遠不再生起。

  爲了根除它,除了運用上述六個方法之外,你應該修行止禅,培育夠強的定力,然後以該定力爲基礎來修行觀禅。你應該觀照究竟名色法及它們的因;當你透徹地照見過去因導致現在果及現在因導致未來果時,就會清楚地明白業力如何産生果報。這種了解緣起的觀智稱爲緣攝受智,它能暫時滅除對業報法則、緣起與生死輪回的懷疑,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曾照見自己的過去世,也不了解緣起,就不可能證悟涅槃,爲什麼?因爲從證悟須陀洹道的那一刻開始,禅修者自然地對佛、法、僧生起不可動搖的信心。業報法則、緣起與生死輪回是佛陀教法的重要部份,如果你還不曾以觀智直接知見它們,又怎麼能肯定且毫不懷疑它們的存在呢?即使是已經直接照見它們的人也還只是「小須陀洹」而已,只能暫時性地去除自己的疑,那麼,是否可能還未照見它們就成爲須陀洹呢?即使你說自己對它們有十足的信心,但那只像婆羅門衆對他們不曾親眼見過的大梵天有十足的信心罷了,因爲你對法的十足信心只是依靠理論知識而建立起來的,並不是建立于親身體驗的觀智。請記得,名字與頭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正證悟涅槃。因此,如果你自認爲是須陀洹,爲了你自己切身的利益,你應該細心思考我這一番話。

  觀照緣起之後,應該觀照內外諸行法爲無常、苦、無我、不淨。觀照內外的行法爲無常、苦、無我是很重要的,爲什麼?因爲如果你只是內觀,怎麼能肯定外在沒有常或我的行法呢?有些人就認爲大梵天是常及我的;你怎樣證明那是錯的?怎樣才能去除你自己對它的疑惑?這是爲何佛陀教導我們必須也觀照外在的行法爲無常、苦、無我。

  當你的觀智成熟時,取涅槃爲目標的須陀洹道就會生起,此聖道根除懷疑,令它永遠不會再生起。那時你就已徹底地了知涅槃是真實存在的、佛陀的證悟是真實的、已證悟涅槃的聖僧團是存在的、八聖道分的確是導向涅槃的道路;而你對佛、法、僧的懷疑就因此完全滅盡。

  在經中,佛陀繼續開示:

  「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法爲法、安住于觀照外在的法爲法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法爲法。他安住于觀照法的生起現象、安住于觀照法的壞滅現象或安住于觀照法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爲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依五蓋而安住于觀法爲法的方法。」

  如此,比丘安住于觀照自己心中的五蓋、觀照別人心中的五蓋或一時觀照自己心中的五蓋,一時觀照別人心中的五蓋。

  在這一節,佛陀著重于解釋五蓋。生起的現象是指通過不如理地作意美麗的目標等而導致五蓋及其相應名法生起;壞滅的現象則是通過如理作意不淨的目標等而導致五蓋及其相應名法滅盡。對其他經文的解釋則與前面章節裏的相同。

  乙、五取蘊(pabcupadanakkhandha)

  在解釋依五蓋而修行法念處之後,佛陀繼續解釋依五取蘊而修行法念處的方法。

  「再者,諸比丘,比丘依五取蘊而安住于觀法爲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依五取蘊而安住于觀法爲法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了知:『這是色,這是色的生起,這是色的壞滅;這是受,這是受的生起,這是受的壞滅;這是想,這是想的生起,這是想的壞滅;這是行,這是行的生起,這是行的壞滅;這是識,這是識的生起,這是識的壞滅。』」

  五取蘊是能被執取的諸蘊,它們是作爲執取之因的一組現象。關于「蘊」,在《相應部.蘊相應》裏,佛陀說:

  「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劣、勝、遠、近十一種色是色取蘊……十一種受是受取蘊……十一種想是想取蘊……十一種行是行取蘊……十一種識是識取蘊。」

  什麼執取諸蘊?執取諸蘊的主要是無明、邪見及渴愛。由于這些煩惱執取色、受等諸蘊,因此後者被稱爲色取蘊、受取蘊等等。它們如何成爲被執取的目標呢?事實上,人的身體只是由二十八種色法所組成而已,但如果你作意自己的身體爲「我的身體」,並且相信那是你的,那就是邪見,而貪欲也會因而生起。你可能會執著自己的身體及別人的身體,例如你父親、母親、兒子、女兒的…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