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46

  ..續本文上一頁回中的保護所,因此他向一位大長老請求受持五戒而且毫不違犯地終生持守,長達當時人壽的十萬年。臨終時他省思自己那清淨無瑕的五戒,而在死後投生到天界。從那時起到他成爲阿羅漢的十萬大劫期間裏,他不曾墮入惡道,而只在人間與天界流轉,享受人天的福報。每一世他都擁有叁項特點,即英俊、富有與慧根敏銳。他英俊及富有是過去持戒清淨的緣故,但爲什麼他會擁有敏銳的慧根呢?這是因爲在最勝華佛時代他不單只是持戒,而且還修行止觀。觀照究竟名色法、緣起法及它們的無常、苦、無我叁相的觀智是很高深的智慧,因此他那禅修的業産生慧根敏銳的果報。

  在我們佛陀的時代,當他五歲時,在接近雨季安居的某一天他看到父母向一位比丘求受五戒。當時他即刻憶起在最勝華佛時代所持守的五戒,而生起極強的喜悅,進而生起極強的定力。接著當那位比丘爲他們開示有關四聖谛的法時,他即刻憶起在最勝華佛時代所修的觀禅,而且能很輕易地觀照五蘊及其因爲無常、苦、無我。他次第地證悟四道及四果而成爲阿羅漢。這是通過戒隨念而産生喜覺支直到證悟涅槃的例子。

  通過舍離隨念,例如省思自己在饑荒等時把美味的食物布施給梵行同伴,喜覺支就會生起;省思自己擁有令衆生成爲天神的信、戒、博學、舍、智慧等品德時,喜覺支也會生起;若人如此省思寂止:「通過高等成就而鎮伏的煩惱在六十或七十年內都不會生起」,喜覺支也會生起。

  「遠離粗野的人」是指遠離有如騾背的汙泥般粗魯的人,因爲他們對佛陀等沒有信心,而且也不禮敬佛塔和諸長老。「斯文的人」是對佛陀等深具信心且內心柔和之人。「能激發信心的經文」是指能顯示叁寶特質及能激發對叁寶信心的經文。「傾向于培育喜」是指在行、住、坐、臥的一切姿勢與動作裏皆令心傾向于培育喜覺支。如此培育的喜覺支只有在證得阿羅漢道時才達到圓滿。

  然後佛陀解釋第五個覺支,即輕安覺支。

  「輕安覺支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輕安覺支存在我內心。』輕安覺支不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輕安覺支不存在我內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輕安覺支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圓滿已經生起的輕安覺支。」

  輕安有兩種,即身輕安及心輕安:身輕安是諸心所的輕安,而心輕安則是識(心)的輕安。這兩種輕安本身即是令輕安覺支生起之緣法,時常對它們如理作意能幫助未生起的輕安覺支生起以及培育、增長與圓滿已生起的輕安覺支。

  在每一個善心裏都有身輕安及心輕安這兩個心所,但其強度則決定于與它們相應的定及慧有多強。在禅那心裏,由于定力甚強,因此輕安也變得很強;在觀禅心裏,由于智慧甚強,因此輕安也變得很強,因此修行止觀禅法能培育極強的輕安覺支。

  注疏提到七種能令輕安覺支生起的方法:

  一、食用良好的食物;

  二、舒適的氣候;

  叁、舒適的姿勢;

  四、看法中道;

  五、遠離煩躁的人;

  六、與平靜的人相處;

  七、傾向于培育輕安覺支。

  在此,「良好的食物」是指有營養、有益且適合自己的食物。良好的食物給予我們足夠的體力修禅,能夠坐得久;如果吃得不夠或食物品質太差,身體就會衰弱,無法坐得久,也無法保持定力。「舒適的氣候和姿勢」是指適合自己的氣候和姿勢。通過運用這叁項適合的事物,身體保持健康令心也健康,因而獲得兩種輕安。然而偉人能忍受一切的氣候和姿勢,因此這叁個條件跟這類人無關。

  「看法中道」是指省思自己的業是自己的財産,而別人的業則是別人的財産,即是依業力果報的法則來對待事物,了知一切苦樂皆是由自己造的業産生。這避免了認爲諸有情所體驗的苦樂是無因而生的極端邪見,也避免了認爲有個創世主在令有情遭受苦樂的另一極端邪見。

  「遠離煩躁的人」是指遠離那些拿著石塊及棍棒四處騷擾人或時常說粗言惡語的煩躁之人。「平靜的人」是在身體方面有自製而甯靜之人。「傾向于培育輕安覺支」是指在行、住、坐、臥的一切姿勢與動作裏,皆令心傾向于培育輕安覺支。如此培育的輕安覺支只有在證得阿羅漢道時才達到圓滿。

  然後佛陀解釋第六個覺支,即定覺支。

  「定覺支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定覺支存在我內心。』定覺支不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定覺支不存在我內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定覺支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圓滿已經生起的定覺支。」

  有平靜及不混亂之相,時常對它們如理作意能幫助未生起的定覺支生起以及培育、增長與圓滿已生起的定覺支。

  達到取相及能把它謹記于心中時,即已達到第一階段的定。該安詳之境即是平靜之相;不混亂之相即是不散亂。

  心混亂是因爲在衆多的目標當中打轉,從一個目標飄到另一個,目標散亂,不專一;散亂的本性也是如此。不穩定是它的特相;偏離是它的現起。通過心一境性就能滅除混亂。

  定覺支可分爲兩種,即止禅與觀禅的定覺支。培育這兩種定覺支的方法各分爲叁個階段,即學習、實修與保持。舉例而言,如果想要修行地遍,首先你必須向通達的導師學習其修行方法,即如何製造地遍等,然後實際修行直到獲得禅相且能入禅,最後要謹慎地保持該禅那。

  如果想要修行觀禅,你必須先學習教理以便了解什麼是究竟名色法、緣起法及叁相,然後實際地觀照它們以及練習保持觀禅定力的技巧。

  有十一種方法能令定覺支生起:

  一、清淨依處;

  二、平衡五根;

  叁、善于取業處之相;

  四、在必要時策勵心;

  五、在必要時抑製心;

  六、在必要時令心喜悅;

  七、在必要時不幹涉地旁觀心;

  八、遠離心不專一的人;

  九、與心專一的人相處;

  十、思惟安止及解脫;

  十一、傾向于培育定覺支。

  「策勵心」是指通過激起擇法、精進及喜覺支來策勵心;當缺少精進、智慧及對禅修的喜悅時應該采用此方法。

  「抑製心」是指抑製太過精進于運用智慧和太過喜悅的心。若要做到這一點,可激起輕安、定及舍覺支。如何做呢?例如修行安般念時,若氣息變得不清晰,你不應把它弄得清晰,而只應專注于它。如果禅相已出現,你不應檢查它的顔色及形狀:白或紅、長或短等等,而只應專注于它爲禅相,如此就能抑製過強的精進、喜與擇法覺支,而提升輕安、定及舍覺支。

  「令心喜悅」是指在心由于智慧力弱、不能證得安甯之樂或不能暫時平息貪欲而感到不滿時,令心再次充滿信心。這可通過思惟能激起悚懼感的八個原因而達成,即思惟生、老、病、死、四惡道之苦、過去輪回之苦、未來輪回之苦、今世尋食之苦,也可通過隨念叁寶的特質而令心喜悅。

  「不幹涉地旁觀心」是指對已經進入正確的行道而且進展順利的心不給予策勵、抑製,亦不令之喜悅,因爲這種心無昏沈、無掉舉且無不滿。旁觀心就有如馬車夫只是旁觀而不幹涉很平順地向前馳的馬。

  「遠離心不專一的人」是指遠離還沒有達到近行或安止定而且心散亂的人。「與心專一的人相處」是指跟已經達到那些定境的人相處。「傾向于培育定覺支」是指在行、住、坐、臥的一切姿勢與動作裏皆令心傾向于培育定覺支。如此培育的定覺支只有在證得阿羅漢道時才達到圓滿。

  然後佛陀解釋第七個覺支,即舍覺支。

  「舍覺支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舍覺支存在我內心。』舍覺支不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舍覺支不存在我內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舍覺支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圓滿已經生起的舍覺支。」

  舍本身即是令舍覺支生起的緣法,時常對它如理作意能幫助未生起的舍覺支生起以及培育、增長與圓滿已生起的舍覺支。

  無論是修行止禅或觀禅,太強或太弱的精進都會帶來反效果,即太強的精進導致心掉舉,而太弱的精進則導致心怠惰,甚至落入有分,因此適度的精進是最好的。在你以適度的精進修行時,舍覺支就會生起。

  有五種方法能令舍覺支生起:

  一、對衆生不執著的態度;

  二、對東西不執著的態度;

  叁、遠離對衆生與東西有自我感覺的人;

  四、跟平等對待而不執取衆生與東西的人相處;

  五、傾向于培育舍覺支。

  「對衆生不執著的態度」是通過思惟衆生是他們自己的業之擁有者或思惟究竟法來達到。

  「思惟衆生是他們自己的業之擁有者」是指如此思惟:「你是由過去世自己所造之業而産生,而且將依照自己的業而離開此地投生到下一世,別人也是一樣。如此你又是在執著誰呢?」。「思惟究竟法」是指思惟「在究竟上只有無常、苦、無我的名色法,並沒有衆生存在,如此你又能執著誰呢?」

  「對東西不執著的態度」是通過思惟無擁有者與短暫性來達到。可如此思惟:「這袈裟將會退色,變得老舊,變成擦腳布,過後只會被人用棍子挑起丟掉。肯定地,若它有主人的話,就不會落到這種可悲的下場。」這是思惟無擁有者;思惟該袈裟不能耐久長存而只能短暫地存在是思惟它的短暫性。這兩種思惟法亦可運用于缽及其它東西。

  「對衆生有自我感覺的人」包括很愛惜自己兒女的在家人,也包括很愛惜自己的弟子、朋友、戒師等的出家人。這種出家人會爲他所愛惜的人做一切事,例如剃發、縫補袈裟、洗袈裟、染袈裟、烘烤缽等。即使只是一陣子沒見到他們所愛惜的人,他們都會像迷亂的鹿一般四處尋找,問說:「某某沙彌在那裏?」或「某某比丘在那裏?」應該遠離這種對衆生有自我感覺的人。

  「對東西有自我感覺的人」是指非常愛惜袈裟、缽、容器、拐杖、棍子等,甚至讓別人碰一下也不肯的人。當有人向他借東西時,他會說:「即使我自己都不舍得用它,又怎麼能借給你呢?」也應該遠離這種對東西有自我感覺的人。

  「平等對待而不執取衆生與東西的人」是指不執著這兩者之人。應該與這種人相處。

  「傾向于培育舍覺支」是指在行、住、坐、臥的一切姿勢與動作裏皆令心傾向于培育舍覺支。如此培育的舍覺支只有在證得阿羅漢道時才達到圓滿。

  疏鈔解釋:

  舍…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