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注重在观照受,则是受念处;如果从识开始,注重在观照识,则是心念处;如果从触开始,注重在观照触,则是法念处;如果你观照五蕴、十二处等,那也是法念处。然后应当观照内外的名色法。
接着佛陀开示下一个阶段:
「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
在这阶段,你必须观照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接着佛陀开示说:
「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
这阶段包括从坏灭随观智到行舍智。接着佛陀开示道智的阶段:
「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
道智了知涅槃(即灭谛),而道智心识剎那里的八圣道分就是道谛。
接着佛陀为这节经文作结论:
「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四圣谛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修行念处的成果(satipatthanabhavananisamso)
「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处七年的人,可望得到两种成果之一:今生证得阿罗汉果;若还有烦恼未尽的话,则证得阿那含果。
不用说七年,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处六年的人,可望得到两种成果之一:今生证得阿罗汉果;若还有烦恼未尽的话,则证得阿那含果。
不用说六年,诸比丘……
不用说五年,诸比丘……
不用说四年,诸比丘……
不用说三年,诸比丘……
不用说二年,诸比丘……
不用说一年,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处七个月的人,可望得到两种成果之一:今生证得阿罗汉果;若还有烦恼未尽的话,则证得阿那含果。
不用说七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六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五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四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三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二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一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半个月,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处七天的人,可望得到两种成果之一:今生证得阿罗汉果;若还有烦恼未尽的话,则证得阿那含果。
这就是为什么说:『诸比丘,这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愁与悲伤、灭除痛苦与忧恼、成就正道与现证涅槃的单一道路,那就是四念处。』」
世尊如此开示之后,诸比丘对世尊的话感到愉悦与欢喜。
佛陀在本经中所说的七天至七年时限乃是针对五根力量中等之人而言;若是慧根敏锐之人,例如舍利弗尊者那位金匠出身的弟子,则能于早上听闻佛陀指导,而在傍晚就证悟阿罗汉果;若是慧根迟钝之人,例如摩诃尸婆尊者,那么就需要超过七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证悟阿罗汉果。
注释里说,佛陀开示完《大念处经》之后,有三万名比丘证得阿罗汉果。因此大家应当激起坚定的信心,为了就在今生证悟涅槃而勇猛精进地修行。
愿大家早日证悟涅槃;愿正法久住。
大心材喻经
(Mahasaropama Sutta)
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上,这是提婆达多才离开不久的时候 。谈到提婆达多,世尊对诸比丘说:
2. 「诸比丘,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拥有供养、恭敬与名望,而其它那些比丘则默默无闻、微不足道。』他变得沉迷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放逸,所以他活在痛苦之中。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内树皮与外树皮而砍下树枝与树叶,认为它们就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边材、内树皮、外树皮或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 有心材的耸立大树时,却忽略大树的心材、, 边材、内树皮与外树皮而砍下树枝与树叶,认为它们就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们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同样地,诸比丘,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他活在痛苦之中。这个比丘称为取得梵行生活的树枝与树叶之后,就以为足够而停止前进的人。
3. 在此,诸比丘,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既不沉迷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也不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精进,所以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持戒清净,品行良好,而其它那些比丘则持戒不清净,品行恶劣。』他变得沉迷于那戒行的成就,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放逸,所以他活在痛苦之中。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与内树皮而砍下外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边材、内树皮、外树皮或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时,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与内树皮而砍下外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同样地,诸比丘,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他活在痛苦之中。这个比丘称为取得梵行生活的外树皮之后,就以为足够而停止前进的人。
4. 在此,诸比丘,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由于精进,所以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既不沉迷于那戒行的成就也不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精进,所以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能够专注,心力集中,而其它那些比丘则不能专注,心神涣散。』他变得沉迷于那定力的成就,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放逸,所以他活在痛苦之中。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与边材而砍下内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或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而砍下内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同样地,诸比丘,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他活在痛苦之中。这个比丘称为取得梵行生活的内树皮之后,就以为足够而停止前进的人。
5. 在此,诸比丘,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由于精进,所以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由于精进,所以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既不沉迷于那定力的成就也不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精进,所以他成就知见 。他乐于那知见,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具有知见地生活,而其它那些比丘则没有知见地生活。』他变得沉迷于那知见,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放逸,所以他活在痛苦之中。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而砍下边材,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或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而砍下边材,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同样地,诸比丘,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他活在痛苦之中。这个比丘称为取得梵行生活的边材之后,就以为足够而停止前进的人。
6. 在此,诸比丘,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当他精进的时候,得到了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当他精进的时候,得到了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当他精进的时候,成就了知见。他乐于那知见,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既不沉迷于那知见也不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精进,所以他证得永远的解脱 ,而且不可能退失。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只砍下大树的心材,知道它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懂得心材、边材、内树皮、外树皮、树枝与树叶…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