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42

  ..續本文上一頁身體。如果你相信他們是真實存在,那就是邪見;如果你執著他們,那就是貪欲。如是,邪見、貪欲等煩惱能執取色蘊等而生起。

  經文中的「這是色,這是色的生起,這是色的壞滅;這是受,這是受的生起,這是受的壞滅等等」是對名色法的叁種觀法。「這是色」是指只有色法而無其它。根據《阿毗達摩藏》,色法有二十八種,即四界及二十四種所造色。你應該依色法的四個層面觀照它們,即它們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這是指在你觀四界直到看到色聚時,應該更進一步地分析色聚裏的色法。舉其中的地界而言,它的主要特相是硬,根據《法聚論》,除了硬之外,地界還有其它特相,即粗、重、軟、滑、輕;它的作用是作爲同一粒色聚裏其它色法的立足處;當禅修者觀照地界時,會見到它好像背負著與它俱生的色法,這就是它的現起;它的近因則是同一粒色聚裏的其它叁界,即水、火、風。當你如此分析地界時,就是在修行「這是色」這個階段。對于其它色法及名法也應該如此分析,這只是它們的概要,如果要知道每一種色法及名法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之詳細解釋,請參考《清淨道論》的「說蘊品」。

  「這是色的生起;這是受的生起等等」是第二個階段,你應該觀照兩種「生起」,即因緣生及剎那生:根據《無礙解道》,導致色法生起的因有五個,即無明、愛、業、段食及成相(nibbattilakkhana)。無明、愛、業及段食是色法因緣生之因,「成相」就是剎那生。

  提到無明及愛時,取就自動地被包括在內,這叁者是煩惱輪轉;提到業時,行就自動地被包括在內,這兩者是業輪轉。無明、愛、取、行、業這五個是導致業生色生起的過去因,它們可以是你在前一世、前二世或更遠的前世裏所造下的,因此你應該往過去觀照自己的名色法,直到在前一世臨終的時刻,查到當時臨死速行心緣取的目標,即業、業相、趣相叁者之一。由于你這一世是人,所以在你前一世臨終時成熟的必定是善業,假設那是供花給佛像的業,而臨死速行心的目標是佛像此一業相,你就必須觀那供花給佛像者的四界。如此你就會看到他的色聚,此時應該著重于分析他心髒裏五十四種色法當中的心所依處色,如此就會看到他的意門,即有分心。當你來回地在有分心的前後觀照名法時,就會看到他供花時的心路過程。如果他在供花時生起歡喜心,而且知道善業會帶來善報,該心路過程中的速行心就有叁十四個名法,這些名法就是行。雖然它們是無常的,一生起就即刻壞滅,但它在名色相續流中留下業力。在未來因緣成熟時,該業力就會産生果報。它會産生怎麼樣的果報呢?那有視他在造該善業之前或之後發了什麼願,所以你也必須觀到他發願時的名法。假設他在供花之後發願在來世成爲女人,那時,錯誤地認爲有女人存在是無明;渴愛女人的生命是愛;由于重複而變強的渴愛是取。至此你已經觀到五個過去因。

  接下來應該觀照這一世結生時的色法。在結生時有叁種色聚生起,即心色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它們各有十種色法,其中九種是彼此相同的,即地、水、火、風、顔色、香、味、食素(營養)及命根,唯一不同的色法是心色十法聚裏的心所依處色、身十法聚裏的身淨色、性根十法聚裏的性根色,因此在結生時一共有叁十種業生色。觀到這些色法之後應該再次觀那五個過去因,如此往返地觀這兩者,以便確定它們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如果有,你就應該個別地如此觀照:「由于無明生起,所以業生色生起;無明是因,業生色是果。由于愛生起,所以業生色生起;愛是因,業生色是果。由于取生起,所以業生色生起;取是因,業生色是果。由于行生起,所以業生色生起;行是因,業生色是果。由于業生起,所以業生色生起;業是因,業生色是果。」然後觀照業生色的生時,那就是「成相」,亦即剎那生。

  對于色法的現在因,佛陀提到段食;提到段食時,心及時節也都包括在內,因爲它們也是産生色法的現在因,所以造成色法生起的現在因一共有叁個。

  除了結生心之外,一切依靠心所依處生起的心都産生心生色,因此你應該觀到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生起;心是因,心生色是果,然後再觀心生色的剎那生。

  每一粒色聚裏都有稱爲時節的火界,它能産生含有地、水、火、風、顔色、香、味、食素八種色法的時節生色聚,因此你應該觀到由于時節生起,所以時節生色生起;時節是因,時節生色是果,然後再觀時節生色的剎那生。

  還未被消化的食物是由時節生色聚組成。在腸胃裏有一種稱爲命根九法聚的業生色聚,它含有地、水、火、風、顔色、香、味、食素及命根這九種色法,其中的火稱爲消化之火。食物中時節生色聚裏的食素受到消化之火支助時,就會産生含有八種色法的食生色聚,其中的食素稱爲食生食素。當食生食素支助業生、心生、時節生食素及在之前生起的食生食素時,後者就會産生新的食生色聚,因此你應該觀到由于食素生起,所以食生色生起;食素是因,食生色是果,然後再觀食生色的剎那生。

  屬于果報的受、想、行、識四名蘊都有相同的五個過去因,即無明、愛、取、行及業。受、想、行叁名蘊擁有相同的現在因,即觸、依處、目標及相應名法。觸的作用是把名法及目標連接起來;如果沒有觸,受、想、行就不能緣取目標,也就不能生起。對于人,每一個名法都必須依靠依處色才能生起,例如在結生剎那的名法依靠心所依處色而生起,因此沒有依處就不可能有名法産生。每一個名法都必須緣取目標才能生起,因此目標也是導致名法生起的現在因。再者每一個名法都不能單獨地生起,必須與相應的名法同時生起。由于四名蘊必須互相依靠地生起,因此它們互相作爲因果,即是說:如果取受蘊爲因,其它叁名蘊則是果;如果取想、行、識叁名蘊爲因,受蘊則是果;其它種情形也應如此理解。你應該如此觀照受、想及行叁蘊的因緣生,然後再觀它們的剎那生。

  對于識蘊的現在因,佛陀只教「名色」爲其現在因。在此,「名」是指與識相應的受、想、行叁蘊;「色」是指依處色及目標(當目標是色法時)。應該如此觀照識蘊的因緣生,然後再觀它的剎那生。

  如此觀照過去因及現在因導致五蘊生起時,就是在修行「這是色的生起;這是受的生起等等」的階段。

  接下來應該修行第叁個階段,即「這是色的壞滅;這是受的壞滅等等」。這時應該觀兩種滅,即因緣滅及剎那滅:當你在未來證得阿羅漢道時,一切的煩惱皆滅盡,而當你證入般涅槃時,除了時節生色之外,五蘊皆滅盡。煩惱滅盡是因,五蘊滅盡是果,這即是因緣滅。五蘊的瞬間壞滅時則是剎那滅。

  能夠觀到五蘊的因緣生滅及剎那生滅時,你就能明白佛陀在這一節經文裏所說的「這是色,這是色的生起,這是色的壞滅;這是受,這是受的生起,這是受的壞滅等等。」接下來佛陀繼續開示道:

  「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法爲法、安住于觀照外在的法爲法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法爲法。他安住于觀照法的生起現象、安住于觀照法的壞滅現象或安住于觀照法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爲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依五取蘊而安住于觀法爲法的方法。」

  這跟在之前所解釋的一樣,只有一點要指出,那就是:「這是色,這是色的生起,這是色的壞滅……」與「他安住于觀照法的生起現象……法的壞滅現象……法的生起與壞滅現象」的觀法差不多一樣,只是後者更進一步觀照五蘊爲無常、苦、無我而已。

  這只是對五蘊的簡要說明,如果要知道詳細的解釋,可以研讀《清淨道論》的「說蘊品」。

  

  丙、十二處(ayatana)

  在解釋依五取蘊而修行法念處之後,佛陀繼續解釋依十二處而修行法念處的方法。

  「再者,諸比丘,比丘依六內處與六外處而安住于觀法爲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依六內處與六外處而安住于觀法爲法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了知眼根,了知色塵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結,了知尚未生起的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經生起的結如何被滅除,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結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他了知耳根,了知聲塵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結,了知尚未生起的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經生起的結如何被滅除,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結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他了知鼻根,了知香塵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結,了知尚未生起的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經生起的結如何被滅除,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結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他了知舌根,了知味塵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結,了知尚未生起的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經生起的結如何被滅除,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結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他了知身根,了知觸塵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結,了知尚未生起的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經生起的結如何被滅除,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結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他了知意根,了知法塵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結,了知尚未生起的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經生起的結如何被滅除,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結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及意根就是六內處;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及法塵是六外處。

  「他了知眼根」意思是:他依眼根的特相、作用、現起及近因了知它。如何在實修上了知它呢?首先你必須觀到眼淨色,因爲它就是眼根,亦即眼門。如何才能觀到它呢?如果你能透徹地觀全身的四界,就會看到組成身體的色聚,它們可以分爲兩大類,即透明與不透明的。你應該選眼睛裏的一粒透明色聚來分析,照見它的十種色法,即地、水、火、風、顔色、香、味、食素、命根及淨色(透明色)。在眼睛裏只有兩種淨色,即眼淨色與身淨色。如何確定所照見的淨色是眼淨色而不是身淨色呢?你應該觀那淨色,然後看離開該淨色一段距…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