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在此,婆羅門,比丘遠離欲樂與不善法,進入並安住于具有尋、伺及因遠離而生之喜、樂的初禅。這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境界 。
14. 再者,由于尋與伺的平息,比丘進入並安住于有自信與一心而無尋、伺及具有因定而生之喜、樂的第二禅。這也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境界。
15. 再者,由于喜也逐漸消失,比丘安住于舍心,具有正念與正知,還由身 感受快樂,進入並安住于第叁禅。關于第叁禅,聖者們宣說:「具有舍心與正念者有一個安樂的住處。」這也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境界。
16. 再者,由于舍棄樂與苦及先前喜與憂的消失,比丘進入並安住于具有不苦不樂及由于舍與念而淨化的第四禅。這也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境界。
17. 再者,由于完全超越色想 、由于有對想 的消失及由于不注意差異想 ,比丘覺知「虛空是無邊的」而進入並安住于空無邊處。這也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境界。
18. 再者,借著完全超越空無邊處,比丘覺知「心識是無邊的」而進入並安住于識無邊處。這也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境界。
19. 再者,借著完全超越識無邊處,比丘覺知「無所有」而進入並安住于無所有處。這也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境界。
20. 再者,借著完全超越無所有處,比丘進入並安住于非想非非想處。這也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境界。
21. 再者,借著完全超越非想非非想處,比丘進入並安住于想與受之寂滅。借著以智能來徹見,他滅除了諸漏。這也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境界。上述這些都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境界。
22. 婆羅門,我說這個人好比是需要心材、找尋心材、四處尋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只砍下大樹的心材,知道它是心材而帶走的人。如此,無論此人將它用在那一種必須用心材來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標都能達成。
23. 因此,婆羅門,此梵行生活不以供養、恭敬與名望作爲它的利益,不以戒行的成就作爲它的利益,不以定力的成就作爲它的利益,不以知見作爲它的利益,而以此不可動搖的心解脫作爲它的目標、心材與終點。
24. 世尊如此開示之後,婆羅門賓伽羅果加對世尊說:「善哉!大師喬達摩,善哉!大師喬達摩,大師喬達摩以種種方式顯示佛法,猶如使向下覆蓋之物翻轉向上,使隱藏不顯之物展露顯現,爲迷路之人指示正道,在黑暗中擎舉明燈,使明眼人得以見物。我歸依大師喬達摩、歸依法、歸依比丘僧團。從今日起,願大師喬達摩憶念我爲終身歸依的在家信徒。
問答類編
克服困難
問1:前來禅修營之前,在身心方面需做些什麼准備?
答1:在家裏的時候,你必須經常修禅,例如早上坐禅一小時,晚上睡前再坐禅一小時,以便在身心方面都能習慣于坐禅。如果有一些世俗的事需要辦,你應該在禅修營之前或之後辦。如果在禅修的時候一直想著那些事,你就無法全心全意地修禅,也無法培育深厚的定力。在禅修營期間,你必須暫時把它們置之一旁。應該珍惜且善用這難得的禅修機會,以累積強而有力的禅修波羅蜜。
問2 :一個平日爲工作、事業、家庭瑣碎事、婚姻生活而忙碌的人,來此禅修營會獲得成就嗎?
佛陀有說過婚姻生活會對禅修有什麼影響嗎?已婚的人是否也能夠修禅修得好?如果能夠的話,他是怎麼辦到的?
從禅修營回到日常工作崗位時,一切生活的節奏是要快的,不像禅修營裏一切是那麼的慢與靜;所以要如何才能夠在工作時保持那平靜與安詳的心?
成就了初禅乃至第四禅的五自在之後,如果生活放逸,例如吃、喝、玩、樂、看戲、唱歌、跳舞樣樣做,或平日工作很忙碌,或身體生病虛弱,但每天都有保持禅定的訓練,這樣的話禅定是否也會退失呢?爲什麼?
答2:在佛陀時代,在舍衛城有七千萬個市民,其中五千萬個是佛陀的在家聖弟子。在王舍城也有大約五千萬個在家聖弟子 。每天早上他們都准備食物供養僧團。午餐後,在家女弟子去寺院聽經與修禅,然後在黃昏時回家。在家男弟子則在黃昏時去寺院聽經與修禅,直到隔天清晨才回家。他們即是如此盡力地修行佛法,所以在佛陀時代有許多的在家聖弟子。
如果要成爲一個真正具有信心的佛弟子,你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因爲只有聖弟子才對佛陀擁有不可動搖的信心。你們不應該嘗試成爲現代的在家佛弟子。你們知道什麼是現代的在家佛弟子嗎?他們在一星期當中只有幾小時是忠實的佛弟子,尤其是在星期日供僧與聽經的時候。但在多數時候,他們卻是電視、音樂、電影、報紙、購物、談天等的忠實弟子。請告訴我,你們要做哪一類的忠實弟子?
要同時享受欲樂及保持深厚的定力是不可能的事,因爲對欲樂的貪欲是阻礙定力的五蓋之一。如果真的想要成就或保持禅定的話,就必須舍棄對欲樂的貪欲。不要以自己的煩惱作爲沒有時間修行的借口。事實上這對你們來說是有害的,因爲你們的惡業不會接受這種借口,而可能在下一世把你們拖到惡道裏。你們想不想去惡道呢?
如果要在禅修方面有成就的話,你們應該長時間修禅。叁幾個星期的禅修時間是非常短的,你們不應期望會獲得什麼大成就。我明白你們在家人很忙,也有許多問題。既然你們這麼多人在世俗的生活當中面對這麼多的困難,就讓我給你們一個建議──出家吧!
問3:如果在家人也能夠證悟涅槃,爲什麼佛陀還要成立比丘及比丘尼僧團?
答3:在家人的生活非常忙碌,有許多的責任。他必須工作及照顧妻子兒女等等。在這種情況之下,即使要善于持守清淨的五戒也不容易,更別說是培育深厚的定力及敏銳的觀智以便證悟涅槃。佛陀時代的在家人擁有足夠的波羅蜜,所以能夠證悟涅槃,但是現在的在家衆就不容易證悟涅槃了。因此佛陀成立比丘與比丘尼僧團,以便那些有心想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于修行佛法的人,可以離俗出家來修行。
成立比丘與比丘尼僧團的另一個用意是爲了保存佛陀傳下來的叁個層次教法,即教理、實修及體證。要完全精通佛教聖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衆多在家居士當中,只有少數幾位能夠學習一部份的聖典,然而有許多比丘能夠精通聖典。只要佛教聖典還存在,未來的人就能夠依照它們來培育定力及觀智,乃至證悟涅槃。
問4:我感覺似乎很多禅修者都有強烈的我慢心,是否學禅容易使人增長我慢心?該如何降伏這種自認爲坐得比別人好而生起的我慢心?
答4:定力及觀智只能暫時鎮伏我慢,只有阿羅漢道智才能根除我慢。因此,只要一位禅修者還沒有證悟阿羅漢道智,他就還有我慢。如果你真的想要降伏我慢,就應該精進地修行直到證悟阿羅漢道智。
問5:禅師開示中曾提及:禅修本身只有利益、沒有危險,有危險的是禅修後生起的驕慢和執取。請問禅師:禅修者要如何獨自覺察是否生起了驕慢和執取,以及如何令其不生?
答5:如果他能夠修行名業處的話,就能很容易地覺察是否生起了驕慢和執取。即使還沒有修到名業處,也不難覺察是否生起了驕慢和執取,因爲那是很明顯的。舉例而言,假如有個已證得禅那的禅修者瞧不起那些還沒有證得禅那的人,那就是生起了驕慢心。只要生起了想比較誰厲害的心,例如「他好過我;我好過他;他跟我不相上下」,那也就是生起了驕慢心。
在巴利聖典中有一則關于驕慢的故事:有一次阿那律尊者問舍利弗尊者說:「我能夠以一個天眼神通心照見一千個世界,但爲何還不能獲得解脫?」舍利弗尊者答道:「當你說『我能夠以一個天眼神通心照見一千個世界』時,那就是驕慢。當你說『爲何還不能獲得解脫』的時候,那就是掉舉。」聽了舍利弗尊者的回答之後,阿那律尊者終于明白驕慢及掉舉是他趣向解脫的障礙。
爲了去除驕慢及執取,能夠修行觀禅的禅修者應當觀照一切名色法爲無常、苦、無我。由于觀智透視該叁相的力量,他就能夠漸漸地去除對諸行的常想、樂想及我想,而減弱了驕慢及執取。當他通過修行觀禅證得阿羅漢道時,該聖道就會完全根除一切煩惱,令其永遠不再生起。
對于還沒有修到觀禅的人,他們可以通過如理思惟降伏驕慢及執取,可以思惟:「驕慢及執取對我們有害無益,會導致我們下一世投生到四惡道裏去,所以千萬別驕傲及執取,以免害了自己。」或「在究竟上,世上無一物值得我們感到驕傲及去執取,那爲何還要驕傲及執取?」等等。通過如理思惟,我們會看到驕傲及執取的危險性而舍棄它們。
問6:如何在擁有諸多內外障礙的禅修過程中仍然屢敗屢戰,毫不放棄?
答6:你必須對佛、法、僧有堅定的信心。你必須相信佛陀所說的生死輪回是事實。即使在這一生中你造了許多的善業,但是只要還沒有證悟涅槃,你就必須不斷地生死輪回,遭受生、老、病、死等痛苦。而且只要你所造的惡業在任何一世臨終時成熟,你就會墮入惡道,甚至是墮入地獄,遭受極端恐怖的痛苦。
在《中部.愚人智者經》裏,佛陀向諸比丘說:
「造身語意惡行的愚人在身體分解而死之後,即會墮入惡道、苦趣,甚至是墮入地獄。
如果要正確地形容某件事爲『這是人們完全不希望、不願與不要的』,那即是地獄。而地獄可怕的程度強得難以用任何譬喻完整地形容。」
說到這裏時,有位比丘問世尊道:「世尊是否可以給個譬喻?」
世尊答道:「可以的,比丘。諸比丘,假設有些人捉到了強盜,把他帶至國王面前,說:『陛下,這裏有個強盜。請陛下指示要給他什麼懲罰。』國王就說道:『你們在早上時用鎗刺戳他一百下。』于是那些人就在早上用鎗刺戳他一百下。然而,在中午時,國王問:『那個人怎麼樣了?』──『陛下,他還活著。』當時國王就說:『你們在中午時再用鎗刺戳他一百下。』那些人就在中午用鎗刺戳他一百下。然而,…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