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建立。在世間味塵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觸塵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法塵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
這是六外處:人們也能依靠六外處而生起強烈的愛欲。當你觀照五蘊時,就包含觀照六內處與六外處;其實這十二處就是五蘊,亦即究竟名色法。
接著佛陀開示第叁組──識組:
「在世間眼識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耳識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鼻識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舌識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身識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意識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
如果能有系統地觀照六門心路過程的究竟名法,你就能清楚地照見這六種識。
接著佛陀開示第四組──觸組:
「在世間眼觸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耳觸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鼻觸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舌觸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身觸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意觸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
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必定各自伴隨著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而生起。當你依照六門心路過程來觀照六種識時,也能觀照到六種觸。強烈的愛欲能依靠這些識與觸而生起。
接著佛陀開示第五組──受組:
「在世間眼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耳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鼻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舌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身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意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
什麼是眼觸生受呢?當你觀照眼門心路過程時,就會見到每一個心識剎那裏都有受,意即在五門轉向心、眼識、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每一個速行心、每一個彼所緣心當中都有受,這些受都稱爲眼觸生受。對于其它門中的觸生受也應同理類推。強烈的愛欲能依靠這些受而生起,因此受是愛生起的基本因素。
接著佛陀開示第六組──想組:
「在世間色想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聲想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香想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味想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觸想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法想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
在你觀照究竟名法時,不應只觀照識而已,也應觀照觸、受、想等。觀照六種識時,你就能輕易地見到六種想。
接著佛陀開示第七組──思組:
「在世間色思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聲思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香思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味思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觸思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法思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
思也是必須與識相伴生起。識、觸、受、想、思合稱爲「觸五法」(phassapabcamaka),當你照見這五個名法時,就能輕易地照見其余的相應名法。
接著佛陀開示第八組──愛組:
「在世間色愛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聲愛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香愛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味愛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觸愛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法愛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
當你依六門心路過程觀照不善法時,必須照見這六種愛。愛包含于貪組之中,若能觀照八種貪根心,就能輕易地照見這六種愛;在此,前面生起的愛是後面生起的愛之因。
接著佛陀開示第九組與第十組──尋組與伺組:
「在世間色尋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聲尋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香尋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味尋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觸尋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法尋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色伺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聲伺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香伺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味伺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觸伺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法伺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
在你觀照識、觸、受、想、思這五個名法時,就能輕易地照見尋與伺,因爲它們經常同時生起。
接著佛陀爲集聖谛這段開示作結論:
「諸比丘,這稱爲苦集聖谛。」
對今生五蘊的愛欲並不是造成今生五蘊生起的因,這就是爲什麼注釋裏說:「他如實地了知造成苦生起的過去因。」過去因能造成今生的苦──即五蘊。要見到過去因,你必須追溯到前世,觀照當時造下的無明、愛、取、行、業,並且觀照這五種過去因與今生五蘊的因果關系。若能如此觀照,我們就可以說你了知苦谛與集谛。
接著我想依據巴利聖典《谛分別》(Saccavibhavga)來解釋集谛。佛陀在《谛分別》中教導五種集谛(苦因):
一、 愛欲;
二、 十種煩惱;
叁、 一切不善法,包括愛欲與十種煩惱在內;
四、 一切不善法與叁善根:叁善根就是無貪(alobha)、無瞋(adosa)、無癡(amoha)。然而並非一切情形下的叁善根都是集谛,只有能在生死輪回中産生果報的叁善根才是集谛;
五、 一切不善法及一切能在生死輪回中産生果報的善法。
這些善法與不善法只在被無明、愛、取圍繞與支助時才能在生死輪回中産生果報。這些善法之中也包括禅那善法及與觀智相應的善法。在一個人臨死時,如果沒有更強的業力生起,則與觀智相應的善法也能造成下一世的投生。佛陀在《發趣論》(Patthana)中開示說: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也能造成結生心。爲什麼呢?因爲禅修者在觀照行法爲無常、苦或無我而達到行舍智時死亡,由于那時沒有更強的業力生起,所以行舍智就産生來世的結生心。這種行舍智也是集谛中的一項,但是必須還有無明、愛、取這叁種煩惱以潛伏性或生起于心中的形式存在,作爲其業力産生果報的助緣,它才能造成結生。
關于這種行舍智,佛陀在《增支部.四法集》的《聞隨行經》(Sotanugata Sutta)中解釋四種人。這部經中講到有五百名由婆羅門種出家的比丘,他們的智慧很利,能夠輕易地了解佛陀的教法,因此他們對佛與法不恭敬,于是佛陀爲他們開示《聞隨行經》。經中談到:如果比丘背誦佛陀的教法之後如法修行止禅與觀禅,然後就在他達到行舍智的階段死亡,來世他會投生天界,並且有可能得到四種結果之一:
一、 由于他今世臨死速行心的目標是行法的無常、苦或無我本質,來世投生天界的結生心與有分心也會緣取同樣的目標。由于他的有分心了知行法的本質,所以當他思惟行法時就能立刻清楚地照見行法的無常、苦、無我而快速地證悟涅槃。這是第一種人。
二、 也許投生于天界之後未能立刻思惟行法的本質,但是當他聽聞有神通而到天界弘法的比丘講四聖谛法時,就能立即回憶起前世所修的法,因而清楚地觀照行法的本質及迅速地證悟涅槃。這是第二種人。
叁、 也許沒有機會聽聞比丘說法,但是當他聽聞說法天神(如常童形梵天、娑婆世界主梵天)講四聖谛法時,就能觀照行法的本質,因而快速地證悟涅槃。這是第叁種人。
四、 或許沒有機會聽聞比丘或說法天神講說佛法,但是他很可能遇見前世一起修行而比他先投生到天界的同伴。這些天神會提醒他說:「朋友,請回憶我們前世在人間做比丘時所修行的佛法。」那時他立刻就能觀照行法無常、苦、無我的本質,迅速地證悟涅槃。這是第四種人。
從這部經中我們可以知道行舍智也能造成來世的結生心。如果你修行觀禅達到行舍智的階段,就可望得到未來世的這些善果,因此大家應當精進地修行止禅與觀禅,直到成功爲止。
接著佛陀解釋滅谛:
叁、滅谛(nirodhasacca)
「諸比丘,何謂苦滅聖谛?
那就是此愛欲的完全消逝無余、舍離與棄除,從愛欲解脫、不執著。然而,諸比丘,如何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呢?
在世間有可愛與可喜之物的任何地方,就在那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什麼是可愛與可喜的呢?在世間眼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耳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鼻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舌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身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意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塵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塵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塵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塵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塵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塵…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