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50

  ..續本文上一頁常、苦、無我時,心中也會生起無瞋思惟,那也是強而有力的無瞋思惟。

  第叁種正思惟是「無害思惟」。當你修行悲心觀達到禅那時,無害思惟就與該禅那同時存在,這是上等的無害思惟;當你觀照悲心禅那名法爲無常、苦、無我時,心中也會生起無害思惟,那也是強而有力的無害思惟。

  接著佛陀開示正語:

  「諸比丘,什麼是正語呢?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諸比丘,這稱爲正語。」

  有兩種正語:世間正語及出世間正語。當你戒除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時,就生起了正語,這是世間正語。當你證悟涅槃時,道智會徹底滅除能造成邪語的不善法,因此正語自然就存在,這是出世間的正語。

  接著佛陀解釋正業:

  「諸比丘,什麼是正業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諸比丘,這稱爲正業。」

  有兩種正業,即世間正業與出世間正業。當你戒除殺生、偷盜、邪淫時,正業就生起,這是世間正業。當你證悟涅槃時,你的道智會徹底滅除能造成邪業的不善法,因此正業自然就存在,這是出世間正業。

  接著佛陀開示正命:

  「諸比丘,什麼是正命呢?在此,諸比丘,聖弟子舍離邪命而以正當的方法謀生,諸比丘,這稱爲正命。」

  有兩種正命,即世間正命與出世間正命。當你以正當方式謀生時,正命就生起,這是世間正命。當你證悟涅槃時,你的道智會徹底滅除能造成邪命的不善法,因此正命自然就存在,這是出世間正命。

  接著佛陀開示正精進:

  「諸比丘,什麼是正精進呢?在此,諸比丘,比丘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避免尚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生起。他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降伏已經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他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他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使已經生起的善法持續、不衰退、增長、廣大、成就圓滿。諸比丘,這稱爲正精進。」

  什麼是「尚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呢?在你這一生中不可能沒有尚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例如在這一生中你都沒有殺過人,那麼殺人對你而言就是尚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在這一生中,你可能還沒有享受過某些感官欲樂,那麼由于那些感官欲樂而生起的煩惱對你而言就是尚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你應當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避免尚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生起。換句話說,你應當修行八聖道分,亦即修行戒、定、慧叁學。

  當你能專注安般似相而證得初禅乃至第四禅時,透視安般似相的智慧是正見;爲了透視安般似相而作的努力是正精進,該正精進與正見同時存在。那時,在之前生起的不善法已被降伏。

  當你轉修觀禅,透視行法的無常、苦、無我叁相時,了知叁相的智慧是正見;將心投入叁相的心理現象是正思惟;爲了要了知叁相而作的努力是正精進。那時,在之前生起的不善法也已被降伏。

  若能如此修行止禅與觀禅,就可以說你是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降伏已經生起的邪惡不善法。

  如此繼續修行,終有一天你會證悟涅槃,那時道智與果智會以涅槃爲目標而生起。了知涅槃的智慧是正見;將心投入涅槃的是正思惟;爲了透視涅槃而作的努力是正精進。對你現在而言,這些是你尚未生起的善法。

  如果你持續不斷地修行一直到證悟阿羅漢道果,我們就可以說你是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使已經生起的善法持續、不衰退、增長、廣大、成就圓滿。這些是四種正精進。

  接著佛陀開示正念:

  「諸比丘,什麼是正念呢?在此,諸比丘,比丘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于觀身爲身,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于觀受爲受,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于觀心爲心,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于觀法爲法,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諸比丘,這稱爲正念。」

  身、受、心、法是觀智的目標,正念能取得這些目標,然後觀智能如實地了知它們,因此在你修行觀禅時,正念與觀智一直是同時存在的。在這裏,觀智也稱爲正知,精進就是熱誠,因此佛陀開示說:「比丘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于觀身爲身……」

  接著佛陀開示正定:

  「諸比丘,什麼是正定呢?在此,諸比丘,比丘遠離愛欲,遠離不善法,進入並安住于具有尋、伺及由遠離而生之喜、樂的初禅。平息了尋、伺之後,借著獲得內在的清淨與一心,他進入並安住于沒有尋、伺,但具有由定而生之喜、樂的第二禅。舍離了喜之後,他保持舍心,具備正念與正知,如此他以身 感受快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此快樂是安住于舍心與正念者所感受的。』他進入並安住于第叁禅。由于舍離了苦與樂及先前滅除了喜與憂,他進入並安住于超越苦樂及由舍與正念淨化的第四禅。諸比丘,這稱爲正定。」

  有兩種正定,即世間正定與出世間正定。在本經中佛陀開示說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是正定;這裏的第四禅也包括無色界定在內。當你轉修觀禅,觀照身、受、心、法的無常、苦、無我叁相時,專注于這叁相的定也是正定。這些是世間的正定。

  修行到觀智成熟時,你就能證悟涅槃。如果你在觀照欲界法或初禅名法爲無常、苦或無我時證悟涅槃,你的道智稱爲初禅的道智,因爲此道智中包含五禅支。如果你在觀照第二禅名法爲無常、苦或無我時證悟涅槃,你的道智稱爲第二禅的道智。如果你在觀照第叁禅名法爲無常、苦或無我時證悟涅槃,你的道智稱爲第叁禅的道智。如果你在觀照第四禅名法爲無常、苦或無我時證悟涅槃,你的道智稱爲第四禅的道智。與這些道智同時存在的定稱爲出世間正定。

  目前有些人對通過修行止禅而培育的正定有所誤解:它們說如果禅修者修行止禅,就很可能會發瘋或墮入邪道。很難明白爲什麼他們這麼武斷,竟然漠視乃至排斥佛陀于《大念處經》及其它許多部經中對正定非常明確的诠釋,即初禅、第二禅、第叁禅及第四禅。大家應當謹記,它們是正定,不是邪定,除非佛陀講妄語;因此在這裏我要解釋禅定的五項利益,如此做不是要批評任何人,而只是實行比丘澄清佛陀教法的責任。

  禅定有五項利益:第一項利益是「現法樂住」(ditthadhamma-sukha-viharanisamsa),即今生的安樂住處。已經證悟阿羅漢果的人有時也修行止禅而後入定。他們的禅那並不能使他們達到更高的成就或造成任何未來的投生,因爲他們已經斷盡煩惱,應作皆辦,達到生死輪回的終點。他們入定只是爲了得到今生的安樂住處而已。關于這點,我想要問大家:指責阿羅漢享受佛陀所贊歎的這項利益是明智的嗎?

  禅定的第二項利益是「觀禅的利益」(vipassana- nisamsa)。如果禅修者證得了禅那,他就能以該禅那作爲修行觀禅的基礎。禅那能産生強盛的智慧之光。在一切光明當中,智慧之光是最強盛、最有益的。依靠智慧之光,你能照見究竟名色法及它們的因,並且能觀照它們爲無常、苦、無我,從而證悟聖道,因此八聖道分當中有正定這一項。

  如果你同意八聖道分是通向涅槃的唯一道路,那麼爲了證悟涅槃,你就應該培育正定。有人可能會辯說有些阿羅漢是幹觀行阿羅漢(sukkhavipassaka arahant即純觀行阿羅漢),他們並沒有達到禅那。然而要成爲幹觀行阿羅漢的人也必須有系統地修行四界分別觀,達到近行定,該定力也能産生明亮的智慧之光。在智慧之光的幫助下,他們照見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以及觀照這些行法爲無常、苦、無我。這種由定力産生的智慧之光對幹觀行者而言是必要的,因此如果你想修行真正的觀禅,就必須具備這種智慧之光。佛陀教導修行止禅的主要目的就是爲了要修行觀禅。大家想一想,指責他人爲了此目的而修行止禅是明智的嗎?

  禅定的第叁項利益是「增上生利益」(bhava- visesavahanisamsa),即得到投生于梵天界的果報。如果禅修者能將禅那維持到臨死時,那麼死後他就能投生梵天界。然而我們教導修行止禅並不是爲了這個目的,這只是一個可能性而已。

  如果有學聖者憑借禅那而投生于梵天界,他們就不會再投生到欲界,而將在梵天界解脫生死輪回,因此禅定對未證聖果者及已證聖果者都有很大的利益。

  禅定的第四項利益是「神通的利益」(abhibbanisamsa)。如果能以十四種方式來精通十遍與八定,具備充分波羅蜜的人就有可能修成一種或多種神通。

  禅定的第五項利益是「寂滅的利益」(nirodhanisamsa),即成就滅盡定(nirodha-samapatti)的利益。成就八定的阿那含與阿羅漢都能入滅盡定。要入滅盡定必須先入初禅,出定後觀照初禅的名法爲無常、苦、無我;然後入第二禅,出定後觀照第二禅的名法爲無常、苦、無我……入識無邊處定,出定後觀照識無邊處定的名法爲無常、苦、無我;然後入無所有處定,出定後發四個願,接著入非想非非想處定一、二個剎那之後即進入滅盡定。在滅盡定中,心與心生色法都暫時不生起。如果他們入滅盡定七天,那麼在那七天當中心與心生色法都不生起,唯有業生色、時節生色與食生色生起。請問指責入滅盡定的阿那含與阿羅漢是明智的嗎?

  這些是禅定的五項利益。

  接著佛陀爲這一節經文作結論說:

  「諸比丘,這稱爲導致苦滅的道聖谛。」

  佛陀繼續開示說:

  「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法爲法、安住于觀照外在的法爲法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法爲法。」

  在這個階段,你應當只觀照苦谛,換句話說就是只觀照身、受、心、法。如何觀照它們呢?前面已經解釋過許多次:首先你必須培育定力,其次必須有系統地修行四界分別觀,直到能照見色聚及分析色聚裏的究竟色法,這些修行法都是身念處;然後在你觀照究竟名法時,如果從受開始…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