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54

  ..續本文上一頁在傍晚時,國王問:『那個人怎麼樣了?』──『陛下,他還活著。』當時國王就說:『你們在傍晚時再用鎗刺戳他一百下。』那些人就在傍晚用鎗刺戳他一百下。諸比丘,你們認爲怎樣?那人是否會由于被鎗刺戳叁百下而感到痛苦?」

  「世尊,別說是叁百下,即使那人只是被人用鎗刺戳一下,他也會感到痛苦。」

  當時,世尊拾起一塊有如他手掌一般大小的石頭,問諸比丘道:「諸比丘,你們認爲怎樣?是由如來拾起、與他手掌一般大小的石頭比較大,還是作爲衆山之王的喜瑪拉雅山比較大?」

  「世尊,由世尊拾起、與他手掌一般大小的石頭和作爲衆山之王的喜瑪拉雅山比較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它甚至算不上是(喜瑪拉雅山的)一部份;那是完全比不上的。」

  「同樣地,諸比丘,那人被鎗刺戳叁百下而感到的痛苦和地獄裏的痛苦比較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它甚至算不上是(地獄之苦的)一部份;那是完全比不上的。

  在地獄裏,獄卒以燒得火紅的鐵叉刺穿他的一只手,又以燒得火紅的鐵叉刺穿另一只手,以燒得火紅的鐵叉刺穿一只腳,又以燒得火紅的鐵叉刺穿另一只腳,再以燒得火紅的鐵叉刺穿他的肚子。當時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極劇烈之苦。然而,只要他惡業的果報還未耗盡,他是不會死的。

  過後,獄卒把他丟在地上,以斧頭剝削他。當時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極劇烈之苦。然而,只要他惡業的果報還未耗盡,他是不會死的。

  過後,獄卒把他頭下腳上地倒置,以平斧剝削他。當時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極劇烈之苦。然而,只要他惡業的果報還未耗盡,他是不會死的。

  過後,獄卒把他套在一輛馬車,再于烈火燃燒的地上把他拖來拖去。當時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極劇烈之苦。然而,只要他惡業的果報還未耗盡,他是不會死的。

  過後,獄卒驅趕他在烈火焚燒的火炭山爬上爬下。當時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極劇烈之苦。然而,只要他惡業的果報還未耗盡,他是不會死的。

  過後,獄卒把他頭下腳上捉起來,丟進烈火焚燒到火熱的金屬鍋裏。他就在沸熱的漩渦裏被煮著。當他被如此煮著時,有時他被卷上來,有時他被卷下去,有時他被橫著卷來卷去。當時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極劇烈之苦。然而,只要他惡業的果報還未耗盡,他是不會死的。

  過後,獄卒把他丟進大地獄裏。于此,諸比丘,關于大地獄:

  它有四角與四門,每面各有一道門,

  四周牆壁以鐵作,蓋著一個鐵屋頂,

  地上也是以鐵造,其中烈火熊熊燒,

  一百由旬是其長,處處遍滿是烈火。

  諸比丘,我能夠以許多種方法向你們形容地獄。而地獄的痛苦及可怕的程度強得難以用任何譬喻完整地形容。」

  在此我想要問你們,如果你們點著一支打火機,用火燒自己一只手指一分鍾,你會感到怎麼樣?是不是很痛苦?現在你們再想一想,在地獄裏長期全身被火燒或在金屬鍋裏被煮的滋味又如何?佛陀在經中所說的話並不是想要嚇我們,而只是說明事實,以便我們生起強烈的欲望想要避免陷入那些悲慘之境。

  如果我們對佛陀所說的話有信心,就會産生強烈的善欲要修行,以便解脫生死輪回之苦。這種善欲即是四種「成就之因」(神足)之中的「欲成就之因」。爲什麼稱之爲成就之因?因爲它能夠爲我們排除萬難,激起最上等的精進力來修行,不達到解脫的目的絕不停止。而這種不畏懼困難的精進力則是另一種成就之因,即「精進成就之因」。除了這兩種之外,我們也應該培育另外兩種成就之因,即「心成就之因」及「觀成就之因」。「心成就之因」是心極度喜愛且投入于佛法。「觀成就之因」則是智慧,例如思惟地獄之苦等的智慧。如果要能夠屢敗屢戰、絕不放棄禅修的話,你們就必須具備對佛法僧堅定不移的信心,以及四種成就之因。

  在《中部.愚人智者經》裏,佛陀舉出一個例子來形容墮入惡道的愚人必須在惡道裏受苦多久。他問諸比丘道:

  「假設有人把一個有個洞的轭丟進大海洋裏,而東風把它吹向西、西風把它吹向東、北風把它吹向南、南風把它吹向北。又假設有只瞎眼的海龜在每一世紀之末升上海面一次。諸比丘,你們認爲怎樣?那只瞎眼的海龜是否能夠把牠的頭穿過那個轭的洞?」

  「世尊,在經過很長的時間之後,牠可能辦到這一點。」

  「諸比丘,我說那只瞎眼海龜要把牠的頭穿過那個轭的洞所花的時間,比愚人在墮入惡道之後,再要投生到人間的時間來得短。爲什麼呢?因爲在惡道並無法可修、無善可修、無善可造、無福可造。在惡道裏盛行的是互相殘殺及弱肉強食。」

  從佛陀所舉的盲龜譬喻裏,可知一旦墮入惡道之後,再要獲得人身所需經曆的時間是長久得難以想象的。在此,讓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放逸不修行,隨意地享受欲樂幾十年,卻要換來上萬上億年的痛苦是值得的嗎?讓我說一個故事來說明那是非常愚蠢的事。

  在迦葉佛時代有四個朋友都是富商的兒子。有一天,他們互相討論應該做什麼事。其中一人說:「我們家中有許多的財富。我們應該怎麼用它?如今偉大且慈悲的佛陀四處遊方,我們是否應該布施、行善與持戒?」但是沒有人同意這個建議。另一人說:「讓我們喝酒及吃美味的肉。這將是有益的生活方式。」最後有一人說:「朋友們,我們只有一件事做。沒有女人會拒絕跟給她錢的人相好。所以讓我們送錢給其它人的妻子,跟她們通奸。」聽了這項建議,他們每人都連聲贊好。

  從那個時候起的兩萬年之中,他們不斷地送錢給許多漂亮的女人,跟她們通奸。死後他們都墮入阿鼻地獄,在其地遭受極端的痛苦長達兩尊佛之間的時間。在那裏死後,由于他們的惡業還未消除,他們投生到有六十由旬大的鐵鍋地獄裏。往下沈叁萬年之後,他們達到鍋底,然後再往上浮叁萬年,他們達到了鍋口。他們每人都想要說一首偈,但都只能說出一個音節,即「都」(du)、「沙」(sa)、「那」(na)、「娑」(so),然後一轉身又往下沈。

  當時,波斯匿王(Pasenadi)由于正嘗試殺死一個男人以奪取他那美麗的妻子而睡不著覺,而在半夜裏聽到那四聲恐怖的聲音。他很害怕自己會遭遇災禍。在妻子瑪麗佳皇後(Mallika)建議之下,他去見佛陀,問那些聲音是代表什麼。

  佛陀就向他解釋那四個人的因果,然後誦出他們原本想要說的四首偈子:

  以往我們邪惡地過活,

  擁有的我們不給別人,

  雖然擁有許多的財富,

  卻沒爲自已建立依處。

  我們在此地獄被煮著,

  至今已過了整六萬年,

  這痛苦幾時才會完呢?

  那是不會有結束的,

  怎麼可能會結束呢?

  盼呀望呀不見終期,

  皆因你我都造了惡。

  當我離開了此處,

  投生到人間裏時,

  我一定會行布施,

  善持戒律多行善。

  他們四人遇到了迦葉佛的教化期,但卻不懂得珍惜,而在墮入地獄時才來後悔,但已經太遲了。如今也有許多人獲得難得的人身,而且遇到極難遇到的佛法,但多數都不會珍惜,還是沈迷于享受欲樂。大家是否想要學習那些愚蠢的人呢?

  如果大家不想錯失極難遇到的佛法,也不想投生到地獄遭受痛苦,大家就應該培育堅強的信心。大家必須相信,如果依照佛陀所教導的方法修行戒定慧的話,就能夠證悟須陀洹道果,永遠不再墮入四惡道。而且如果證悟了阿羅漢道果,就不會再生死輪回。以這樣的信心作爲基礎,大家應該激起強而有力的善欲與精進,憑著堅忍不拔的毅力,努力修行,直到證悟阿羅漢道果爲止。

  祝大家早日證悟阿羅漢果。

  問7:習性是否是造業?

  答7:好習慣是善業,壞習慣則是惡業,但阿羅漢的習慣則屬于唯作,不是善業,也不是惡業。

  問8:好的習性是善業,壞的則是惡業,那麼老虎捕食弱小的動物豈非不斷地造惡業,永受惡報,少有翻身投生善道的機會?

  答8:是的。這是爲什麼佛陀在《愚人智者經》裏說:「在惡道並無法可修、無善可修、無善可造、無福可造。在惡道裏盛行的是互相殘殺及弱肉強食。」

  所以《法句經注》說地獄是愚人真正的家。當愚人在大地獄裏受了很久的苦之後,他們會投生到小地獄裏。在那裏受了很久的苦之後,他們會投生到另一個小地獄裏。如此在地獄裏受了很久的苦之後,他們會投生到餓鬼道。又在那裏受了很久的苦之後,他們會投生到畜生道。在畜生道裏,他們互相殘殺,造了許多惡業,死後又墮入地獄裏。如此周而複始許多次之後,他們得以投生爲人。但由于壞習慣,他們又再造下許多惡業,死後又墮入地獄裏。所以我們可以稱愚人爲地獄的常住者。

  只有住在地獄很長的時間之後,他們才來人間一下子,過後再回到地獄裏。這是爲何佛陀說人身難得。然而,許多人都不珍惜所獲得的人身。他們放逸地過活,隨心所欲地盡情享受各種欲樂。他們跟他們的愛人同居、勾引別人的妻子或丈夫、爲了較高的生活水准而墮胎、叫人殺許多雞和豬來爲他們辦婚宴、用非法的手段賺錢,以及造下許多其它的惡業。只有在投生到惡道裏時,他們才後悔之前沒有善用作爲人時的生命,但那已經太遲了。

  問9:禅修者是不是必須一生保持莊嚴及嚴肅的態度?經典上不是記載有時佛陀也會表現輕松與幽默的嗎?

  答9:雖然佛陀很嚴肅,但卻溫和與慈悲。佛陀從不開玩笑,而只是說實話。

  有一次,佛陀向諸比丘說了以下的本生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商人名叫卡巴塔(Kappata)。他有一只驢子,每天都幫他拉裝滿陶器的貨車七由旬之遠。有一次,卡巴塔跟他那只拉裝滿陶器的貨車的驢子去到達卡斯拉(Takkasila)。當他正忙著送貨時,他讓該驢子自由走動。當該驢子在一條水溝邊遊走時,牠看到一只母驢,而即刻走向前去。母驢向牠友善地問候,然後說:「你從哪裏來?」「波羅奈城。」「來做什麼?」「做生意。」「你拉的貨物有多少?」「一大車的陶器。」「你拉一大車的陶器走多遠?」「七由旬。」「在你所到的各…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