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57

  ..續本文上一頁,然而有些朋友認爲閱讀不能徹底地掌握,堅持要求我們給予指導,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應該怎麼做?

  答33:向一位導師學習對他們來說會比較好。

  問34:禅師很強調以四界分別觀及安般念爲入門,是不是佛陀在教導不同類型的衆生時也是如此教導?

  答34:能依照個別禅修者的性格指導最恰當的禅修業處是屬于佛陀的範圍,因爲只有佛陀才擁有了知衆生潛在傾向的智慧(asayanusayabana)。由于我沒有那種智慧,因此一般上我都教禅修者從最普遍的禅修業處入門。如果你認爲有佛陀所教的其它業處最適合你,你可以選修該業處,這不成問題。

  問35:如果靜坐叁、五年或更長的時間什麼禅相(成績)都沒有,要如何是好?

  答35:在這種情況下,禅修者應當先檢查自己是否在賢能的老師指導下,依照正確的方法有系統地修行,以及是否很有興趣地每天精進修行。如果他已經那麼做了,卻仍然沒有進步,那麼他可以改修其它業處:也就是從《清淨道論》的四十種業處中選出一種,然後精進地修行一個月以上,試看結果如何。如果還是毫無進步,那麼就再選另一種業處,精進地修行至少一個月看看。如果還是沒有進步,就再換另一種業處……。如此嘗試直到發現適當的業處,然後他應當持續地修行那業處,直到成功。

  問36:靜坐是否會變笨嗎?

  答36:靜坐不會使人變笨。可以從喬達摩佛陀本身的典範上清楚地了解這一點。在即將證悟成道的那一天晚上,他在菩提樹下精進地靜坐修行,然後證悟聖果。如果靜坐會使人變笨的話,他就不可能證悟。

  問37:請問我如何能夠知道所修習的安般念是在進步中?我又如何才能知道我正朝向正確的方向邁進呢?

  答37:當你能夠一心專注于氣息時,你所修習的安般念就是在進步中。當遍作相、取相及似相次第地生起,而你又能夠一心專注于它們時,你所修習的安般念就是在進步中。當你能夠次第地證得初禅、第二禅、第叁禅及第四禅時,你所修習的安般念就是在進步中。當你能夠辨識氣息中的四大,直到看見色聚且能分析其中的究竟色法時,你所修習的安般念就是在進步中。當你能夠辨識産生氣息的名法時,你所修習的安般念就是在進步中。當你如此進步時,你就是正在朝向正確的方向邁進。

  問38:我修安般念時,雖然不曾見過好像白雲的禅相,但臉時常被像是不透明的陽光照著,能持續一到兩小時。至今已經一個月了,但還見不到似相。爲何不能進步?請問是否用錯方法?

  答38:因爲你的五根很弱。

  問39:要如何才能持久地專注于鼻孔周圍的氣息呢?

  答39:你應該在行、住、坐、臥四種姿勢裏都持續不斷地修禅,以便培育持續不斷的正念與正定。

  問40:對一個初學者而言,當光出現在禅修中時是否不要理會?如果完全不理會,光會不會失去而不再出現呢?依照老師的指示不理會這些光之後,心境開始不定而無法再安定下心來學習,耳朵反而去注意一些無謂的聲音,信心也開始動搖而想放棄學習下去。請問這些是否就是業障或魔障?

  答40:那不是業障或魔障。當光開始出現時,一般上它是不穩定的,因爲你的定力還不穩定。當你的定力強時,它就出現;當你的定力弱時,它就消失。你失去它是因爲你的定力弱。現在你不能再次見到光是因爲你感到失望。在修行安般念時,你不應該期望任何東西,而應只是一心專注于氣息。當你的定力堅強與穩定時,光就會一直存在。

  問41:修行安般念,見到禅相之後入禅。請問入禅之後是否就能知道過去世的一些事情,例如生在何國,是何許人等?

  答41:不能,因爲那是屬于宿命通的範圍。

  通過安般禅那之助,你能夠輕易地成就四界分別觀,然後更進一步地修行色業處及名業處。然後你可以觀你在過去世的名色法,以尋找無明、愛、取、行、業這五個産生你這一世的過去因。所以在安般禅那的幫助下,你可以培育觀智,照見過去世的名色法,但是不能觀到名稱概念,例如你的名字、你出生地的名字等等。

  問42:是否可以用安般似相作爲光明遍或白遍的目標來修行?

  答42:不可以,因爲在巴利聖典及注疏裏並沒有這麼教。

  問43:在修行安般念時,我們是否可以在行禅時觀腳步的提起、推前及放下?

  答43:最好是只專注于你的氣息。然而如果你想要在行禅時有系統地觀全身的四大,那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以非正統的方法來修行就不太好。

  問44:《大念處經》中的安般念修法有四個階段,但在其它經論中甚至有十六個階段的修行,這兩者之間有何差異?

  答44:這兩種方式基本上是沒有差異的。在《大念處經》中佛陀教導修行安般念的四個階段,那只是修行止禅達到禅那的階段。接著的「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身爲身……」等經文才是觀禅的階段。在其它經如《中部》的《安般念經》(Anapanasati Sutta)中,佛陀教導十六個階段,包括了止禅與觀禅。這十六個階段分成四組,每組有四個階段。第一組是身念處,第二組是受念處,第叁組是心念處,第四組是法念處。第一組只涉及止禅,第二、叁組皆可用止禅與觀禅來解釋,第四組則只涉及觀禅。分別解釋如下:

  第一組的四個階段:(一)長息、(二)短息、(叁)全息、(四)微息。若能有系統地如此修行,定力提升時你就會見到呼吸變成禅相,乃至變成似相。當你一心融入似相時,就是入了安止定。于是你能夠有系統地證得初禅乃至第四禅,這與《大念處經》中安般念的四個階段相同。達到第四禅之後進一步應當如何修行呢?若是根據《安般念經》,你應當修行下一組的四個階段,從受念處開始修行觀禅。若是根據《大念處經》,我們已經解釋過「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身爲身……」這段經文,你應當觀照叁種身:(1)呼吸身:呼吸裏的究竟色法。(2)所生身: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與食生色這四類色法。換句話說就是所有二十八種色法,它們也稱爲色身。(3)名身:究竟名法,包含受、想、行、識這四種名蘊,禅那名法也包括在其中。能夠照見內外的這叁種身之後,你應當觀照它們的因緣生滅與剎那生滅。進一步應當提升你的觀智達到行舍智。更進一步聖道智與聖果智就會以涅槃爲目標而生起。大家應當記住這些修行步驟。

  第二組的四個階段:(一)「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喜而吸氣;我應當覺知喜而呼氣。』」如何能覺知喜而呼吸呢?你應當進入安般初禅。初禅中的五個禅支包括喜在內,因此安住在初禅時就是覺知喜而呼吸。從初禅出定並且檢查五禅支之後,你應當進入第二禅。第二禅有叁個禅支,包括喜在內。那時你也是覺知喜而呼吸。這是止禅的情況。

  在轉修觀禅時,你應當先入安般初禅。出定之後就觀照初禅裏包括喜在內的叁十四個名法爲無常、苦、無我。如此觀照之時,你的觀智裏也有喜這項名法。舉個譬喻而言,當你見到一位好朋友對你微笑時,你也會對他微笑。同樣的道理,由于觀智的目標(初禅的叁十四個名法)裏有喜,所以觀智裏也會有喜。如此觀照之時你就是覺知喜而呼吸。然後應當進入第二禅。出定後觀照第二禅裏包括喜在內的叁十二個名法爲無常、苦、無我。那時你的觀智裏也有喜,你也是覺知喜而呼吸。

  (二)「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樂而吸氣;我應當覺知樂而呼氣。』」就止禅的情況而言,由于樂存在于初禅、第二禅與第叁禅,所以當你安住于這叁種禅那當中的任何一種時,你就是覺知樂而呼吸。

  轉修觀禅時,從這叁種禅那的任何一種出定之後,你應當觀照禅那名法爲無常、苦、無我。那時由于禅那名法裏包含樂,所以你的觀智裏也有樂,因此可以說你是覺知樂而呼吸。

  (叁)「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心行而吸氣;我應當覺知心行而呼氣。』」當你安住于任何一種安般禅那時,你都可以體驗到心行,特別是個別禅那的禅支:初禅有五個禅支、第二禅有叁個禅支、第叁禅有二個禅支、第四禅有二個禅支。那時你就是覺知心行而呼吸。

  轉修觀禅時,你可以逐一地進入各個安般禅那,出定後觀照各個禅那的名法爲無常、苦、無我。如此觀照時,你能夠體驗到心行:初禅的叁十四個名法、第二禅的叁十二個名法、第叁禅的叁十一個名法、第四禅的叁十一個名法。這時可以說你是覺知心行而呼吸。

  爲什麼佛陀在這個階段教導心行(citta-savkhara)呢?什麼是心行?在某部經中提到:“sabba ca vedana ca cittasavkharo.”──「想與受是心行。」因此在觀照那些禅那名法時,你必須特別注重在觀照想與受,尤其是受。就是由于這個緣故,所以此階段稱爲受念處。

  (四)「他如此訓練:『我應當平靜心行而吸氣;我應當平靜心行而呼氣。』」當你以安般似相爲目標而進入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那時就可以說你是平靜心行而呼吸。爲什麼呢?因爲在初禅裏的心行比在近行定裏的更平靜,在第二禅裏的心行比在初禅裏的更平靜,在第叁禅裏的心行比在第二禅裏的更平靜,在第四禅裏的心行又比在第叁禅裏的更平靜。所入的禅那愈高時,心行就愈平靜。因此當你有系統地如此修行時,就是平靜心行而呼吸。

  轉修觀禅時,你必須有系統地觀照初禅名法、第二禅名法、第叁禅名法與第四禅名法爲無常、苦、無我。當你觀照初禅名法爲無常、苦、無我時,你的觀智是很平靜的。當你以同樣的方式觀照第二禅的名法時,你的觀智會更平靜。同理,以同樣的方式觀照第叁禅與第四禅的名法時,你的觀智會愈來愈平靜。如此修行時,你就是平靜心行而呼吸。

  在此階段,你同樣應當特別注重在觀照受,所以此階段也是受念處的階段。

  《安般念經》中第二組的這四個階段談到必須觀照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的名法。這些名…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