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建立。在世间味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这是六外处:人们也能依靠六外处而生起强烈的爱欲。当你观照五蕴时,就包含观照六内处与六外处;其实这十二处就是五蕴,亦即究竟名色法。
接着佛陀开示第三组──识组:
「在世间眼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耳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鼻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舌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身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意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如果能有系统地观照六门心路过程的究竟名法,你就能清楚地照见这六种识。
接着佛陀开示第四组──触组:
「在世间眼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耳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鼻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舌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身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意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必定各自伴随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而生起。当你依照六门心路过程来观照六种识时,也能观照到六种触。强烈的爱欲能依靠这些识与触而生起。
接着佛陀开示第五组──受组:
「在世间眼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耳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鼻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舌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身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意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什么是眼触生受呢?当你观照眼门心路过程时,就会见到每一个心识剎那里都有受,意即在五门转向心、眼识、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每一个速行心、每一个彼所缘心当中都有受,这些受都称为眼触生受。对于其它门中的触生受也应同理类推。强烈的爱欲能依靠这些受而生起,因此受是爱生起的基本因素。
接着佛陀开示第六组──想组:
「在世间色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你观照究竟名法时,不应只观照识而已,也应观照触、受、想等。观照六种识时,你就能轻易地见到六种想。
接着佛陀开示第七组──思组:
「在世间色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思也是必须与识相伴生起。识、触、受、想、思合称为「触五法」(phassapabcamaka),当你照见这五个名法时,就能轻易地照见其余的相应名法。
接着佛陀开示第八组──爱组:
「在世间色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当你依六门心路过程观照不善法时,必须照见这六种爱。爱包含于贪组之中,若能观照八种贪根心,就能轻易地照见这六种爱;在此,前面生起的爱是后面生起的爱之因。
接着佛陀开示第九组与第十组──寻组与伺组:
「在世间色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色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你观照识、触、受、想、思这五个名法时,就能轻易地照见寻与伺,因为它们经常同时生起。
接着佛陀为集圣谛这段开示作结论:
「诸比丘,这称为苦集圣谛。」
对今生五蕴的爱欲并不是造成今生五蕴生起的因,这就是为什么注释里说:「他如实地了知造成苦生起的过去因。」过去因能造成今生的苦──即五蕴。要见到过去因,你必须追溯到前世,观照当时造下的无明、爱、取、行、业,并且观照这五种过去因与今生五蕴的因果关系。若能如此观照,我们就可以说你了知苦谛与集谛。
接着我想依据巴利圣典《谛分别》(Saccavibhavga)来解释集谛。佛陀在《谛分别》中教导五种集谛(苦因):
一、 爱欲;
二、 十种烦恼;
三、 一切不善法,包括爱欲与十种烦恼在内;
四、 一切不善法与三善根:三善根就是无贪(alobha)、无瞋(adosa)、无痴(amoha)。然而并非一切情形下的三善根都是集谛,只有能在生死轮回中产生果报的三善根才是集谛;
五、 一切不善法及一切能在生死轮回中产生果报的善法。
这些善法与不善法只在被无明、爱、取围绕与支助时才能在生死轮回中产生果报。这些善法之中也包括禅那善法及与观智相应的善法。在一个人临死时,如果没有更强的业力生起,则与观智相应的善法也能造成下一世的投生。佛陀在《发趣论》(Patthana)中开示说: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也能造成结生心。为什么呢?因为禅修者在观照行法为无常、苦或无我而达到行舍智时死亡,由于那时没有更强的业力生起,所以行舍智就产生来世的结生心。这种行舍智也是集谛中的一项,但是必须还有无明、爱、取这三种烦恼以潜伏性或生起于心中的形式存在,作为其业力产生果报的助缘,它才能造成结生。
关于这种行舍智,佛陀在《增支部.四法集》的《闻随行经》(Sotanugata Sutta)中解释四种人。这部经中讲到有五百名由婆罗门种出家的比丘,他们的智慧很利,能够轻易地了解佛陀的教法,因此他们对佛与法不恭敬,于是佛陀为他们开示《闻随行经》。经中谈到:如果比丘背诵佛陀的教法之后如法修行止禅与观禅,然后就在他达到行舍智的阶段死亡,来世他会投生天界,并且有可能得到四种结果之一:
一、 由于他今世临死速行心的目标是行法的无常、苦或无我本质,来世投生天界的结生心与有分心也会缘取同样的目标。由于他的有分心了知行法的本质,所以当他思惟行法时就能立刻清楚地照见行法的无常、苦、无我而快速地证悟涅槃。这是第一种人。
二、 也许投生于天界之后未能立刻思惟行法的本质,但是当他听闻有神通而到天界弘法的比丘讲四圣谛法时,就能立即回忆起前世所修的法,因而清楚地观照行法的本质及迅速地证悟涅槃。这是第二种人。
三、 也许没有机会听闻比丘说法,但是当他听闻说法天神(如常童形梵天、娑婆世界主梵天)讲四圣谛法时,就能观照行法的本质,因而快速地证悟涅槃。这是第三种人。
四、 或许没有机会听闻比丘或说法天神讲说佛法,但是他很可能遇见前世一起修行而比他先投生到天界的同伴。这些天神会提醒他说:「朋友,请回忆我们前世在人间做比丘时所修行的佛法。」那时他立刻就能观照行法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迅速地证悟涅槃。这是第四种人。
从这部经中我们可以知道行舍智也能造成来世的结生心。如果你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的阶段,就可望得到未来世的这些善果,因此大家应当精进地修行止禅与观禅,直到成功为止。
接着佛陀解释灭谛:
三、灭谛(nirodhasacca)
「诸比丘,何谓苦灭圣谛?
那就是此爱欲的完全消逝无余、舍离与弃除,从爱欲解脱、不执着。然而,诸比丘,如何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呢?
在世间有可爱与可喜之物的任何地方,就在那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什么是可爱与可喜的呢?在世间眼根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耳根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鼻根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舌根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身根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意根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色尘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声尘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香尘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味尘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触尘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法尘…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