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
六、心造成心生色法的生起。
七、時節造成時節生色法的生起。
八、食物造成食生色法的生起。
能夠照見名色法的因緣生之後,接著應照見其因緣滅。以色法爲例,依據緣起第五法來照見色法的因緣滅,看向未來,直到你證悟阿羅漢果的那一世。當你證悟阿羅漢道果時,所有的煩惱都息滅了;你也能照見在那一世結束時,所有的行法都息滅了。這是直接照見你的般涅槃,那時不再有新的名法或色法生起。你見到:
一、無明息滅造成業生色法息滅。
二、愛息滅造成業生色法息滅。
叁、取息滅造成業生色法息滅。
四、行息滅造成業生色法息滅。
五、業有息滅造成業生色法息滅。
然後你必須照見心生色法、時節生色法與食生色法的因緣滅:
六、心息滅造成心生色法息滅。
七、時節息滅造成時節生色法息滅。
八、食物息滅造成食生色法息滅。
然後你必須把因緣生及因緣滅兩者組合起來,觀照因緣生滅。
如果你沒有觀到自己斷除一切煩惱、證悟阿羅漢果的最後一世,就無法觀照因緣滅及因緣生滅,只能觀到因緣生而已。因此能夠觀到自己的最後一世是必要的。
問67:在禅師的開示裏,禅師說禅修者達到某個觀智時,就能夠看到他在未來何時會證悟阿羅漢道果的准確時間。這是否意味著幾時悟阿羅漢果位是命中注定的?若是如此,在見到自己在未來何時會證悟阿羅漢道果之後,即使是更加勇猛精進修禅及其它善行也無法令其波羅蜜更快速成熟而證悟阿羅漢果位,對嗎?
答67:七部《阿毗達摩論》當中的《雙論》(Yamaka)記載佛陀說有兩種「最後有者」(pacchimabhavika),即:到了最後一生的人。其中一種是肯定的最後有者,另一種是不肯定的最後有者。
所謂肯定的最後有者乃是確定會在那一世證悟阿羅漢果的人,如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兩家尊者(Bakkula Thera)、僧吉帝尊者(Savkicca Thera)。
當兩家尊者還是嬰兒時,他的褓姆在一個吉日帶他去河裏洗澡,卻不小心弄到他掉入河中,被河流沖走了。有一只魚把他吞下去,然後遊到波羅奈城。在那裏,該魚被一位漁夫捕獲,賣給一任富翁的妻子。看到該魚時,她感到很有興趣,想要自己煮,就親手把該魚的肚子剖開,而看到魚的肚子有個猶如金像的嬰兒。不孕的她感到很高興,心想:「我終于得到了一個兒子。」兩家尊者能夠被魚吞了之後依然活著是因爲他在那一生必定會證悟阿羅漢道智的緣故。
關于僧吉帝尊者,當他還在母胎裏時,母親就死了。人們就把她的屍體放在火葬堆上火葬並用叉刺她。那嬰兒被叉刺傷了眼角而哭了起來。那些人想嬰兒必定還活著,所以就把屍體擡下來,剖開其腹部。他們把嬰兒交給他祖母養育。七歲時他出家爲沙彌,證悟了阿羅漢道果及四無礙解智。僧吉帝尊者能夠在母親死後依然在胎中不死也是因爲他在那一生必定會證悟阿羅漢道智的緣故。
另一種「最後有者」是會再改變的,例如大財長者子(Mahadhanasetthiputta)。有一次,佛陀看見一對年老的乞丐夫婦,就露出微笑,因此阿難尊者就請問佛陀爲什麼微笑。佛陀告訴他說:那對乞丐夫婦當中,丈夫名叫大財長者子。如果他們在早年時修行佛法,丈夫將會證悟阿羅漢果,妻子會證悟阿那含道果;如果在中年時修行佛法,丈夫會證悟阿那含道果,妻子會證悟斯陀含道果;如果在晚年初期修行佛法,丈夫會證悟斯陀含道果,妻子會證悟須陀洹道果。但是他們卻一直蹉跎到淪落爲乞丐,現在已經太老也太虛弱而不能修行佛法,他們錯過了修行佛法的時機,也就無法證得任何道果。
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阿阇世王(King Ajatasattu)。他原本具備了足夠的善根,能夠在聽聞佛陀開示《沙門果經》(Sammabbaphala Sutta)時證得須陀洹道果,然而他卻沒有證得道果,因爲他不能在殺害自己的父親之前就先遇到佛陀。
根據列迪長老的解釋,大財長者子夫婦與阿阇世王具備證悟的潛能是因爲擁有足夠強的智慧種子,但是由于缺乏足夠強的善行種子,他們不能在適當的時機遇到佛陀,而錯失了解脫生死輪回的機會。
所以,對于某些禅修者而言,他們確定將在未來某一世證悟阿羅漢果,但是對于某些禅修者而言則不一定,情況還可能會改變。因此禅修者需要觀照未來世的名色法爲無常、苦、無我,以培育厭離它們的厭離隨觀智。當這種觀智越強時,禅修者就能越早證悟阿羅漢道果,甚至就在今生。例如有些禅修者在修行緣起時觀到自己還會有四至五個未來世,但在修行觀禅一段日子之後,則見到自己未來只有一兩世,因此對于這種人,未來還是會隨著因緣而改變的。
問68:對于一位欲成爲普通阿羅漢的人,若觀察未來五至十世或以上,尚未見到最後一世,其主要原由爲何?
答68:其中一個可能性是他在過去佛時代曾經得到授記,已肯定他在多久之後才會證悟,且所需的時間比你所說的還要長。另一個可能性是,雖然他未曾被授記,但卻發願在未來的佛陀時代證悟涅槃。舉例而言,有兩千位普通阿羅漢比丘尼與耶輸陀羅在同一天入般涅槃。那是因爲在燃燈佛時代,她們曾發願要在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期中解脫生死輪回。雖然要成爲普通阿羅漢並不需要累積波羅蜜長達四阿僧袛與十萬大劫的時間,但由于該願,從燃燈佛到釋迦牟尼佛這段期間,她們都還一直在生死輪回當中流轉;她們並沒有得到授記,只是發願而已。所以,如果該禅修者曾經發願在未來佛的教化期裏證悟涅槃,他就可能還需要輪回許多世。
問69:若觀察而得知未來幾世後可得證無學果,是否也需同等地觀察過去幾世,如觀未來十世,也觀過去十世?
答69:在《相應部.緣經》(Samyutta Nikaya, Paccaya Sutta)裏,佛陀說我們必須觀照過去五蘊的因;批注《分別論》的《迷惑冰消》也說比丘應該觀照在過去世及未來世裏都只有各種因果的存在,所以觀照過去世五蘊的因緣是必要的,但並沒有指定必須觀照多少世。
需要觀照過去世五蘊之因緣的原因有幾個,例如去除對過去世的疑、去除對過去世五蘊的執著、尋找在過去世裏所累積的善行及智慧種子。爲了最後一個原因,我教禅修者觀在過去哪一世裏曾經累積能令他證悟涅槃的智慧種子,而需要觀多少世則因人而異。
問70:禅師經常提到供花給佛像,發願成爲比丘或比丘尼的例子。然而,如果供花者發願證悟涅槃,難道那也是無明與貪愛嗎?
答70:發願要證悟涅槃是善欲(sammachanda正欲),不是無明與貪愛。然而,只要你還未證悟阿羅漢果,那樣的善欲仍然可能造成你繼續輪回。例如,在你供花給佛像時只發願要證悟涅槃,那時你的善業並沒有被無明、愛、取所圍繞,但是這叁種煩惱仍然以潛伏性的形態存在你的名色相續流裏。如果那個善業的業力在你臨死時成熟,業(供花給佛像的行爲)、業相(佛像或花)與趣相(來世投生處的相)這叁種目標當中的一種會出現在你的心中,那時無明、愛、取這叁種煩惱也會在你的心中生起。爲什麼呢?因爲既然你還未證悟阿羅漢果,死後就還不能進入涅槃,而是必定要投生到某一處去。那時你的內心會有某一種傾向生起──傾向于做人、比丘、比丘尼、天神等。此傾向生起時,你的內心就有無明、愛、取生起。例如你傾向于做天神,錯知有天神存在是無明,執著天神的生命是愛,一再重複的愛稱爲取。由于有無明、愛、取生起,你的善業才能造成來世的結生。
問71:《長部.大因緣經》裏提到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作何解釋?
答71:在緣起法當中,佛陀教導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識緣名色」意謂:由于識生起,所以名色生起。這裏的「識」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而言。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生起。因此說「由于識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識緣名色)當你能照見心生色時,就能清楚地了知這一點。
接著,「名色緣識」意謂:由于名色生起,所以識生起。這裏的「名」是指心所,「色」是指依處色而非指心生色。就五蘊世間的有情而言,如果沒有依處色,識就不能生起,所以依處色是識的因。心與心所是互爲因果的,如果沒有心所,識(心)就不能生起,所以心所也是識的因。在依照因果關系來觀照五蘊時,你必須照見四種名蘊之間的因果關系。佛陀在《發趣論》中談到受、想、行、識這四種名蘊是互爲因果的。當講到其中一個爲因時,其余的叁個就是果;當講到其中的兩個爲因時,其余的兩個就是果;當講到其中的叁個爲因時,其余的一個就是果。如果沒有名(心所;即受、想、行這叁蘊)的話,識蘊就不能生起。因此名色都是識的因,這就是「由于名色生起,所以識生起」(名色緣識)的意義。
問72:段食、觸食、思食及識食這四個與名色法有何關系?修行緣起法時如何觀此四食?
答72:在這裏我要舉例來說明。佛陀開示說:“Sabbe satta ahara-thitika.”──「一切衆生依靠食。」這裏所謂的「食」是指「因」而言,而不是指食物。「四食」就是四種因。段食(Kabalivkarahara)是指四類色法,即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與食生色。在此佛陀強調在這四類色法中的食素,它是五蘊界衆生賴以存在的主因之一。然而食素不能單獨生起,因此與它俱生的其它色法也都包括在段食之內。另一項理由是,四類色法中的業生色裏包含六處(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身淨色、心所依處色)。就五蘊界的衆生而言,名法必須依靠這些依處才能生起,因此這些依處也是一種因。
其次,關于觸食(phasssahara)、思食(cetanahara)…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