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注重在觀照受,則是受念處;如果從識開始,注重在觀照識,則是心念處;如果從觸開始,注重在觀照觸,則是法念處;如果你觀照五蘊、十二處等,那也是法念處。然後應當觀照內外的名色法。
接著佛陀開示下一個階段:
「他安住于觀照法的生起現象、安住于觀照法的壞滅現象或安住于觀照法的生起與壞滅現象。」
在這階段,你必須觀照因緣生滅與剎那生滅。接著佛陀開示說:
「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爲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
這階段包括從壞滅隨觀智到行舍智。接著佛陀開示道智的階段:
「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
道智了知涅槃(即滅谛),而道智心識剎那裏的八聖道分就是道谛。
接著佛陀爲這節經文作結論:
「諸比丘,這就是比丘依四聖谛而安住于觀法爲法的方法。」
修行念處的成果(satipatthanabhavananisamso)
「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處七年的人,可望得到兩種成果之一:今生證得阿羅漢果;若還有煩惱未盡的話,則證得阿那含果。
不用說七年,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處六年的人,可望得到兩種成果之一:今生證得阿羅漢果;若還有煩惱未盡的話,則證得阿那含果。
不用說六年,諸比丘……
不用說五年,諸比丘……
不用說四年,諸比丘……
不用說叁年,諸比丘……
不用說二年,諸比丘……
不用說一年,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處七個月的人,可望得到兩種成果之一:今生證得阿羅漢果;若還有煩惱未盡的話,則證得阿那含果。
不用說七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六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五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四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叁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二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一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半個月,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處七天的人,可望得到兩種成果之一:今生證得阿羅漢果;若還有煩惱未盡的話,則證得阿那含果。
這就是爲什麼說:『諸比丘,這是使衆生清淨、超越憂愁與悲傷、滅除痛苦與憂惱、成就正道與現證涅槃的單一道路,那就是四念處。』」
世尊如此開示之後,諸比丘對世尊的話感到愉悅與歡喜。
佛陀在本經中所說的七天至七年時限乃是針對五根力量中等之人而言;若是慧根敏銳之人,例如舍利弗尊者那位金匠出身的弟子,則能于早上聽聞佛陀指導,而在傍晚就證悟阿羅漢果;若是慧根遲鈍之人,例如摩诃屍婆尊者,那麼就需要超過七年以上的時間才能證悟阿羅漢果。
注釋裏說,佛陀開示完《大念處經》之後,有叁萬名比丘證得阿羅漢果。因此大家應當激起堅定的信心,爲了就在今生證悟涅槃而勇猛精進地修行。
願大家早日證悟涅槃;願正法久住。
大心材喻經
(Mahasaropama Sutta)
1.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靈鹫山上,這是提婆達多才離開不久的時候 。談到提婆達多,世尊對諸比丘說:
2. 「諸比丘,在此某個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離家居生活而出家,心裏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之害,我是苦的受難者、犧牲者。這一切衆苦的終點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後,他得到供養、恭敬與名望。他樂于那供養、恭敬與名望,而且認爲目標已經達成。由于這個緣故,他如此地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我擁有供養、恭敬與名望,而其它那些比丘則默默無聞、微不足道。』他變得沈迷于那供養、恭敬與名望,生起與陷入放逸。由于放逸,所以他活在痛苦之中。
譬如一個需要心材、找尋心材、四處尋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卻忽略大樹的心材、邊材、內樹皮與外樹皮而砍下樹枝與樹葉,認爲它們就是心材而帶走。那時有個視力良好的人看見了,就說:『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邊材、內樹皮、外樹皮或樹枝與樹葉,因此當他需要心材、找尋心材、四處尋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 有心材的聳立大樹時,卻忽略大樹的心材、, 邊材、內樹皮與外樹皮而砍下樹枝與樹葉,認爲它們就是心材而帶走。無論此人將它們用在那一種必須用心材來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標都將無法達成。』同樣地,諸比丘,在此某個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離家居生活而出家……他活在痛苦之中。這個比丘稱爲取得梵行生活的樹枝與樹葉之後,就以爲足夠而停止前進的人。
3. 在此,諸比丘,某個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離家居生活而出家,心裏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之害,我是苦的受難者、犧牲者。這一切衆苦的終點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後,他得到供養、恭敬與名望。他不樂于那供養、恭敬與名望;他的目標尚未達成。他不因此而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既不沈迷于那供養、恭敬與名望也不生起與陷入放逸。由于精進,所以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樂于那戒行的成就,而且認爲目標已經達成。由于這個緣故,他如此地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我持戒清淨,品行良好,而其它那些比丘則持戒不清淨,品行惡劣。』他變得沈迷于那戒行的成就,生起與陷入放逸。由于放逸,所以他活在痛苦之中。
譬如一個需要心材、找尋心材、四處尋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卻忽略大樹的心材、邊材與內樹皮而砍下外樹皮,認爲它就是心材而帶走。那時有個視力良好的人看見了,就說:『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邊材、內樹皮、外樹皮或樹枝與樹葉,因此當他需要心材、找尋心材、四處尋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時,卻忽略大樹的心材、邊材與內樹皮而砍下外樹皮,認爲它就是心材而帶走。無論此人將它用在那一種必須用心材來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標都將無法達成。』同樣地,諸比丘,在此某個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離家居生活而出家……他活在痛苦之中。這個比丘稱爲取得梵行生活的外樹皮之後,就以爲足夠而停止前進的人。
4. 在此,諸比丘,某個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離家居生活而出家,心裏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之害,我是苦的受難者、犧牲者。這一切衆苦的終點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後,他得到供養、恭敬與名望。他不樂于那供養、恭敬與名望;他的目標尚未達成……由于精進,所以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樂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標尚未達成。他不因此而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既不沈迷于那戒行的成就也不生起與陷入放逸。由于精進,所以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樂于那定力的成就,而且認爲目標已經達成。由于這個緣故,他如此地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我能夠專注,心力集中,而其它那些比丘則不能專注,心神渙散。』他變得沈迷于那定力的成就,生起與陷入放逸。由于放逸,所以他活在痛苦之中。
譬如一個需要心材、找尋心材、四處尋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卻忽略大樹的心材與邊材而砍下內樹皮,認爲它就是心材而帶走。那時有個視力良好的人看見了,就說:『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或樹枝與樹葉,因此當他需要心材……而砍下內樹皮,認爲它就是心材而帶走。無論此人將它用在那一種必須用心材來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標都將無法達成。』同樣地,諸比丘,在此某個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離家居生活而出家……他活在痛苦之中。這個比丘稱爲取得梵行生活的內樹皮之後,就以爲足夠而停止前進的人。
5. 在此,諸比丘,某個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離家居生活而出家,心裏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之害,我是苦的受難者、犧牲者。這一切衆苦的終點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後,他得到供養、恭敬與名望。他不樂于那供養、恭敬與名望;他的目標尚未達成……由于精進,所以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樂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標尚未達成……由于精進,所以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樂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標尚未達成。他不因此而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既不沈迷于那定力的成就也不生起與陷入放逸。由于精進,所以他成就知見 。他樂于那知見,而且認爲目標已經達成。由于這個緣故,他如此地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我具有知見地生活,而其它那些比丘則沒有知見地生活。』他變得沈迷于那知見,生起與陷入放逸。由于放逸,所以他活在痛苦之中。
譬如一個需要心材、找尋心材、四處尋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卻忽略大樹的心材而砍下邊材,認爲它就是心材而帶走。那時有個視力良好的人看見了,就說:『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或樹枝與樹葉,因此當他需要心材……而砍下邊材,認爲它就是心材而帶走。無論此人將它用在那一種必須用心材來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標都將無法達成。』同樣地,諸比丘,在此某個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離家居生活而出家……他活在痛苦之中。這個比丘稱爲取得梵行生活的邊材之後,就以爲足夠而停止前進的人。
6. 在此,諸比丘,某個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離家居生活而出家,心裏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之害,我是苦的受難者、犧牲者。這一切衆苦的終點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後,他得到供養、恭敬與名望。他不樂于那供養、恭敬與名望;他的目標尚未達成……當他精進的時候,得到了戒行的成就。他樂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標尚未達成……當他精進的時候,得到了定力的成就。他樂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標尚未達成……當他精進的時候,成就了知見。他樂于那知見,但是目標尚未達成。他不因此而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既不沈迷于那知見也不生起與陷入放逸。由于精進,所以他證得永遠的解脫 ,而且不可能退失。
譬如一個需要心材、找尋心材、四處尋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只砍下大樹的心材,知道它是心材而帶走。那時有個視力良好的人看見了,就說:『這位善人懂得心材、邊材、內樹皮、外樹皮、樹枝與樹葉…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