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即包含在《大念处经》中「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所讲到必须观照三种身当中的名身这一组里,因此这两部经所讲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
第三组的四个阶段:(一)「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心而吸气;我应当觉知心而呼气。』」就止禅的方式而言,你必须先进入安般念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从个别的禅那出定后应着重在观照心,如此即是觉知心而呼吸。
转修观禅时,你还是必须专注安般似相而进入初禅。出定后就观照初禅的三十四个名法为无常、苦、无我,而特别着重在观照心(识)。对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也以同样的方法修行。如此观照时,你就是觉知心而呼吸。
(二)「他如此训练:『我应当令心喜悦而吸气;我应当令心喜悦而呼气。』」你应当专注安般似相而进入初禅。出定之后检查初禅的五禅支,其中包括喜禅支。你会发现由于喜禅支的缘故,所以你的心变得喜悦。如此,当你入在初禅中时就是令心喜悦而呼吸。在第二禅里的情况也是一样。这是就止禅的情况而言。
转修观禅时,你必须在从安般初禅出定后观照包括喜心所在内的初禅名法为无常、苦、无我。从第二禅出定后也应如此观照。那时你的观智里也有喜心所,它能使你的心喜悦。如此观照时就是令心喜悦而呼吸。
(三)「他如此训练:『我应当令心专注而吸气;我应当令心专注而呼气。』」你应当以安般似相为目标而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这些禅那中都有一境性这个禅支,一境性就是定。安住在这些禅那中时,你的心只专注于安般似相,那时就是令心专注而呼吸。这是止禅的情况。
转修观禅时,从这些禅那出定后你应当观照各个禅那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那样观照时,你的心会专注于禅那名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那就是令心专注而呼吸。
(四)「他如此训练:『我应当令心解脱而吸气;我应当令心解脱而呼气。』」你应当专注于安般似相而入初禅。在初禅里你的心从五盖解脱出来,那时就是令心解脱五盖而呼吸。接着应当专注安般似相而进入第二禅,那时你的心从寻与伺解脱出来,因此你就是令心解脱寻与伺而呼吸。接着应当专注安般似相而进入第三禅,那时你的心从喜解脱出来,所以是令心解脱喜而呼吸。然后应当专注安般似相而进入第四禅,那时你的心从乐解脱出来,这就是令心解脱乐而呼吸。这是止禅的情况。
转修观禅时,你应当专注于安般似相而进入初禅。出定之后观照初禅名法为无常、苦、无我。当你能以观智清楚地照见这三项本质时,你的心就从常想、乐想、我想中解脱出来。同样地,也应当观照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以便令心解脱常想、乐想、我想而呼吸。
这一组的四个阶段都注重在观照心,所以称这一组为心念处。然而,不能只观照心而已,注重在观照心的同时也必须观照与心相应生起的其它心所。
在《大念处经》的安般念一节里,当你观照三种身(呼吸身、色身与名身)时,即是在观照究竟名色法。《安般念经》在这里讲到的禅那名法都包括在究竟名色法之内,因此这两部经所教导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
第四组的四个阶段:(一)「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观无常而吸气;我应当观无常而呼气。』」在这一组当中佛陀只谈论观禅而已。在这里我们必须分辨四种情况:(1)无常(anicca):五蕴就是无常。为什么?因为它们一直在坏灭。(2)无常性(aniccata):五蕴的无常本质。(3)无常随观(aniccanupassana):照见五蕴无常本质的观智。(4)观无常者(aniccanupassi):照见五蕴无常本质的禅修者。若要见到这四种情况,首先你必须照见五蕴,然后必须观照五蕴无常的本质。
在《大念处经》中,当禅修者证到第四禅之后,佛陀教导说:「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那就是要观照内在与外在的五蕴。这和《安般念经》在这里谈到要观照五蕴是同样的道理。
(二)「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观离贪而吸气;我应当观离贪而呼气。』」在这里有两种离,即灭离(khayaviraga)与究竟离(accantaviraga)。灭离就是借着观照坏灭而暂时舍离五蕴;究竟离就是永远地舍离五蕴,亦即涅槃。首先你必须有系统地观照五蕴的生灭为无常、苦、无我。观智强时就只注重在观照五蕴的坏灭为无常、苦、无我,那时你就是在观照灭离五蕴而呼吸。观智成熟时,你会证悟涅槃。那时你就能体会到涅槃是究竟离,因为涅槃中完全没有五蕴。所以当你安住于取涅槃为目标的果定中时,就是在观照究竟离五蕴而呼吸。
(三)「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观灭而吸气;我应当观灭而呼气。』」在这里有两种灭:剎那灭(khananirodha)与究竟灭(accantanirodha)。剎那灭是指五蕴的剎那坏灭;究竟灭是指五蕴的完全灭尽,亦即涅槃。如果能有系统地观照五蕴的生灭为无常、苦、无我,观智强时,你会只见到五蕴的剎那坏灭,此观智能暂时去除烦恼,那时你就是观五蕴剎那灭而呼吸。证悟涅槃之后,当你安住于果定时,由于在涅槃中五蕴完全灭尽,因此你就是在观五蕴究竟灭而呼吸。
(四)「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观舍而吸气;我应当观舍而呼气。』」在这里有两种舍:弃舍(vassagga patinissagga)与入舍(pakkhandana patinissagga)。什么是弃舍呢?你必须有系统地观照五蕴为无常、苦、无我以达到坏灭随观智。观智成熟时,你的无常随观能弃舍骄慢,苦随观能弃舍贪爱,无我随观能弃舍邪见。那时你就是在观弃舍烦恼而呼吸。此观智不只能弃舍依五蕴而生起的烦恼,而且能令你的心趣向涅槃(五蕴与烦恼的完全息灭),因此你的观智既是一种弃舍,也是一种入舍。终有一天你会证悟涅槃,那时你的道智会灭除烦恼。烦恼被彻底灭除时,你就是在观弃舍烦恼而呼吸。同时你的道智能够直接地体验涅槃,所以也可以说你是在观趣入涅槃而呼吸。
上述总共有十六个阶段,每一阶段里都有吸气与呼气,因此就有十六种吸气与十六种呼气,合起来是三十二种。这就是佛陀教导我们为了证悟涅槃而呼吸的方法。现在我们每天里的每一刻都在呼吸,我们应当问自己是否依照佛陀教导的方法在呼吸。如果能依照佛陀的教导而呼吸,终有一天你会证悟阿罗汉果,那时你的一切烦恼都被灭尽。般涅槃之后,一切五蕴与一切苦都被灭尽。因此请大家依照佛陀的教导来呼吸。
结论是:《大念处经》的安般念一节所教导的方法与《安般念经》所教导十六阶段的方法是相同的,只是佛陀根据闻法者根性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解释而已。
四护卫禅
问45:请问禅师《清净道论》并无说明修佛随念要观佛像,为何指导时却教禅修者需先观佛像呢?
答45:在《旗幡经》(Dhajagga Sutta)里,佛陀说:「在遭遇厄难时,应当只想起我,然后忆念:世尊的确是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者、天人师、佛陀、世尊。」(Mameva tasmim samaye anussareyyatha: Itipi so bhagava araham sammasambuddho vijjacarana sampanno sugato lokavidu 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 sattha devamanussanam buddho bhagava”ti.)因此在开始修行佛随念时,必须先观佛像,不然我们怎么能够知道阿罗汉等特质是谁的呢?佛陀时代的人当然可以观佛陀真正的相貌,但现在佛陀已入灭了,所以我们只能观佛像,以代表佛陀。无论如何,我们只是在开始的阶段观佛像,而随后当我们专注地随念佛陀的特质时,即使该佛像消失了,也没有什么关系。
问46:禅师是否可以详细地解释还没有达到近行定及安止定的初学禅者如何修行佛随念及死随念?
答46:在此我只能够简要地解释它们。如果你要知道详细的修法,请参考《清净道论》。初学禅者只能通过想象来修行佛随念。首先他必须看一尊佛像,把它当作是真实的佛陀。然后在心中想象该佛像。之后他必须选佛陀各种特质当中的一个,例如「阿罗汉」。「阿罗汉」有五项定义,他可以任选其中之一,例如:佛陀堪受一切人、天神及梵天神顶礼,因为他拥有无上的戒定慧。然后他必须一心专注于该特质,直到证得近行定。然而佛陀的特质是非常深奥的,因此初学禅者不容易成就佛随念。
初学禅者也只能通过想象来修行死随念。首先他必须想象自己未来的尸体,然后取跟死亡心同时灭尽的命根为目标,再以「我必定会死亡」这样的心念来专注于它来培育定力。然而初学禅者也不容易成就死随念,因为他无法真正地看到自己的命根灭尽。
另一个比较容易的方法是先修行安般念或遍禅达第四禅或修行四界分别观达到近行定,再以该定力为基础来修行佛随念或死随念。
问47:如果只修行佛随念能证悟涅槃吗?
答47:不能。然而以佛随念的近行定作为基础,你可以修行四界分别观以看到色聚,然后分析究竟色法、分析究竟名法、辨识名色法的因,再观照名色法及它们的因为无常、苦、无我。如此修行观禅你就能够证悟涅槃。
问48:是否需要相当的禅定才能修行四护卫禅?
答48:这会比较好,但并不是必要条件。
问49:未证得禅那的初学禅者如何修行慈心禅?
答49:他应该先想象一个他敬爱且又与他同性的人的笑容,然后以下列四个方式向他散播慈爱:「愿此善者没有仇敌;愿此善者没有内心的痛苦;愿此善者没有身体上的痛苦;愿此善者愉快…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