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自珍自重。」如此散播慈愛四至五遍之後,他應該選其中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持續不斷地向該人散播慈愛,且心專注于該人的笑容。他必須如此修行許多個星期、許多月或許多年,直到證得禅那。之後他應該照我在之前的開示中所說的方法修行。然而要證得慈心禅那對他來說並不容易,因爲一般上他所選的對象的影象並不穩定,時常會消失。
問50:有人說沒有舍心第四禅的人修慈心觀會生起愛染,這種說法正確嗎?
答50:這是錯誤的說法。如果他以正確的方法修行慈心觀,愛染就不會生起。而且若人要證得舍心第四禅,他就必須先已證得慈心、悲心及喜心的第叁禅。
問51:修行慈心觀是否會引發一個人發心修行菩薩道?
答51:這視禅修者自己的意願而定。如果他想要修行菩薩道,那是可以的,或者若他想要成爲聖弟子,他也可以成爲聖弟子,就好像須菩提尊者、優陀羅、莎瑪瓦蒂皇後及古入達拉。
問52:證得慈心禅的禅修者在出定之後,是否真的有慈愛心?
答52:如果他保持慈愛心就會有近行定的慈愛。然而,如果他對任何目標不如理作意就會失去慈愛。
問53:我聽有些禅修者說在靜坐中有人來向他要求回向功德,這是幻覺嗎?修慈心觀回向給他們有效嗎?如果有效,他們是否在過去世和我們有關系?
答53:可能是幻覺,也可能是真實的。修行慈心觀並不是在回向功德。如果你要把功德回向給他們,你應該做某件善事,例如布施、持戒、修禅,然後說:「我把這項功德與你們分享」或「我把這項功德平等地與一切衆生分享」。在生死輪回裏,沒有任何衆生不曾是我們的親戚。
問54:修行慈心觀時能看見天神、地獄等衆生,此能力與天眼通有何不同?
答54:天眼通比慈心觀更強而有力。雖然兩者都能産生光明,但是比較起來,天眼通的光明比慈心禅的光明更強。修行慈心觀的人只能部份地見到天神、地獄等衆生而已;具有天眼通的人則能透徹地見到那些衆生,並且能清楚地了知造成他們投生在那裏的業。
問55:修行身至念一定要全部修完才能證悟嗎?(比如修完安般念後,修行四界分別觀,然後四威儀等等)這樣排列說法是佛陀所訂下的嗎?若一定要修完,那麼在現今社會又如何修墳場觀?
答55:要證悟涅槃不一定需要修完身至念業處裏的所有法門。佛陀以這樣的排列說法只是爲了解釋教法而已,而不是指在實際修行時必須依照如此的固定次第。在你修行墳場觀的時候,不需要修全部九種墳場觀,只需要觀照以前你所見過的任何一種屍體爲不淨,以此來培育定力即可。如果你從來沒有見過人類的屍體,那麼也可以觀照動物的屍體,乃至觀照報章雜志上所刊登照片裏的屍體。
其它止禅
問56:白遍和光明遍有什麼共同與不同的地方?這兩者能夠達到第幾禅?
答56:它們取不同的目標。白遍取白色爲目標,光明遍則取日光、月光、燭光或其它光爲目標。然而,當你證得它們的第四禅時,它們就差不多是一樣的,因爲白遍的目標在那時候變成透明的白光。修行這兩種遍禅都能夠達到第四禅。
問57:初學者在以叁十二身分爲修止禅業處時,因爲沒有智慧之光的幫助,那是否意味著他在觀照叁十二身分時只是假想式或概念式地觀?請詳細解釋這種修法。謝謝!
答57:是的,他只能通過想象來修行。無論是通過想象或直接地照見叁十二身分,它們都只是概念法。如果你想要知道初學者的詳細修行方法,你可以讀《清淨道論》。
問58:定力與正念是否一定需要在緩慢的動作中才會出現,而不會在快速的動作中出現?
答58:這因人而異。有些禅修者只能夠在緩慢的動作中保持正定與正念,但是有些禅修者在正常或快速的動作中也能保持正定與正念。
問59:是否能夠通過用念珠來念咒而達到近行定或禅那?
答59:在上座部佛教裏並沒有念咒的止禅修法。有一位緬甸大長老告訴我,咒語是源自婆羅門教、基督教及回教。在上座部佛教裏也沒有用念珠的禅修法門,所以我們不能說是否能夠通過用念珠來念咒而達到近行定或禅那。
問60:靜坐中生起的妄念是否是一種業?如果是的話,那麼靜坐並不代表只造善業,也有可能會造惡業,是嗎?
答60:這有視那是什麼念頭而定。如果你如理作意地想,例如你想要在明天供僧,那麼它即是善的。但是如果你不如理作意地想,例如你想要享受欲樂,那麼它即是惡的。
問61:導致我們不能證得禅那的強烈五蓋是不是業障或魔障?
答61:業障就是惡業。五蓋只是在你心中生起的不善法而已,不是魔障。
問62:修成四禅八定之後是否可能造成來世投生于無想天(asabbasatta deva無想有情天)?
答62:這依照你自己的意願而定。如果想要投生到無想天,從第四禅出定之後你必須修行一種特殊的方法,稱爲「離名行」(namaviraga bhavana),意即厭離名法的修行方法。修行此法的人從第四禅出定後就不斷作意“dhi nama, dhi nama”──「名法是可厭的,名法是可厭的」。爲什麼他們會那麼想呢?因爲他們觀察到無論他人如何對待屍體,屍體都不會感到苦或樂。人之所以會有痛苦或快樂都是由于名法的緣故;如果沒有名法,就不會感受到苦樂。他們想要脫離名法,因而修習「離名行」。修行成功之後,如果臨死時這個業現起,來世他們就會投生到無想天。
如果你只是修行四禅八定,沒有修習這種的「離名行」,你就不可能投生到無想天,因此不需要害怕。
在佛陀的教法中,如果你成就四禅八定,你就能依照自己的意願而選擇來世要投生到那一界。這樣的知識是外道所沒有的。舉淨飯王(King Suddhodana)的國師阿私陀隱士(Asitaisi)爲例,他成就四禅八定,于是他認爲來世他必定會投生在非想非非想天,因爲他的觀念是只有最高的禅那能夠産生果報,沒有其它的選擇。這就是爲什麼當他見到我們的菩薩悉達多太子時就傷心流淚的緣故。他想到自己不久將死,死後投生非想非非想天,也就見不到悉達多太子成佛,因此感到很傷心。
慧學釋疑
八聖道分
問63:八聖道分是前行道,不是合行道?什麼是前行道?爲何八聖道分不是合行道?八聖道分不是含出世間法的嗎?
答63:前行道是在聖道還未生起之前的行道,即在道智之前生起的所有觀智。八聖道分的確包含了世間及出世間兩者,但我想你是誤解了我的話,因爲我說的是「四念處是前行道」,而非「八聖道分是前行道」。
當《大念處經》中提及四念處爲道路時,正見等其它七聖道分也都已包括在內,但這裏所指的八聖道分是指世間的八聖道分而已。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爲出世間的八聖道分緣取的對象是涅槃,是不能緣取色、受、心及各種法爲對象的。況且每一個道心都只出現一次而已,不可能持續地出現七天至七年之久,但佛陀在這部經中說,若比丘精進地修行四念處七天乃至七年,就能夠證悟阿羅漢道果或阿那含道果。從這兩點來理解,我們能很容易地明白四念處只是屬于前行道。
問64:念根、念覺支及正念叁者之間有何差別?聽說八聖道分的正念是指四念處,這是正確的嗎?
答64:它們都是一樣的,擁有不同的名稱是因爲佛陀透過不同的角度來解釋念心所。
八聖道分有世間及出世間之分;四念處之念是屬于世間的正念。
問65:慧根能知見似相,擇法覺支也能知見似相,這兩者之間有何差異?
答65:慧根和擇法覺支是一樣的,都是正見,是慧心所。
爲了避免你誤解它們只能緣取似相爲對象,我應當解釋各種不同的正見。正見可以分爲:禅那正見、觀禅正見、道正見及果正見。
一般上,禅那正見所緣取的對象是屬于概念的似相。然而有些禅那正見也能緣取究竟法爲對象,例如:識無邊處禅的正見即緣取空無邊處禅心爲對象,而非想非非想處禅的正見則緣取無所有處禅心爲對象。但禅那正見是很低層次的正見。
觀禅正見包括了:
一、 觀照苦谛的正見,即觀究竟名色法的正見。
二、 觀照集谛的正見,即觀照諸因及果之間緣起關系的正見。此正見亦稱爲自業正見,即知見自己的業是屬于自己的財産的智慧。
叁、 世間的道正見。這即是觀照諸行法,即名色法及其因爲無常、苦、無我的正見。此正見也觀照在未來證得阿羅漢道時,一切煩惱滅盡,以及觀照在未來證入般涅槃時,一切五蘊滅盡,因此這種正見也包括了觀照世間滅谛的觀禅正見。
四、 觀照世間道谛的正見,即觀照含有世間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的能觀之心的正見。
出世間道正見則緣取永恒之滅(accanta nirodha),即涅槃爲對象。
果正見是與緣取涅槃爲對象的果心相應的慧心所。
緣起
問66:叁月二十一日禅師開示時提到:禅修者修未來緣起法時,需觀察未來何世一切名色諸行滅盡,也就是了知何世必得證阿羅漢果及入無余涅槃,那麼是否所有的禅修者至此階段皆可觀察到這點?
答66:是的。因爲在隨後修行生滅隨觀智的階段,每個禅修者都必須觀照諸行法的兩種生滅,即:剎那生滅(khanato udayabbaya)及因緣生滅(paccayato udayabbaya)。
關于觀照因緣生滅,我應以色法爲例來爲大家解釋。首先依照緣起第五法來辨識色法的因緣生,看向過去,照見在你前世臨死那一刻引起今世業生色法的過去五因。你將見到:
一、無明生起造成業生色法生起。
二、愛生起造成業生色法生起。
叁、取生起造成業生色法生起。
四、行生起造成業生色法生起。
五、業有生起造成業生色法生起。
然後你必須照見心生色法、時節生色法與食生色法的因緣…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