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P41

  ..续本文上一页二、懒散地躺着,一直吃到满意为止的人;

  三、吃到必须解开腰带的人;

  四、吃到好像乌鸦都能在他嘴里啄食的人;

  五、吃到呕吐或吃到呕吐了再吃的人。

  在以下的情况,昏沉与睡眠也会消失:从导致昏沉与睡眠生起的姿势换去另一个姿势;在晚上观月亮、灯或火炬的光,在白天观太阳的光;住在露天下;结交善知识;说有助于灭除昏沉与睡眠的适当言论,例如有关严守头陀行的言论。

  所以说这六种方法能帮助灭除昏沉与睡眠。通过这六种方法灭除的昏沉与睡眠只有在证悟阿罗汉道时才会被根除,而永远不再生起。

  在此提出佛陀教导目犍连尊者克服昏沉与睡眠的八个方法,或许对大家有帮助。这八个方法是:

  一、 不应注意昏沉的念头;

  二、 思惟佛法,例如《转*轮经》、各种保护经;

  三、 背诵佛法;

  四、 拉扯自己的耳朵,按摩四肢;

  五、 从座位起身,以水洗脸后遥望天空的星辰;

  六、 作光明想;

  七、 在清楚前方及后方之情况下来回行走,令诸根向内收摄,不让心向外飘荡;

  八、 当前面七种方法都无效时,应当小睡片刻。保持正念、正知及谨记应当起身的时刻而躺下睡觉。醒来之后应当立刻起身,心想:「我不应放纵自己而乐于躺卧、乐于睡眠。」

  接着佛陀继续解释第四盖,即掉举与追悔:

  「内心有掉举与追悔时,他了知:『我内心有掉举与追悔。』内心没有掉举与追悔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掉举与追悔。』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掉举与追悔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掉举与追悔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掉举与追悔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对内心的扰乱不如理作意会导致掉举与追悔生起。内心的扰乱是心的激动,事实上就只是掉举与追悔而已,因此世尊说:「时常对内心的扰乱不如理作意会导致新的掉举与追悔生起,以及导致已生起的掉举与追悔增长与增强。」

  世尊说:「通过如理作意心的轻安或定,就能灭除掉举与追悔。时常如理作意心的轻安或定是防止新的掉举与追悔生起之因,也是灭除现有的掉举与追悔之因。」

  注疏解释有六种方法能帮助灭除掉举与追悔:

  一、对佛法有深入的知识;

  二、发问;

  三、了解戒律;

  四、与年长且对持行戒律等更有经验者相处;

  五、结交善知识;

  六、有助于灭除掉举与追悔的适当言论。

  在解释这六种方法时,注释说:

  「对于学习一、二、三、四或五部尼柯耶 的意义及语法的人,掉举与追悔就会消失,这是通过『知识』而克服掉举与追悔的方法。『发问』是指多问在戒律上什么是适当及不适当的;对于如此做的人,掉举与追悔也会消失。对于通过实际运用及掌握戒律本质而精通戒律者,这两种恶法(掉举与追悔)即会消失,这即是『了解戒律』。『与更有经验者等相处』是指去拜见及咨询僧团中具有道德的长老;通过这些拜访,掉举与追悔即会消失。『结交善知识』是指跟有如精通戒律第一的优婆离尊者一般的善知识交往;在那种群体当中,掉举与追悔即会消失。在此『适当的言论』特别是指讨论在戒律上什么是适当及不适当的;通过这么做,掉举与追悔即会消失。所以说这六种方法有助于断除掉举与追悔,但通过这些方法灭除的掉举必须于证得阿罗汉道时才会被根除而不再生起;而通过这些方法灭除的追悔必须于证得阿那含道时才会被根除而不再生起。」

  疏钞解释:

  个别地看待时,掉举和追悔是两个不同的法,但由于对已造恶业及未造善业的追悔与以心散乱、不宁静为特相的掉举相似,所以称「内心的扰动」为掉举与追悔。

  对于已透彻地了解圣典的涵义及明白佛法重要性的博学者,心的扰乱不会生起,因此不仅需要了解戒律,也需要了解佛陀的经、如是语、本生谈等九分教,以及通过发问等方法,才能避免掉举与追悔生起。

  通过与有自制、年长且成熟的长老相处,也能获得自制、成熟、庄严及平静的性格,而且能灭除掉举与追悔。

  「结交善知识」是指与精通戒律及能灭除他人怀疑何为适当及不适当等忧虑之人相处。

  接着佛陀解释第五盖,即怀疑:

  「内心有怀疑时,他了知:『我内心有怀疑。』内心没有怀疑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怀疑。』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怀疑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怀疑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怀疑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不如理地作意基于怀疑之事会导致怀疑生起:「基于怀疑之事」是立足于怀疑或朝向怀疑进行的事,是导致怀疑生起的原因。依共同的原因,前面之怀疑成为后来生起之怀疑的原因,所以佛陀说:「不如理地作意基于怀疑之事是导致新的怀疑生起之因,也是导致现有的怀疑增长与增强之因。」如理思惟善行等则能灭除怀疑,因此世尊说:「在勤于如理思惟善法与不善法、当受指责与无可指责之法、应修行与不应修行之法、卑劣与高尚之法、邪恶与公正之法、好与恶之法,就能防止新的怀疑生起,也能灭除现有的怀疑。」

  有六种方法能帮助灭除怀疑:

  一、精通佛法;

  二、问有关佛、法、僧的问题;

  三、透彻地了解戒律;

  四、对佛、法、僧的真实性有信心;

  五、结交善知识;

  六、有助于灭除怀疑的适当言论。

  第一项之前已经解释过,那即是明白圣典的意义及语法的知识;第二项则很明显易懂,肯定地,通过拥有佛法的知识及发问就能灭除一切的怀疑。第三项是指精通且能实际修行戒律。第四项是对佛、法、僧极强的信心。第五项是与有如瓦卡利长老(Vakkali Thera)一般深具信心的善知识相处。第六项是讨论三宝的特质。通过这六个方法能暂时灭除怀疑,但只有在未来证得须陀洹道时,才能根除怀疑,使它永远不再生起。

  为了根除它,除了运用上述六个方法之外,你应该修行止禅,培育够强的定力,然后以该定力为基础来修行观禅。你应该观照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因;当你透彻地照见过去因导致现在果及现在因导致未来果时,就会清楚地明白业力如何产生果报。这种了解缘起的观智称为缘摄受智,它能暂时灭除对业报法则、缘起与生死轮回的怀疑,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曾照见自己的过去世,也不了解缘起,就不可能证悟涅槃,为什么?因为从证悟须陀洹道的那一刻开始,禅修者自然地对佛、法、僧生起不可动摇的信心。业报法则、缘起与生死轮回是佛陀教法的重要部份,如果你还不曾以观智直接知见它们,又怎么能肯定且毫不怀疑它们的存在呢?即使是已经直接照见它们的人也还只是「小须陀洹」而已,只能暂时性地去除自己的疑,那么,是否可能还未照见它们就成为须陀洹呢?即使你说自己对它们有十足的信心,但那只像婆罗门众对他们不曾亲眼见过的大梵天有十足的信心罢了,因为你对法的十足信心只是依靠理论知识而建立起来的,并不是建立于亲身体验的观智。请记得,名字与头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正证悟涅槃。因此,如果你自认为是须陀洹,为了你自己切身的利益,你应该细心思考我这一番话。

  观照缘起之后,应该观照内外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观照内外的行法为无常、苦、无我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因为如果你只是内观,怎么能肯定外在没有常或我的行法呢?有些人就认为大梵天是常及我的;你怎样证明那是错的?怎样才能去除你自己对它的疑惑?这是为何佛陀教导我们必须也观照外在的行法为无常、苦、无我。

  当你的观智成熟时,取涅槃为目标的须陀洹道就会生起,此圣道根除怀疑,令它永远不会再生起。那时你就已彻底地了知涅槃是真实存在的、佛陀的证悟是真实的、已证悟涅槃的圣僧团是存在的、八圣道分的确是导向涅槃的道路;而你对佛、法、僧的怀疑就因此完全灭尽。

  在经中,佛陀继续开示: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如此,比丘安住于观照自己心中的五盖、观照别人心中的五盖或一时观照自己心中的五盖,一时观照别人心中的五盖。

  在这一节,佛陀着重于解释五盖。生起的现象是指通过不如理地作意美丽的目标等而导致五盖及其相应名法生起;坏灭的现象则是通过如理作意不净的目标等而导致五盖及其相应名法灭尽。对其他经文的解释则与前面章节里的相同。

  乙、五取蕴(pabcupadanakkhandha)

  在解释依五盖而修行法念处之后,佛陀继续解释依五取蕴而修行法念处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依五取蕴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五取蕴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了知:『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坏灭;这是受,这是受的生起,这是受的坏灭;这是想,这是想的生起,这是想的坏灭;这是行,这是行的生起,这是行的坏灭;这是识,这是识的生起,这是识的坏灭。』」

  五取蕴是能被执取的诸蕴,它们是作为执取之因的一组现象。关于「蕴」,在《相应部.蕴相应》里,佛陀说:

  「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远、近十一种色是色取蕴……十一种受是受取蕴……十一种想是想取蕴……十一种行是行取蕴……十一种识是识取蕴。」

  什么执取诸蕴?执取诸蕴的主要是无明、邪见及渴爱。由于这些烦恼执取色、受等诸蕴,因此后者被称为色取蕴、受取蕴等等。它们如何成为被执取的目标呢?事实上,人的身体只是由二十八种色法所组成而已,但如果你作意自己的身体为「我的身体」,并且相信那是你的,那就是邪见,而贪欲也会因而生起。你可能会执着自己的身体及别人的身体,例如你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的…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去尘除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