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49

  ..續本文上一頁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

  經文中談到的六內處與六外處合稱爲十二處。十二處換句話說就是五蘊或究竟名色法,愛欲生起時是取這十二處爲目標而生起的;但是當愛欲被滅除時,情況則稍有不同。能夠滅除愛欲的是阿羅漢道智,它取涅槃爲目標,而不是取十二處、五蘊或究竟名色法。然而由于愛欲生起時是依十二處而生起,因此在解釋愛欲的滅除時,佛陀也依十二處來作解釋。

  舉個譬喻來說,稻田裏長出一種能生出苦味葫蘆的蔓生植物。有一天,農夫把那棵蔓生植物連根拔除掉,因此蔓生植物與它的果實一起幹枯死亡了,這時我們也可以說蔓生植物與它的果實在稻田裏被滅除了。同樣的道理,十二處好比是稻田;愛欲好比是蔓生植物,當愛欲生起時,它依靠十二處而生起;當愛欲被阿羅漢道智滅除時,我們也可以說在十二處裏的愛欲已經被滅除了,因此佛陀說:「在世間眼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

  阿羅漢道智徹底地滅除愛欲時,不只是在十二處的愛欲被滅除,在識、觸、受等的愛欲也同樣都被滅除,因此佛陀繼續開示如下:

  「在世間眼識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耳識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鼻識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舌識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身識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意識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眼觸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耳觸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鼻觸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舌觸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身觸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意觸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眼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耳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鼻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舌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身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意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想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想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想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想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想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想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思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思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思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思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思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思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

  愛欲一旦生起之後,就會一再地生起,因此人們一旦開始愛自己的兒女,他們對兒女的愛就會一再地生起。由于有前面的愛欲,所以後面的愛欲就會接連地一再生起;因此當愛欲被滅除時,佛陀依目標而解釋說在色愛、聲愛、香愛等方面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

  諸比丘,這稱爲苦滅聖谛。」

  在這裏,滅谛是指涅槃。道智以涅槃爲目標而生起,並且逐步地滅除包括愛欲在內的煩惱。當禅修者證悟阿羅漢道智時,就不再有能産生未來世果報的業力存在。然而,如果佛陀直接開示說涅槃就是滅谛,聞法者不能很清楚地了知這點,因此佛陀以另一種方式開示說愛欲與苦的息滅稱爲滅谛。

  四、道谛(maggasacca)

  「諸比丘,何謂導致苦滅的道聖谛?

  那就是八聖道分,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比丘,什麼是正見呢?諸比丘,正見就是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苦滅的智慧、了知導致苦滅之道的智慧。諸比丘,這稱爲正見。」

  如果想要證悟涅槃,你必須修行八聖道分,因爲它是通向涅槃的唯一道路。

  八聖道分的第一項是正見;在本經中佛陀解釋四種正見,它們是想要證悟涅槃者必須具備的。

  第一種正見是「了知苦的智慧」:什麼是苦呢?佛陀開示說:「簡而言之,五取蘊是苦。」何謂五取蘊?它們是: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五取蘊又可分爲十一種,即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內在的、外在的、粗的、細的、低劣的、優勝的、近的、遠的。若能以觀智清楚地照見這十一種五取蘊,即是具備第一種正見。

  第二種正見是「了知苦因的智慧」,亦即了知緣起法的智慧。什麼是苦因呢?簡單地說,苦因即是無明、愛、取、行、業,因爲它們産生苦(五取蘊)。

  在《谛相應》中,佛陀開示說:「如果不了知四聖谛,就不能證悟涅槃,不能解脫生死輪回。」因此如果想要證悟涅槃,你就必須先了知四聖谛中的苦谛與集谛。你必須觀照前一生的無明、愛、取、行、業如何造成今生的五取蘊,接著觀照今生的無明、愛、取、行、業如何造成來生的五取蘊,然後再往過去生觀照,觀照過去第二生的無明、愛、取、行、業如何造成過去第一生的五取蘊等等。如果你的未來還有許多生,你也應當逐一地觀照到你生死輪回最後一生的因果關系。

  苦谛法與集谛法又稱爲行法,是觀禅的目標,因此在修行觀禅之前你必須先觀照它們。如此觀照之後你才能觀照這些行法不斷生滅的本質爲無常、觀照它們不斷受到生滅逼迫爲苦、觀照它們沒有永恒不滅的我爲無我;如此觀照行法的無常、苦、無我本質稱爲觀禅。逐步地修行觀禅到了觀智成熟時就會證悟涅槃(滅谛)。

  第叁種正見是「了知苦滅的智慧」。有兩種苦滅,即壞滅(khayanirodha)與究竟滅(accanta-nirodha)。壞滅包括因緣滅與剎那滅:由于五種因完全滅盡,所以般涅槃之後五蘊完全滅盡,這是因緣滅;每一種行法都有生時、住時與滅時,其中的滅時就是剎那滅。修行觀禅時,照見因緣滅與剎那滅是很重要的。當你修行到觀智成熟時,道智與果智就會以涅槃爲目標而生起。涅槃就是苦因與苦果的究竟滅。

  第四種正見是「了知導致苦滅之道的智慧」。導致苦滅之道有兩種,即世間聖道與出世間聖道。在你修行觀禅時,有時必須照見觀智本身也是無常、苦、無我,這稱爲反觀(pativipassana)。在觀智的心識剎那中包含五項聖道分,即:(一)正見:了知苦谛法(五取蘊)與集谛法(五種因)無常、苦、無我叁相的智慧。(二)正思惟:將心投入苦谛法與集谛法的叁相。(叁)正精進:爲了要了知苦谛法與集谛法叁相而作的努力。(四)正念:對苦谛法與集谛法的叁相憶念不忘。(五)正定:專注于苦谛法與集谛法的叁相。這五項是世間的聖道,你必須觀照它們也是無常、苦、無我。

  了悟涅槃的智能就是了知滅谛的正見,它與其它六項或七項聖道分同時存在,因此包括正見在內,總共是七項或八項聖道分,它們是出世間聖道。爲什麼有八聖道分與七聖道分的區別?如果有人在觀照欲界法或初禅名法爲無常、苦或無我時證悟涅槃,那時他具有八聖道分;如果有人在觀照第二禅或更高的禅那名法爲無常、苦或無我時證悟涅槃,那時他只有七聖道分,因爲沒有正思惟這一項 。了知這些聖道分的觀智就是了知道谛的正見。

  如此可見,單靠正見並不足以證悟涅槃,還必須具備其它的聖道分,因此佛陀繼續開示說:

  「諸比丘,什麼是正思惟呢?出離思惟、無瞋思惟、無害思惟,諸比丘,這稱爲正思惟。」

  什麼是「出離思惟」呢?前面已經討論過五種出離,與它們相應的尋心所稱爲出離思惟。在這裏特別要再提示的是:在你修行止禅達到禅那時,將心投入禅相的正思惟(尋)就是出離思惟。在你修行觀禅時,無論是觀照究竟名色法、五取蘊、五取蘊的因或行法的叁相,將心投入這些目標的正思惟就是出離思惟。這些是世間的出離思惟。

  在你證悟涅槃時,將心投入涅槃的正思惟就是出世間的出離思惟。

  第二種正思惟是「無瞋思惟」。當你修行慈心觀達到禅那時,無瞋思惟就與該禅那同時存在,這是上等的無瞋思惟;當你觀照慈心禅那名法爲無…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