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此当他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时,只砍下大树的心材,知道它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能达成。』同样地,诸比丘,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当他精进的时候,得到了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当他精进的时候,得到了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当他精进的时候,成就了知见。他乐于那知见,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既不沉迷于那知见也不生起与陷入放逸。由于精进,所以他证得永远的解脱,而且不可能退失。
7. 因此,诸比丘,此梵行生活不以供养、恭敬与名望作为它的利益,不以戒行的成就作为它的利益,不以定力的成就作为它的利益,不以知见作为它的利益,而以此不可动摇的心解脱作为它的目标、心材与终点 。」
这是世尊所作的开示。诸比丘对世尊的话感到满意与欢喜。
小心材喻经
(Culasaropama Sutta)
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2. 那时婆罗门宾伽罗果加 去见世尊,与世尊互相问候。谈过礼貌与友善的话之后,他坐在一旁对世尊说:
「大师乔达摩,以下这些沙门与婆罗门各个都是教团之首、群众之首、群众之师、声名显赫,是众人尊为圣者的教派创始人──那就是布兰迦叶、末伽梨瞿舍梨、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波拘陀迦旃延、萨若毘耶梨子与尼干陀若提子 。他们是否都具有自己宣称的亲证智慧?或者都没有亲证的智慧?或者有些有亲证的智慧,有些没有?」
「够了,婆罗门,不谈这些──『他们是否都具有自己宣称的亲证智慧?或者都没有亲证的智慧?或者有些有亲证的智慧,有些没有?』婆罗门,我将为你说法,谛听并且密切地注意我所说的话。」
婆罗门宾伽罗果加回答说:「是的,尊者。」世尊如此说:
3. 「婆罗门,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内树皮与外树皮而砍下树枝与树叶,认为它们就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边材、内树皮、外树皮或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时,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内树皮与外树皮而砍下树枝与树叶,认为它们就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们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4.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与内树皮而砍下外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或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而砍下外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5.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与边材而砍下内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或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而砍下内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6.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而砍下边材,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不懂得心材……或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而砍下边材,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7. 譬如一个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的人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只砍下大树的心材,知道它是心材而带走。那时有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了,就说:『这位善人懂得心材、边材、内树皮、外树皮、树枝与树叶,因此当他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时,只砍下大树的心材,知道它是心材而带走。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能达成。』
8. 同样地,婆罗门,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拥有供养、恭敬与名望,而其它那些比丘则默默无闻、微不足道。』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供养、恭敬与名望更高超与殊胜的其它境界;他退缩与懈怠。我说这个人就像需要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内树皮与外树皮而砍下树枝与树叶,认为它们就是心材而带走的人。如此,无论此人将它们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9. 在此,婆罗门,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供养、恭敬与名望更高超与殊胜的其它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持戒清净,品行良好,而其它那些比丘则持戒不清净,品行恶劣。』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戒行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它境界;他退缩与懈怠。我说这个人就像需要心材……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与内树皮而砍下外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的人。如此,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10. 在此,婆罗门,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供养、恭敬与名望更高超与殊胜的其它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戒行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它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能够专注,心力集中,而其它那些比丘则不能专注,心神涣散。』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定力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它境界;他退缩与懈怠。我说这个人就像需要心材……却忽略大树的心材与边材而砍下内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的人。如此,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11. 在此,婆罗门,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定力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它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成就知见 。他乐于那知见,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具有知见地生活,而其它那些比丘则没有知见地生活。』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其它境界;他退缩与懈怠。我说这个人就像需要心材……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而砍下边材,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的人。如此,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12. 在此,婆罗门,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成就知见。他乐于那知见,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其它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
然而,婆罗门,什么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其它境界呢?…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