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经文中谈到的六内处与六外处合称为十二处。十二处换句话说就是五蕴或究竟名色法,爱欲生起时是取这十二处为目标而生起的;但是当爱欲被灭除时,情况则稍有不同。能够灭除爱欲的是阿罗汉道智,它取涅槃为目标,而不是取十二处、五蕴或究竟名色法。然而由于爱欲生起时是依十二处而生起,因此在解释爱欲的灭除时,佛陀也依十二处来作解释。
举个譬喻来说,稻田里长出一种能生出苦味葫芦的蔓生植物。有一天,农夫把那棵蔓生植物连根拔除掉,因此蔓生植物与它的果实一起干枯死亡了,这时我们也可以说蔓生植物与它的果实在稻田里被灭除了。同样的道理,十二处好比是稻田;爱欲好比是蔓生植物,当爱欲生起时,它依靠十二处而生起;当爱欲被阿罗汉道智灭除时,我们也可以说在十二处里的爱欲已经被灭除了,因此佛陀说:「在世间眼根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阿罗汉道智彻底地灭除爱欲时,不只是在十二处的爱欲被灭除,在识、触、受等的爱欲也同样都被灭除,因此佛陀继续开示如下:
「在世间眼识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耳识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鼻识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舌识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身识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意识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眼触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耳触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鼻触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舌触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身触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意触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眼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耳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鼻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舌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身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意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色想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声想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香想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味想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触想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法想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色思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声思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香思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味思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触思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法思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色爱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声爱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香爱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味爱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触爱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法爱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爱欲一旦生起之后,就会一再地生起,因此人们一旦开始爱自己的儿女,他们对儿女的爱就会一再地生起。由于有前面的爱欲,所以后面的爱欲就会接连地一再生起;因此当爱欲被灭除时,佛陀依目标而解释说在色爱、声爱、香爱等方面灭除爱欲。
「在世间色寻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声寻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香寻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味寻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触寻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法寻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色伺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声伺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香伺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味伺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触伺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法伺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诸比丘,这称为苦灭圣谛。」
在这里,灭谛是指涅槃。道智以涅槃为目标而生起,并且逐步地灭除包括爱欲在内的烦恼。当禅修者证悟阿罗汉道智时,就不再有能产生未来世果报的业力存在。然而,如果佛陀直接开示说涅槃就是灭谛,闻法者不能很清楚地了知这点,因此佛陀以另一种方式开示说爱欲与苦的息灭称为灭谛。
四、道谛(maggasacca)
「诸比丘,何谓导致苦灭的道圣谛?
那就是八圣道分,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诸比丘,什么是正见呢?诸比丘,正见就是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苦灭的智慧、了知导致苦灭之道的智慧。诸比丘,这称为正见。」
如果想要证悟涅槃,你必须修行八圣道分,因为它是通向涅槃的唯一道路。
八圣道分的第一项是正见;在本经中佛陀解释四种正见,它们是想要证悟涅槃者必须具备的。
第一种正见是「了知苦的智慧」:什么是苦呢?佛陀开示说:「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何谓五取蕴?它们是: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五取蕴又可分为十一种,即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内在的、外在的、粗的、细的、低劣的、优胜的、近的、远的。若能以观智清楚地照见这十一种五取蕴,即是具备第一种正见。
第二种正见是「了知苦因的智慧」,亦即了知缘起法的智慧。什么是苦因呢?简单地说,苦因即是无明、爱、取、行、业,因为它们产生苦(五取蕴)。
在《谛相应》中,佛陀开示说:「如果不了知四圣谛,就不能证悟涅槃,不能解脱生死轮回。」因此如果想要证悟涅槃,你就必须先了知四圣谛中的苦谛与集谛。你必须观照前一生的无明、爱、取、行、业如何造成今生的五取蕴,接着观照今生的无明、爱、取、行、业如何造成来生的五取蕴,然后再往过去生观照,观照过去第二生的无明、爱、取、行、业如何造成过去第一生的五取蕴等等。如果你的未来还有许多生,你也应当逐一地观照到你生死轮回最后一生的因果关系。
苦谛法与集谛法又称为行法,是观禅的目标,因此在修行观禅之前你必须先观照它们。如此观照之后你才能观照这些行法不断生灭的本质为无常、观照它们不断受到生灭逼迫为苦、观照它们没有永恒不灭的我为无我;如此观照行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称为观禅。逐步地修行观禅到了观智成熟时就会证悟涅槃(灭谛)。
第三种正见是「了知苦灭的智慧」。有两种苦灭,即坏灭(khayanirodha)与究竟灭(accanta-nirodha)。坏灭包括因缘灭与剎那灭:由于五种因完全灭尽,所以般涅槃之后五蕴完全灭尽,这是因缘灭;每一种行法都有生时、住时与灭时,其中的灭时就是剎那灭。修行观禅时,照见因缘灭与剎那灭是很重要的。当你修行到观智成熟时,道智与果智就会以涅槃为目标而生起。涅槃就是苦因与苦果的究竟灭。
第四种正见是「了知导致苦灭之道的智慧」。导致苦灭之道有两种,即世间圣道与出世间圣道。在你修行观禅时,有时必须照见观智本身也是无常、苦、无我,这称为反观(pativipassana)。在观智的心识剎那中包含五项圣道分,即:(一)正见:了知苦谛法(五取蕴)与集谛法(五种因)无常、苦、无我三相的智慧。(二)正思惟:将心投入苦谛法与集谛法的三相。(三)正精进:为了要了知苦谛法与集谛法三相而作的努力。(四)正念:对苦谛法与集谛法的三相忆念不忘。(五)正定:专注于苦谛法与集谛法的三相。这五项是世间的圣道,你必须观照它们也是无常、苦、无我。
了悟涅槃的智能就是了知灭谛的正见,它与其它六项或七项圣道分同时存在,因此包括正见在内,总共是七项或八项圣道分,它们是出世间圣道。为什么有八圣道分与七圣道分的区别?如果有人在观照欲界法或初禅名法为无常、苦或无我时证悟涅槃,那时他具有八圣道分;如果有人在观照第二禅或更高的禅那名法为无常、苦或无我时证悟涅槃,那时他只有七圣道分,因为没有正思惟这一项 。了知这些圣道分的观智就是了知道谛的正见。
如此可见,单靠正见并不足以证悟涅槃,还必须具备其它的圣道分,因此佛陀继续开示说:
「诸比丘,什么是正思惟呢?出离思惟、无瞋思惟、无害思惟,诸比丘,这称为正思惟。」
什么是「出离思惟」呢?前面已经讨论过五种出离,与它们相应的寻心所称为出离思惟。在这里特别要再提示的是:在你修行止禅达到禅那时,将心投入禅相的正思惟(寻)就是出离思惟。在你修行观禅时,无论是观照究竟名色法、五取蕴、五取蕴的因或行法的三相,将心投入这些目标的正思惟就是出离思惟。这些是世间的出离思惟。
在你证悟涅槃时,将心投入涅槃的正思惟就是出世间的出离思惟。
第二种正思惟是「无瞋思惟」。当你修行慈心观达到禅那时,无瞋思惟就与该禅那同时存在,这是上等的无瞋思惟;当你观照慈心禅那名法为无…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