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9

  ..續本文上一頁速地證悟涅槃。所以具備充分的波羅蜜是很重要的。

  接著我要解釋經文中所說的四念處法門能滅除痛苦與憂惱這句話。「滅除痛苦與憂惱」意思是滅除身體的痛苦與內心的憂惱。四念處法門有助于滅除痛苦,正如提舍長老(Elder Tissa)的例子,並且有助于滅除憂惱,正如帝釋天王(Sakka)的例子。

  提舍是舍衛城中一個大家族的首長,他舍棄價值四億元的黃金而出家,住在遠離人間的森林裏修行。他的弟婦派遣五百個強盜搜查森林,以便殺害他。

  當強盜們圍繞著長老時,他問說:「居士們,你們爲什麼來到這裏?」強盜們回答說:「爲了要殺你。」長老說:「在有擔保的情況下,請給我這一夜的生命。」強盜們說:「沙門,在這樣的森林裏,誰能擔保你不會逃走呢?」于是長老拿起一塊大石頭,將自己兩腿的骨頭都打斷,然後說:「居士們,這樣的擔保可以嗎?」知道長老已經無法逃走,強盜們就暫時離開他,走到經行道的一端,燃起火堆,躺在地上睡覺。

  當時長老精進地修行。如何修行呢?疏鈔中解釋說:長老不去注意因腿骨斷折所産生的痛苦,壓抑著身體的痛苦,而思惟自己的戒行。由于他的戒行清淨,所以心中生起愉悅與歡喜。由于愉悅與歡喜,身體的痛苦消失了。然後他修行止禅以培育定力,再以該定力作爲基礎,逐步地修行觀禅,在當天夜間的叁個時段裏,他完成了沙門的任務。在黎明的那一刻,他證悟了阿羅漢果,並且說出下列這些莊嚴的話:

  「打斷我的雙腿給你們作爲擔保,

  我厭惡且不願以染汙的心而死。」

  如此思惟之後我見到諸法實相,

  並且在黎明時證悟阿羅漢果位。

  這是提舍長老滅除身體痛苦、精進修行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提舍長老不去注意身體的痛苦,只專注于禅修的業處。現在我們的禅修營中有不少禅修者向我抱怨說身體疼痛,這邊也痛,那邊也痛。這些疼痛與打斷腿骨的疼痛比較起來那一種厲害呢?你應該像提舍長老那樣不去注意身體的疼痛,而只是專注于你一向修行的法門──根本業處(mulakammatthana)。根據《清淨道論》,四十種止禅業處都可以作爲根本業處,你可以選其中的任何一種。在這次禅修營中,有許多人選擇安般念,有些人選擇四界分別觀(四大分別觀)。透過專注于禅修業處,當定力提升時,你就能滅除身體的痛苦。如果要成就禅修,堅忍不拔的毅力是很重要的。每個人都應當努力脫離四惡道,因爲四惡道的痛苦比現在身體的痛苦更加強烈。如果現在不願意忍受身體的痛苦,你就很難在未來不遭受地獄等四惡道之苦。

  還有另一個有關比丘克製身體痛苦的故事。有叁十位比丘從佛陀那裏學習到禅修的法門之後,就來到一座森林裏過雨季安居。他們立下一個共同的約定,要在夜間叁時裏也履行沙門的任務(samanadhamma沙門法),並且要避免彼此聚在一起。

  沙門的任務指的是戒、定、慧叁學。作爲比丘,我們每天日夜都必須履行這叁種任務。這叁十位比丘就是精進地履行沙門的任務。

  在夜間叁時裏履行沙門的任務之後,到了清晨的時間,開始打瞌睡的比丘一個接一個地被一只老虎咬走了。但是,被咬走的這些比丘裏沒有人出聲說:「老虎來咬我了。」于是有十五位比丘被老虎所吞食。到了誦戒日那天,長老問說:「諸位賢友,其它人到那裏去了?」這時他們才知道其它比丘都被老虎吃了。于是他們立下另一項約定:任何人被老虎咬走的時候必須出聲叫說:「老虎來咬我了。」過後,在與之前被咬走的比丘同樣的情況下,一位年輕比丘被老虎咬住了。那位年輕比丘叫說:「諸位尊者,老虎來了!」其它比丘就帶著木杖和火炬來追趕老虎。

  老虎咬著年輕比丘,跳上一塊底下懸空的山崖上,這是其它比丘無法上去的地方。然後老虎從年輕比丘腳部的肉開始吃上去。追趕的比丘們說:「賢友,現在我們幫不了你什麼忙了,比丘非凡的修行成就正是要在你現在的處境下表現出來。」

  即使在老虎的吞吃之下,那位年輕比丘仍然壓抑著身體的痛苦,修行觀禅。他證悟了四道四果連同四無礙解智。然後他說出下列這些莊嚴的話:

  「我持戒清淨,修頭陀行,我的心因爲近行定與安止定而得到甯靜。以此定力作爲基礎,我修行觀禅,具備證悟阿羅漢果所需要的觀智。但是由于片刻的懈怠,老虎咬住我的前胸,將我的血肉之軀叨上山崖。雖然處在山崖之上,我仍然克製自己的心。老虎,隨意地吃我這個身體吧。由于堅持精進地修行業處以根除煩惱,我以阿羅漢果智親證最終的解脫──涅槃。」

  爲什麼這位年輕比丘能夠如此快速地證悟阿羅漢果呢?這是由于波羅蜜的緣故。有兩種波羅蜜,即過去的波羅蜜與現在的波羅蜜。對于證悟阿羅漢果與四無礙解智的人,他們必定曾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培植相當的波羅蜜。他們必須曾經徹底地研究佛法,也就是研究叁藏聖典以及注釋。他們還必須恭敬地聆聽佛法,並且修行止觀達到行舍智。這些是過去的波羅蜜。那位比丘具備了這些波羅蜜。在成爲阿羅漢的那一世,他從佛陀那裏學到業處之後就精進地修行。他觀照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劣、優、遠、近的五蘊爲無常、苦、無我。因此即使在老虎的吞吃之下,他仍然能證悟四道四果連同四無礙解智。

  在這個故事裏,這位年輕比丘也是不去注意身體的痛苦。他壓抑身體的痛苦,只專注于修行根本業處。培育起深厚的定力之後,他修行觀禅乃至證悟聖果。因此修行觀禅是很重要的。

  至于身體的痛苦,有一天,羅陀比丘(Radha)問佛陀說:「世尊,什麼是病?」佛陀回答說:「比丘,五蘊就是病。」我們的身心是由五蘊所構成的,只要還有五蘊,就一定還有病,這是無法避免的。舉例而言,如果火界的熱是病,我們就一直有這樣的病,因爲火界一直存在我們身體之中。同樣地,如果地界的硬是病,我們就一直有這樣的病。如果風界的推動是病,我們就一直有這樣的病。如果水界的流或黏是病,我們就一直有這樣的病。我們的身體是四界所構成的,有四界就有病,這是避免不了的。因此我們不要太在意身體的病,包括身體的疼痛。

  在修行的時候,大家必須有想要證悟阿羅漢果的強烈意願。若有這樣的強烈意願,就能引發強大的精進力。在精進力的推動之下,就能忍耐身體的痛苦。應當謹記我們每個人在任何時候都可能會死,我們必須在死亡來臨之前精進修行,以便能證悟阿羅漢果。我們不能肯定死後投生到來世時還能繼續修行,因此想要立刻修行的強烈意願與精進是很重要的。不要因爲身體的疼痛而灰心。

  大家應當謹記這兩位比丘滅除身體痛苦、精進修行的例子,並且以他們作爲學習的榜樣。接下來我要告訴大家另一位比丘在遭受痛苦時證悟阿羅漢果的故事。

  比達末羅長老(Elder Pitamala)在家的時候是一個摔角名家,在印度的叁個國家裏表演。後來他來到銅鍱洲(Tambapanni Island即今日的斯裏蘭卡),國王成爲他的觀衆,而且他受到皇家的贊助。有一次,當他進入密閉食堂的大門時,聽到下列這段出自《相應部》「非你所有章」的經文:「諸比丘,色不是你們的,舍棄它吧。這樣的舍棄將帶給你們長遠的利益與安樂。」聽了之後,他心裏想:「確實地,色不是自己的;受也不是自己的。」就是以這個念頭作爲激發的因素,他舍俗出家了。他在阿諾羅富羅(Anuradhapura)的大寺(Mahavihara)受沙彌戒與比丘戒。

  在精通兩部戒本之後,他和另外的叁十位比丘在迦瓦拉瓦裏亞聖地(Gavaravaliya Shrine)修行,履行沙門的任務。當他經行到雙腳無法支撐身體的時候,就以膝蓋來繼續經行。有一天晚上,一個獵人誤以爲他是一只鹿,而用矛刺他。長老將深深刺進身體的矛拔掉,用一捆草來止住傷口,然後坐在一塊平坦的石頭上。他以自己的不幸遭遇作爲激發精進心的機會,修行觀禅,並且證悟了阿羅漢果以及四無礙解智。

  比達末羅長老爲了讓同修的比丘們知道自己的成就,就發出清咳的聲音,並且說了下列這首表達獲得解脫之喜的偈頌:

  一切世間最勝見者佛陀如此地開示:

  諸比丘,色不是你們的,舍棄它吧。

  一切行法都是無常的,都是生滅法,

  生起後立即壞滅,其寂滅是謂安樂。

  在這個故事中談到佛陀開示的話:「諸比丘,色不是你們的,舍棄它吧。」這句話有什麼含義呢?它的含義是:我們必須舍棄對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執著。如何才能舍棄對五蘊的執著呢?首先我們必須照見五蘊及其因,然後必須觀照它們的迅速生滅爲無常、觀照它們受到生滅的逼迫爲苦、觀照它們沒有恒常穩定的我爲無我。若能如此觀照,就能舍棄執著。色不是你們的,它們一生起之後就立刻壞滅。同樣的道理,受也不是你們的,無論是身體的受或心理的受。如果受是你們的,那麼受就會一直存在,而且你們將能控製自己的受。然而由于其因緣生滅無常,因此受也是生滅無常的、苦的、無我的。若能如此觀照,就能舍棄對受的執著。但是若還未能如此修行觀禅,例如對于還在修行止禅的人,他就必須借著專注于禅修的目標來壓抑身體的痛苦。

  那些走過來看比達末羅長老的比丘們說:「尊者,如果佛陀還在世的話,他一定會伸出手越過海洋來摸你的頭,以贊歎你所付出的精進。」

  因此,正如提舍長老與比達末羅長老等的例子,此四念處法門有助于滅除痛苦。

  接著我要講另一個故事,來說明四念處法門有助于滅除內心的憂惱。帝釋天王(Sakka)見到自己的五種衰相之後,由于害怕死亡而滿懷憂傷。他前來拜見佛陀,並且提出十四個問題。佛陀回答了關于舍受的問題之後,帝釋天王證得初果的聖位,其它八萬位天神也都證得同樣的果位。他再一次轉世,還是投生爲帝釋,繼續作衆神之王。透過修行受念處,帝釋天王得以超越內心的憂惱。

  此…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