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地自珍自重。」如此散播慈爱四至五遍之后,他应该选其中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向该人散播慈爱,且心专注于该人的笑容。他必须如此修行许多个星期、许多月或许多年,直到证得禅那。之后他应该照我在之前的开示中所说的方法修行。然而要证得慈心禅那对他来说并不容易,因为一般上他所选的对象的影象并不稳定,时常会消失。
问50:有人说没有舍心第四禅的人修慈心观会生起爱染,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50:这是错误的说法。如果他以正确的方法修行慈心观,爱染就不会生起。而且若人要证得舍心第四禅,他就必须先已证得慈心、悲心及喜心的第三禅。
问51:修行慈心观是否会引发一个人发心修行菩萨道?
答51:这视禅修者自己的意愿而定。如果他想要修行菩萨道,那是可以的,或者若他想要成为圣弟子,他也可以成为圣弟子,就好像须菩提尊者、优陀罗、莎玛瓦蒂皇后及古入达拉。
问52:证得慈心禅的禅修者在出定之后,是否真的有慈爱心?
答52:如果他保持慈爱心就会有近行定的慈爱。然而,如果他对任何目标不如理作意就会失去慈爱。
问53:我听有些禅修者说在静坐中有人来向他要求回向功德,这是幻觉吗?修慈心观回向给他们有效吗?如果有效,他们是否在过去世和我们有关系?
答53:可能是幻觉,也可能是真实的。修行慈心观并不是在回向功德。如果你要把功德回向给他们,你应该做某件善事,例如布施、持戒、修禅,然后说:「我把这项功德与你们分享」或「我把这项功德平等地与一切众生分享」。在生死轮回里,没有任何众生不曾是我们的亲戚。
问54:修行慈心观时能看见天神、地狱等众生,此能力与天眼通有何不同?
答54:天眼通比慈心观更强而有力。虽然两者都能产生光明,但是比较起来,天眼通的光明比慈心禅的光明更强。修行慈心观的人只能部份地见到天神、地狱等众生而已;具有天眼通的人则能透彻地见到那些众生,并且能清楚地了知造成他们投生在那里的业。
问55:修行身至念一定要全部修完才能证悟吗?(比如修完安般念后,修行四界分别观,然后四威仪等等)这样排列说法是佛陀所订下的吗?若一定要修完,那么在现今社会又如何修坟场观?
答55:要证悟涅槃不一定需要修完身至念业处里的所有法门。佛陀以这样的排列说法只是为了解释教法而已,而不是指在实际修行时必须依照如此的固定次第。在你修行坟场观的时候,不需要修全部九种坟场观,只需要观照以前你所见过的任何一种尸体为不净,以此来培育定力即可。如果你从来没有见过人类的尸体,那么也可以观照动物的尸体,乃至观照报章杂志上所刊登照片里的尸体。
其它止禅
问56:白遍和光明遍有什么共同与不同的地方?这两者能够达到第几禅?
答56:它们取不同的目标。白遍取白色为目标,光明遍则取日光、月光、烛光或其它光为目标。然而,当你证得它们的第四禅时,它们就差不多是一样的,因为白遍的目标在那时候变成透明的白光。修行这两种遍禅都能够达到第四禅。
问57:初学者在以三十二身分为修止禅业处时,因为没有智慧之光的帮助,那是否意味着他在观照三十二身分时只是假想式或概念式地观?请详细解释这种修法。谢谢!
答57:是的,他只能通过想象来修行。无论是通过想象或直接地照见三十二身分,它们都只是概念法。如果你想要知道初学者的详细修行方法,你可以读《清净道论》。
问58:定力与正念是否一定需要在缓慢的动作中才会出现,而不会在快速的动作中出现?
答58:这因人而异。有些禅修者只能够在缓慢的动作中保持正定与正念,但是有些禅修者在正常或快速的动作中也能保持正定与正念。
问59:是否能够通过用念珠来念咒而达到近行定或禅那?
答59:在上座部佛教里并没有念咒的止禅修法。有一位缅甸大长老告诉我,咒语是源自婆罗门教、基督教及回教。在上座部佛教里也没有用念珠的禅修法门,所以我们不能说是否能够通过用念珠来念咒而达到近行定或禅那。
问60:静坐中生起的妄念是否是一种业?如果是的话,那么静坐并不代表只造善业,也有可能会造恶业,是吗?
答60:这有视那是什么念头而定。如果你如理作意地想,例如你想要在明天供僧,那么它即是善的。但是如果你不如理作意地想,例如你想要享受欲乐,那么它即是恶的。
问61:导致我们不能证得禅那的强烈五盖是不是业障或魔障?
答61:业障就是恶业。五盖只是在你心中生起的不善法而已,不是魔障。
问62:修成四禅八定之后是否可能造成来世投生于无想天(asabbasatta deva无想有情天)?
答62:这依照你自己的意愿而定。如果想要投生到无想天,从第四禅出定之后你必须修行一种特殊的方法,称为「离名行」(namaviraga bhavana),意即厌离名法的修行方法。修行此法的人从第四禅出定后就不断作意“dhi nama, dhi nama”──「名法是可厌的,名法是可厌的」。为什么他们会那么想呢?因为他们观察到无论他人如何对待尸体,尸体都不会感到苦或乐。人之所以会有痛苦或快乐都是由于名法的缘故;如果没有名法,就不会感受到苦乐。他们想要脱离名法,因而修习「离名行」。修行成功之后,如果临死时这个业现起,来世他们就会投生到无想天。
如果你只是修行四禅八定,没有修习这种的「离名行」,你就不可能投生到无想天,因此不需要害怕。
在佛陀的教法中,如果你成就四禅八定,你就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而选择来世要投生到那一界。这样的知识是外道所没有的。举净饭王(King Suddhodana)的国师阿私陀隐士(Asitaisi)为例,他成就四禅八定,于是他认为来世他必定会投生在非想非非想天,因为他的观念是只有最高的禅那能够产生果报,没有其它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当他见到我们的菩萨悉达多太子时就伤心流泪的缘故。他想到自己不久将死,死后投生非想非非想天,也就见不到悉达多太子成佛,因此感到很伤心。
慧学释疑
八圣道分
问63:八圣道分是前行道,不是合行道?什么是前行道?为何八圣道分不是合行道?八圣道分不是含出世间法的吗?
答63:前行道是在圣道还未生起之前的行道,即在道智之前生起的所有观智。八圣道分的确包含了世间及出世间两者,但我想你是误解了我的话,因为我说的是「四念处是前行道」,而非「八圣道分是前行道」。
当《大念处经》中提及四念处为道路时,正见等其它七圣道分也都已包括在内,但这里所指的八圣道分是指世间的八圣道分而已。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出世间的八圣道分缘取的对象是涅槃,是不能缘取色、受、心及各种法为对象的。况且每一个道心都只出现一次而已,不可能持续地出现七天至七年之久,但佛陀在这部经中说,若比丘精进地修行四念处七天乃至七年,就能够证悟阿罗汉道果或阿那含道果。从这两点来理解,我们能很容易地明白四念处只是属于前行道。
问64:念根、念觉支及正念三者之间有何差别?听说八圣道分的正念是指四念处,这是正确的吗?
答64:它们都是一样的,拥有不同的名称是因为佛陀透过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念心所。
八圣道分有世间及出世间之分;四念处之念是属于世间的正念。
问65:慧根能知见似相,择法觉支也能知见似相,这两者之间有何差异?
答65:慧根和择法觉支是一样的,都是正见,是慧心所。
为了避免你误解它们只能缘取似相为对象,我应当解释各种不同的正见。正见可以分为:禅那正见、观禅正见、道正见及果正见。
一般上,禅那正见所缘取的对象是属于概念的似相。然而有些禅那正见也能缘取究竟法为对象,例如:识无边处禅的正见即缘取空无边处禅心为对象,而非想非非想处禅的正见则缘取无所有处禅心为对象。但禅那正见是很低层次的正见。
观禅正见包括了:
一、 观照苦谛的正见,即观究竟名色法的正见。
二、 观照集谛的正见,即观照诸因及果之间缘起关系的正见。此正见亦称为自业正见,即知见自己的业是属于自己的财产的智慧。
三、 世间的道正见。这即是观照诸行法,即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的正见。此正见也观照在未来证得阿罗汉道时,一切烦恼灭尽,以及观照在未来证入般涅槃时,一切五蕴灭尽,因此这种正见也包括了观照世间灭谛的观禅正见。
四、 观照世间道谛的正见,即观照含有世间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的能观之心的正见。
出世间道正见则缘取永恒之灭(accanta nirodha),即涅槃为对象。
果正见是与缘取涅槃为对象的果心相应的慧心所。
缘起
问66:三月二十一日禅师开示时提到:禅修者修未来缘起法时,需观察未来何世一切名色诸行灭尽,也就是了知何世必得证阿罗汉果及入无余涅槃,那么是否所有的禅修者至此阶段皆可观察到这点?
答66:是的。因为在随后修行生灭随观智的阶段,每个禅修者都必须观照诸行法的两种生灭,即:剎那生灭(khanato udayabbaya)及因缘生灭(paccayato udayabbaya)。
关于观照因缘生灭,我应以色法为例来为大家解释。首先依照缘起第五法来辨识色法的因缘生,看向过去,照见在你前世临死那一刻引起今世业生色法的过去五因。你将见到:
一、无明生起造成业生色法生起。
二、爱生起造成业生色法生起。
三、取生起造成业生色法生起。
四、行生起造成业生色法生起。
五、业有生起造成业生色法生起。
然后你必须照见心生色法、时节生色法与食生色法的因缘…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