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67

  ..續本文上一頁

  火界(tejodhatu):火界的特相是熱或冷;作用是使同一粒色聚裏的其它色法成熟;現起是不斷地提供柔軟;近因是其它叁界。火界被體驗爲熱或冷。

  風界(vayodhatu):風界是移動及壓力的元素。其特相是支持;作用是導致其它色法移動;現起是帶動俱生色法從一處至另一處;近因是其它叁大元素。它被體驗爲壓力。

  從整體來看,四大元素立足于地界;由水界黏在一起;由火界維持;由風界支持。

  淨色(pasadarupa):是五種個別存在于五根的色法。應分辨淨色與支持它們的五種器官。世俗所稱的眼在《阿毗達摩藏》裏則稱爲「混合眼」(sasambhara-cakkhu),是各種不同色法的組合。眼淨色(cakkhu pasada)是其中之一,它是位于視網膜裏的淨色,對光與顔色敏感以及作爲眼識的依處色與門。耳淨色(sotapasada)是在耳洞裏:「在一個狀如手指膠片,長著許多細小褐色毛之處」;它是對聲音敏感的淨色以及作爲耳識的依處色與門。鼻淨色(ghanapasada)位于鼻孔裏,對氣味敏感。舌淨色(jivhapasada)散置于舌頭上,對味道敏感。身淨色(kayapasada)散置于全身,有如浸透棉花的液體一般;它對觸覺敏感。

  性根色(bhavarupa):有女根色與男根色兩種。這兩根各自的特相是女性與男性;它們各自的作用是顯示「她是女性」及「他是男性」;各自的現起是女與男特有的色身、特征、行爲及工作之因。近因是同一粒色聚裏的業生四大元素。

  心所依處(hadaya-vatthu)/心色(hadayarupa):心所依處的特相是提供意界和意識界依止或支持的色法;作用是作爲此二界的依處;現起是支撐此二界;近因是同一粒色聚裏的業生四大元素。它位于心髒裏心室的血,受四大元素所支助以及由命根色所維持。

  命根(jivitindriya):在此的命根是維持色法的命根。「命」被稱爲「根」是因爲它控製與它俱生之法。命根的特相是維持在住時的俱生色法;作用是使它們發生;現起是維持這些色法存在;近因是當被維持的四大元素。

  段食(kabalikarahara):它的特相是食物裏的營養或食素(oja);作用是維持色身;現起是滋養身體;近因是必須受到它滋養的處色。

  身表(kayavibbatti):它是心生風界的特別作用,使身體移動以表達自己的意念。

  語表(vacivibbatti):它是心生地界的特別作用,使能發出聲音以表達自己的意志。

  六門心路過程:直譯巴利文vithi是「路」,但在此則意爲「過程」。當諸心于眼、耳、鼻、舌、身五根門或意門生起以識知目標時,它們不會雜亂無章或單獨地生起,而是在一系列不同的識知過程階段,依照有條有理的次序一個接著一個地生起。這次序名爲「心之定法」(cittaniyama)。

  門(dvara):在《阿毗達摩藏》裏,「門」用以譬喻心與所緣境(目標)交往的管道。六個識知之門即六門。通過此六門,心與心所得以接觸目標;亦通過此六門,目標得以前來呈現于心和心所。首五門是色法(rupa),即五種感官裏的淨色(pasadarupa)。每一種淨色皆是一門,通過它,生起于心路過程的心與心所得以緣取它們的目標;亦是通過它,目標才能被心與心所緣取。眼淨色是眼門心路過程諸心之門,使它們能通過眼睛識知顔色。對于其它根門的淨色和各自的目標亦是如此。

  有分稱爲意門:有別于首五門,意門(manodvara)並非色法,而是名法(nama),即有分心。對于意門心路過程的目標,該心路過程裏的諸心只是通過意門緣取它,完全不依靠任何淨色。

  依處(vatthu):于有色法的生存地,心與心所必須依靠依處而生起。依處是支持心生起的色法。雖然首五依處與首五門(即五淨色)相符,但依處與門並不完全一致,因爲它對心之生起有不同的作用。心路過程裏的心與心所通過門而得以和目標接觸;依處則是支持心與心所生起的色法。

  轉向(avajjana):當目標撞擊任何一個根門或意門時,即會有一個名爲「有分波動」(bhavanga-calana)的心識剎那發生,有分心于此「波動」了一個心識剎那。繼之而來的心識剎那名爲「有分斷」(bhavanga-upaccheda),有分心之流于此被截斷。緊接而生起的心即轉向五門或意門的目標。這轉向于目標的作用名爲「轉向」。

  五門轉向心(pabcadvaravajjanacitta):當外在目標撞擊五根門之一,在相符的五識(如眼識)生起之前,另一心必須先生起,該心即是五門轉向心;其作用是轉向呈現于五根門之一的目標。此心並沒有看、聽、嗅、嘗、觸該目標;它純粹只是轉向該目標,以使五識之一能夠隨後生起。

  意門轉向心(manodvaravajjanacitta):這種心能夠生起于五門心路過程或意門心路過程。在這兩種心路過程裏,它實行個別不同的作用。當它在五門心路過程裏生起時,稱爲「確定心」;其作用是確定或鑒別五識之一剛識知的目標,它隨推度心之後生起;在推度心檢查該目標之後,它再鑒別之。在意門心路過程裏,此心則實行另一種作用,即轉向呈現于意門的目標。當它扮演這角色時則名爲「意門轉向心」。

  眼識(cakkhuvibbana):眼識依靠眼淨色而生起。其作用只是直接與立刻地看及識知顔色。五識的其它四識也依靠各別的淨色而生起;它們的作用也只是純粹識知各自的目標,即聽聲音、嗅氣味、嘗味道、感受觸覺。

  領受心(sampaticchanacitta):當目標撞擊五根門之一,例如顔色撞擊眼根時,首先生起的是令心轉向該目標的轉向心,隨後生起的是看該顔色的眼識;這「看」的動作只維持一個心識剎那,緊接而起的是「領受」眼識剛看過的目標之心,這即是領受心;它是由産生該眼識的同一個業所産生。

  推度心(santiranacitta):這是另一個無因果報心;它緊隨領受心之後生起,其作用是推度或檢查剛受到五識之一識與領受心識知的目標。領受心與推度心只在五門心路過程裏生起,而且都是屬于過去業的果報。

  確定心(votthapanacitta):此心即是意門轉向心;在五門心路過程裏它的作用是確定目標。

  速行心(javanacitta):直譯巴利文javana的意思是「迅速地跑」。在心路過程裏,這是確定之後的心識作用 ,由一系列的心(一般上是七個同樣的心)執行,「快速地跑」向目標以識知它。在道德的角度,這速行階段最爲重要,因爲善或不善的心即是在這階段生起。

  彼所緣心(tadarammanacitta):直譯巴利文tadarammana的意思是「取它的所緣」,而代表緣取之前速行已識知的目標爲自己的目標。在欲界心路過程裏,當五門的目標是「極大所緣」或意門的目標是「清晰所緣」時,這種作用即會在速行的階段之後實行兩個心識剎那。但當目標並不明顯或不清晰以及當心路過程並不屬于欲界時,這種作用即完全不會産生。在彼所緣之後(或當彼所緣沒發生時即是在速行之後),心流即會再度沈入有分。

  離心路過程心(vithimutta-citta):心路過程是心流活躍的一面,而離心路過程心則是不活躍的心,它包括結生心、有分心與死亡心。

  結生心(patisandhicitta):在投生那一刻執行的作用名爲結生,因爲它把新一生與前世連接起來。執行這作用的結生心在每一世裏都只出現一次,即在投生的那一剎那。

  有分心(bhavavgacitta):巴利文bhavavga的意思是「生命」(bhava,有)的「成份」或「因素」(avga),即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當中從投生至死亡之間的生命流不會中斷。在結生心生滅之後緊接著生起的是有分心;此有分心與結生心是同一種果報心,但執行不同的作用,即保持生命流不會中斷。每當沒有心路過程發生時,有分心即會于每一剎那中生滅;最爲明顯的即是在無夢熟睡的時候,但在清醍的時候,它也在諸心路過程之間出現無數次。

  死亡心(cuticitta):死亡心是一世中的最後一個心,是一世的終結。此心與結生心和有分心是同一種心,也同樣是離心路過程心,屬于心路過程之外的心。它與後兩者的差別只在于作用不同,即執行死亡。

  四種漏(asava):一、欲漏;二、有漏;叁、邪見漏;四、無明漏。「漏」的意義是「流出之物」。該巴利文代表從膿瘡流出來的膿,也代表已發酵許久的酒。列爲漏的煩惱被稱爲流出之物是因爲它們就像流出來的膿及已發酵許久的酒。在四漏當中,欲漏與有漏都是屬于貪心所,前者是對欲樂之貪,後者是對有(存在或生命)之貪。邪見漏是邪見心所;無明漏則是癡心所。

  四種瀑流(ogha):一、欲瀑流;二、有瀑流;叁、邪見瀑流;四、無明瀑流。這些煩惱稱爲瀑流,因爲它們把諸有情沖到生存的大洋,也因爲它們難以越渡。

  四種轭(yoga):一、欲轭;二、有轭;叁、邪見轭;四、無明轭。這些煩惱稱爲轭,因爲它們把諸有情套在痛苦裏,不讓他們逃脫。

  四種系(gantha):一、貪婪之身系;二、瞋恨之身系;叁、執著儀式(戒禁)之身系;四、武斷地執取「只有這才是真實的」之身系。身系是因爲它們把心系于身或把今世之身系于未來世之身而得其名。在此,「身」(kaya)的意義是「聚集」,是指名身與色身兩者。在四系當中,貪婪是指把諸有情牽扯向欲樂目標的渴愛或貪。瞋恨是瞋心所,呈現爲對不想要的目標厭惡。「執著儀式」(戒禁)是相…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