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58

  ..續本文上一頁法即包含在《大念處經》中「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身爲身……」所講到必須觀照叁種身當中的名身這一組裏,因此這兩部經所講的方法其實是一樣的。

  第叁組的四個階段:(一)「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心而吸氣;我應當覺知心而呼氣。』」就止禅的方式而言,你必須先進入安般念的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從個別的禅那出定後應著重在觀照心,如此即是覺知心而呼吸。

  轉修觀禅時,你還是必須專注安般似相而進入初禅。出定後就觀照初禅的叁十四個名法爲無常、苦、無我,而特別著重在觀照心(識)。對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也以同樣的方法修行。如此觀照時,你就是覺知心而呼吸。

  (二)「他如此訓練:『我應當令心喜悅而吸氣;我應當令心喜悅而呼氣。』」你應當專注安般似相而進入初禅。出定之後檢查初禅的五禅支,其中包括喜禅支。你會發現由于喜禅支的緣故,所以你的心變得喜悅。如此,當你入在初禅中時就是令心喜悅而呼吸。在第二禅裏的情況也是一樣。這是就止禅的情況而言。

  轉修觀禅時,你必須在從安般初禅出定後觀照包括喜心所在內的初禅名法爲無常、苦、無我。從第二禅出定後也應如此觀照。那時你的觀智裏也有喜心所,它能使你的心喜悅。如此觀照時就是令心喜悅而呼吸。

  (叁)「他如此訓練:『我應當令心專注而吸氣;我應當令心專注而呼氣。』」你應當以安般似相爲目標而進入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這些禅那中都有一境性這個禅支,一境性就是定。安住在這些禅那中時,你的心只專注于安般似相,那時就是令心專注而呼吸。這是止禅的情況。

  轉修觀禅時,從這些禅那出定後你應當觀照各個禅那的名法爲無常、苦、無我。那樣觀照時,你的心會專注于禅那名法的無常、苦、無我叁相,那就是令心專注而呼吸。

  (四)「他如此訓練:『我應當令心解脫而吸氣;我應當令心解脫而呼氣。』」你應當專注于安般似相而入初禅。在初禅裏你的心從五蓋解脫出來,那時就是令心解脫五蓋而呼吸。接著應當專注安般似相而進入第二禅,那時你的心從尋與伺解脫出來,因此你就是令心解脫尋與伺而呼吸。接著應當專注安般似相而進入第叁禅,那時你的心從喜解脫出來,所以是令心解脫喜而呼吸。然後應當專注安般似相而進入第四禅,那時你的心從樂解脫出來,這就是令心解脫樂而呼吸。這是止禅的情況。

  轉修觀禅時,你應當專注于安般似相而進入初禅。出定之後觀照初禅名法爲無常、苦、無我。當你能以觀智清楚地照見這叁項本質時,你的心就從常想、樂想、我想中解脫出來。同樣地,也應當觀照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的名法爲無常、苦、無我,以便令心解脫常想、樂想、我想而呼吸。

  這一組的四個階段都注重在觀照心,所以稱這一組爲心念處。然而,不能只觀照心而已,注重在觀照心的同時也必須觀照與心相應生起的其它心所。

  在《大念處經》的安般念一節裏,當你觀照叁種身(呼吸身、色身與名身)時,即是在觀照究竟名色法。《安般念經》在這裏講到的禅那名法都包括在究竟名色法之內,因此這兩部經所教導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

  第四組的四個階段:(一)「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觀無常而吸氣;我應當觀無常而呼氣。』」在這一組當中佛陀只談論觀禅而已。在這裏我們必須分辨四種情況:(1)無常(anicca):五蘊就是無常。爲什麼?因爲它們一直在壞滅。(2)無常性(aniccata):五蘊的無常本質。(3)無常隨觀(aniccanupassana):照見五蘊無常本質的觀智。(4)觀無常者(aniccanupassi):照見五蘊無常本質的禅修者。若要見到這四種情況,首先你必須照見五蘊,然後必須觀照五蘊無常的本質。

  在《大念處經》中,當禅修者證到第四禅之後,佛陀教導說:「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身爲身、安住于觀照外在的身爲身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爲身。」那就是要觀照內在與外在的五蘊。這和《安般念經》在這裏談到要觀照五蘊是同樣的道理。

  (二)「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觀離貪而吸氣;我應當觀離貪而呼氣。』」在這裏有兩種離,即滅離(khayaviraga)與究竟離(accantaviraga)。滅離就是借著觀照壞滅而暫時舍離五蘊;究竟離就是永遠地舍離五蘊,亦即涅槃。首先你必須有系統地觀照五蘊的生滅爲無常、苦、無我。觀智強時就只注重在觀照五蘊的壞滅爲無常、苦、無我,那時你就是在觀照滅離五蘊而呼吸。觀智成熟時,你會證悟涅槃。那時你就能體會到涅槃是究竟離,因爲涅槃中完全沒有五蘊。所以當你安住于取涅槃爲目標的果定中時,就是在觀照究竟離五蘊而呼吸。

  (叁)「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觀滅而吸氣;我應當觀滅而呼氣。』」在這裏有兩種滅:剎那滅(khananirodha)與究竟滅(accantanirodha)。剎那滅是指五蘊的剎那壞滅;究竟滅是指五蘊的完全滅盡,亦即涅槃。如果能有系統地觀照五蘊的生滅爲無常、苦、無我,觀智強時,你會只見到五蘊的剎那壞滅,此觀智能暫時去除煩惱,那時你就是觀五蘊剎那滅而呼吸。證悟涅槃之後,當你安住于果定時,由于在涅槃中五蘊完全滅盡,因此你就是在觀五蘊究竟滅而呼吸。

  (四)「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觀舍而吸氣;我應當觀舍而呼氣。』」在這裏有兩種舍:棄舍(vassagga patinissagga)與入舍(pakkhandana patinissagga)。什麼是棄舍呢?你必須有系統地觀照五蘊爲無常、苦、無我以達到壞滅隨觀智。觀智成熟時,你的無常隨觀能棄舍驕慢,苦隨觀能棄舍貪愛,無我隨觀能棄舍邪見。那時你就是在觀棄舍煩惱而呼吸。此觀智不只能棄舍依五蘊而生起的煩惱,而且能令你的心趣向涅槃(五蘊與煩惱的完全息滅),因此你的觀智既是一種棄舍,也是一種入舍。終有一天你會證悟涅槃,那時你的道智會滅除煩惱。煩惱被徹底滅除時,你就是在觀棄舍煩惱而呼吸。同時你的道智能夠直接地體驗涅槃,所以也可以說你是在觀趣入涅槃而呼吸。

  上述總共有十六個階段,每一階段裏都有吸氣與呼氣,因此就有十六種吸氣與十六種呼氣,合起來是叁十二種。這就是佛陀教導我們爲了證悟涅槃而呼吸的方法。現在我們每天裏的每一刻都在呼吸,我們應當問自己是否依照佛陀教導的方法在呼吸。如果能依照佛陀的教導而呼吸,終有一天你會證悟阿羅漢果,那時你的一切煩惱都被滅盡。般涅槃之後,一切五蘊與一切苦都被滅盡。因此請大家依照佛陀的教導來呼吸。

  結論是:《大念處經》的安般念一節所教導的方法與《安般念經》所教導十六階段的方法是相同的,只是佛陀根據聞法者根性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解釋而已。

  四護衛禅

  問45:請問禅師《清淨道論》並無說明修佛隨念要觀佛像,爲何指導時卻教禅修者需先觀佛像呢?

  答45:在《旗幡經》(Dhajagga Sutta)裏,佛陀說:「在遭遇厄難時,應當只想起我,然後憶念:世尊的確是阿羅漢、正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禦者、天人師、佛陀、世尊。」(Mameva tasmim samaye anussareyyatha: Itipi so bhagava araham sammasambuddho vijjacarana sampanno sugato lokavidu 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 sattha devamanussanam buddho bhagava”ti.)因此在開始修行佛隨念時,必須先觀佛像,不然我們怎麼能夠知道阿羅漢等特質是誰的呢?佛陀時代的人當然可以觀佛陀真正的相貌,但現在佛陀已入滅了,所以我們只能觀佛像,以代表佛陀。無論如何,我們只是在開始的階段觀佛像,而隨後當我們專注地隨念佛陀的特質時,即使該佛像消失了,也沒有什麼關系。

  問46:禅師是否可以詳細地解釋還沒有達到近行定及安止定的初學禅者如何修行佛隨念及死隨念?

  答46:在此我只能夠簡要地解釋它們。如果你要知道詳細的修法,請參考《清淨道論》。初學禅者只能通過想象來修行佛隨念。首先他必須看一尊佛像,把它當作是真實的佛陀。然後在心中想象該佛像。之後他必須選佛陀各種特質當中的一個,例如「阿羅漢」。「阿羅漢」有五項定義,他可以任選其中之一,例如:佛陀堪受一切人、天神及梵天神頂禮,因爲他擁有無上的戒定慧。然後他必須一心專注于該特質,直到證得近行定。然而佛陀的特質是非常深奧的,因此初學禅者不容易成就佛隨念。

  初學禅者也只能通過想象來修行死隨念。首先他必須想象自己未來的屍體,然後取跟死亡心同時滅盡的命根爲目標,再以「我必定會死亡」這樣的心念來專注于它來培育定力。然而初學禅者也不容易成就死隨念,因爲他無法真正地看到自己的命根滅盡。

  另一個比較容易的方法是先修行安般念或遍禅達第四禅或修行四界分別觀達到近行定,再以該定力爲基礎來修行佛隨念或死隨念。

  問47:如果只修行佛隨念能證悟涅槃嗎?

  答47:不能。然而以佛隨念的近行定作爲基礎,你可以修行四界分別觀以看到色聚,然後分析究竟色法、分析究竟名法、辨識名色法的因,再觀照名色法及它們的因爲無常、苦、無我。如此修行觀禅你就能夠證悟涅槃。

  問48:是否需要相當的禅定才能修行四護衛禅?

  答48:這會比較好,但並不是必要條件。

  問49:未證得禅那的初學禅者如何修行慈心禅?

  答49:他應該先想象一個他敬愛且又與他同性的人的笑容,然後以下列四個方式向他散播慈愛:「願此善者沒有仇敵;願此善者沒有內心的痛苦;願此善者沒有身體上的痛苦;願此善者愉快…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