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在此,婆罗门,比丘远离欲乐与不善法,进入并安住于具有寻、伺及因远离而生之喜、乐的初禅。这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
14. 再者,由于寻与伺的平息,比丘进入并安住于有自信与一心而无寻、伺及具有因定而生之喜、乐的第二禅。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15. 再者,由于喜也逐渐消失,比丘安住于舍心,具有正念与正知,还由身 感受快乐,进入并安住于第三禅。关于第三禅,圣者们宣说:「具有舍心与正念者有一个安乐的住处。」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16. 再者,由于舍弃乐与苦及先前喜与忧的消失,比丘进入并安住于具有不苦不乐及由于舍与念而净化的第四禅。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17. 再者,由于完全超越色想 、由于有对想 的消失及由于不注意差异想 ,比丘觉知「虚空是无边的」而进入并安住于空无边处。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18. 再者,借着完全超越空无边处,比丘觉知「心识是无边的」而进入并安住于识无边处。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19. 再者,借着完全超越识无边处,比丘觉知「无所有」而进入并安住于无所有处。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20. 再者,借着完全超越无所有处,比丘进入并安住于非想非非想处。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21. 再者,借着完全超越非想非非想处,比丘进入并安住于想与受之寂灭。借着以智能来彻见,他灭除了诸漏。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上述这些都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22. 婆罗门,我说这个人好比是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只砍下大树的心材,知道它是心材而带走的人。如此,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能达成。
23. 因此,婆罗门,此梵行生活不以供养、恭敬与名望作为它的利益,不以戒行的成就作为它的利益,不以定力的成就作为它的利益,不以知见作为它的利益,而以此不可动摇的心解脱作为它的目标、心材与终点。
24. 世尊如此开示之后,婆罗门宾伽罗果加对世尊说:「善哉!大师乔达摩,善哉!大师乔达摩,大师乔达摩以种种方式显示佛法,犹如使向下覆盖之物翻转向上,使隐藏不显之物展露显现,为迷路之人指示正道,在黑暗中擎举明灯,使明眼人得以见物。我归依大师乔达摩、归依法、归依比丘僧团。从今日起,愿大师乔达摩忆念我为终身归依的在家信徒。
问答类编
克服困难
问1:前来禅修营之前,在身心方面需做些什么准备?
答1:在家里的时候,你必须经常修禅,例如早上坐禅一小时,晚上睡前再坐禅一小时,以便在身心方面都能习惯于坐禅。如果有一些世俗的事需要办,你应该在禅修营之前或之后办。如果在禅修的时候一直想着那些事,你就无法全心全意地修禅,也无法培育深厚的定力。在禅修营期间,你必须暂时把它们置之一旁。应该珍惜且善用这难得的禅修机会,以累积强而有力的禅修波罗蜜。
问2 :一个平日为工作、事业、家庭琐碎事、婚姻生活而忙碌的人,来此禅修营会获得成就吗?
佛陀有说过婚姻生活会对禅修有什么影响吗?已婚的人是否也能够修禅修得好?如果能够的话,他是怎么办到的?
从禅修营回到日常工作岗位时,一切生活的节奏是要快的,不像禅修营里一切是那么的慢与静;所以要如何才能够在工作时保持那平静与安详的心?
成就了初禅乃至第四禅的五自在之后,如果生活放逸,例如吃、喝、玩、乐、看戏、唱歌、跳舞样样做,或平日工作很忙碌,或身体生病虚弱,但每天都有保持禅定的训练,这样的话禅定是否也会退失呢?为什么?
答2:在佛陀时代,在舍卫城有七千万个市民,其中五千万个是佛陀的在家圣弟子。在王舍城也有大约五千万个在家圣弟子 。每天早上他们都准备食物供养僧团。午餐后,在家女弟子去寺院听经与修禅,然后在黄昏时回家。在家男弟子则在黄昏时去寺院听经与修禅,直到隔天清晨才回家。他们即是如此尽力地修行佛法,所以在佛陀时代有许多的在家圣弟子。
如果要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信心的佛弟子,你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因为只有圣弟子才对佛陀拥有不可动摇的信心。你们不应该尝试成为现代的在家佛弟子。你们知道什么是现代的在家佛弟子吗?他们在一星期当中只有几小时是忠实的佛弟子,尤其是在星期日供僧与听经的时候。但在多数时候,他们却是电视、音乐、电影、报纸、购物、谈天等的忠实弟子。请告诉我,你们要做哪一类的忠实弟子?
要同时享受欲乐及保持深厚的定力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对欲乐的贪欲是阻碍定力的五盖之一。如果真的想要成就或保持禅定的话,就必须舍弃对欲乐的贪欲。不要以自己的烦恼作为没有时间修行的借口。事实上这对你们来说是有害的,因为你们的恶业不会接受这种借口,而可能在下一世把你们拖到恶道里。你们想不想去恶道呢?
如果要在禅修方面有成就的话,你们应该长时间修禅。三几个星期的禅修时间是非常短的,你们不应期望会获得什么大成就。我明白你们在家人很忙,也有许多问题。既然你们这么多人在世俗的生活当中面对这么多的困难,就让我给你们一个建议──出家吧!
问3:如果在家人也能够证悟涅槃,为什么佛陀还要成立比丘及比丘尼僧团?
答3:在家人的生活非常忙碌,有许多的责任。他必须工作及照顾妻子儿女等等。在这种情况之下,即使要善于持守清净的五戒也不容易,更别说是培育深厚的定力及敏锐的观智以便证悟涅槃。佛陀时代的在家人拥有足够的波罗蜜,所以能够证悟涅槃,但是现在的在家众就不容易证悟涅槃了。因此佛陀成立比丘与比丘尼僧团,以便那些有心想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于修行佛法的人,可以离俗出家来修行。
成立比丘与比丘尼僧团的另一个用意是为了保存佛陀传下来的三个层次教法,即教理、实修及体证。要完全精通佛教圣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众多在家居士当中,只有少数几位能够学习一部份的圣典,然而有许多比丘能够精通圣典。只要佛教圣典还存在,未来的人就能够依照它们来培育定力及观智,乃至证悟涅槃。
问4:我感觉似乎很多禅修者都有强烈的我慢心,是否学禅容易使人增长我慢心?该如何降伏这种自认为坐得比别人好而生起的我慢心?
答4:定力及观智只能暂时镇伏我慢,只有阿罗汉道智才能根除我慢。因此,只要一位禅修者还没有证悟阿罗汉道智,他就还有我慢。如果你真的想要降伏我慢,就应该精进地修行直到证悟阿罗汉道智。
问5:禅师开示中曾提及:禅修本身只有利益、没有危险,有危险的是禅修后生起的骄慢和执取。请问禅师:禅修者要如何独自觉察是否生起了骄慢和执取,以及如何令其不生?
答5:如果他能够修行名业处的话,就能很容易地觉察是否生起了骄慢和执取。即使还没有修到名业处,也不难觉察是否生起了骄慢和执取,因为那是很明显的。举例而言,假如有个已证得禅那的禅修者瞧不起那些还没有证得禅那的人,那就是生起了骄慢心。只要生起了想比较谁厉害的心,例如「他好过我;我好过他;他跟我不相上下」,那也就是生起了骄慢心。
在巴利圣典中有一则关于骄慢的故事:有一次阿那律尊者问舍利弗尊者说:「我能够以一个天眼神通心照见一千个世界,但为何还不能获得解脱?」舍利弗尊者答道:「当你说『我能够以一个天眼神通心照见一千个世界』时,那就是骄慢。当你说『为何还不能获得解脱』的时候,那就是掉举。」听了舍利弗尊者的回答之后,阿那律尊者终于明白骄慢及掉举是他趣向解脱的障碍。
为了去除骄慢及执取,能够修行观禅的禅修者应当观照一切名色法为无常、苦、无我。由于观智透视该三相的力量,他就能够渐渐地去除对诸行的常想、乐想及我想,而减弱了骄慢及执取。当他通过修行观禅证得阿罗汉道时,该圣道就会完全根除一切烦恼,令其永远不再生起。
对于还没有修到观禅的人,他们可以通过如理思惟降伏骄慢及执取,可以思惟:「骄慢及执取对我们有害无益,会导致我们下一世投生到四恶道里去,所以千万别骄傲及执取,以免害了自己。」或「在究竟上,世上无一物值得我们感到骄傲及去执取,那为何还要骄傲及执取?」等等。通过如理思惟,我们会看到骄傲及执取的危险性而舍弃它们。
问6:如何在拥有诸多内外障碍的禅修过程中仍然屡败屡战,毫不放弃?
答6:你必须对佛、法、僧有坚定的信心。你必须相信佛陀所说的生死轮回是事实。即使在这一生中你造了许多的善业,但是只要还没有证悟涅槃,你就必须不断地生死轮回,遭受生、老、病、死等痛苦。而且只要你所造的恶业在任何一世临终时成熟,你就会堕入恶道,甚至是堕入地狱,遭受极端恐怖的痛苦。
在《中部.愚人智者经》里,佛陀向诸比丘说:
「造身语意恶行的愚人在身体分解而死之后,即会堕入恶道、苦趣,甚至是堕入地狱。
如果要正确地形容某件事为『这是人们完全不希望、不愿与不要的』,那即是地狱。而地狱可怕的程度强得难以用任何譬喻完整地形容。」
说到这里时,有位比丘问世尊道:「世尊是否可以给个譬喻?」
世尊答道:「可以的,比丘。诸比丘,假设有些人捉到了强盗,把他带至国王面前,说:『陛下,这里有个强盗。请陛下指示要给他什么惩罚。』国王就说道:『你们在早上时用鎗刺戳他一百下。』于是那些人就在早上用鎗刺戳他一百下。然而,在中午时,国王问:『那个人怎么样了?』──『陛下,他还活着。』当时国王就说:『你们在中午时再用鎗刺戳他一百下。』那些人就在中午用鎗刺戳他一百下。然而,…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