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P45

  ..续本文上一页弱的人则会变得狡猾,就有如服药的副作用一般地难治,这类人认为善业只依靠想要行善的意愿(思)就能生起,由于超越常理地乱想,他步入邪道,不行布施也不做其它善事,因此死后堕入恶道。反之,通过平衡信与慧,人们则只相信值得相信的对象,例如佛陀。

  定有令人倾向怠惰的本质,所以当定太强而精进太弱时,怠惰就会击败心;精进有令人倾向掉举的本质,所以当精进太强而定太弱时,掉举就会击败心。当定受到精进的良好配合时,心就不会掉入怠惰;当精进受到定的良好配合时,心就不会堕入掉举。

  必须令信与慧共同平稳地执行作用,对于定与精进也是如此。当这两对都达到平衡时,安止就容易产生。

  对于修行止禅业处者,坚强的信心是有益的,借着稍微偏强的信心,他能通过相信及专注于目标而达到安止。

  关于定及慧,有如此的说法:对于修行止禅业处者,坚强的一境性是有益的,因为定是安止的主要因素。通过坚强的一境性,他达到安止。对于修行观禅者,慧根强是有益的,因为当慧根强时,他能够透视三相。当定慧平衡时,修行止禅者就能达到世间安止。

  由于修行止禅者的定力很强,所以很强的慧也是好的。

  出世间安止也只在定慧平衡时才会生起,所以佛陀说:「定慧两者必须并修。」

  念根适用于所有情况,因为念可以保护心,使心不会由于过强的信、精进或慧而陷于掉举,也不会由于过强的定而陷于怠惰。信、精进与慧有掉举的倾向,而定则有怠惰的倾向。

  因此,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需要念,就像所有的调味汁都需要盐,也像国王的所有政务都需要宰相处理一般。由于念在任何情况皆适用,所以论师说:「世尊的确如此说:『念在任何情况都是需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念能帮助心,念的现起是保护,缺少念就不能策励或抑制自己的心。

  远离愚人是指远离没有了解诸蕴等智慧的愚人。与智者相处是指与通过观照五取蕴生灭的五十相 而拥有生灭(随观)智的人相处。

  思惟深奥且难以知见的诸蕴、处、界等之间的差别是指以智慧分析诸蕴等的运作。

  倾向于培育择法觉支是指在行、住、坐、卧的一切姿势与动作里皆令心倾向于培育择法觉支。

  禅修者明了如此培育的择法觉支只有在证得阿罗汉道时才达到圆满。

  然后陀解释第三个觉支,即精进觉支。

  「精进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精进觉支存在我内心。』精进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精进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精进觉支。」

  有致力界、精勤界及不断精进界三个层次的精进。时常如理作意这三层次的精进能帮助未生起的精进觉支生起以及培育、增长与圆满已生起的精进觉支。

  注疏提到十一种能帮助培育精进觉支的方法:

  一、思惟恶道的危险;

  二、明白精进的利益;

  三、思惟所行之道;

  四、恭敬钵食;

  五、思惟遗产的殊胜;

  六、思惟导师的伟大;

  七、思惟传承的殊胜;

  八、思惟梵行同修的伟大;

  九、远离怠惰之人;

  十、与精进者相处;

  十一、倾向于培育精进觉支。

  依照《天使经》(Devaduta Sutta)等思惟恶道的危险能令禅修者心中生起如此的想法:「现在是激起精进的时刻;在遭受极端的痛苦时是不可能精进的。」

  明白精进的利益是指能接受四道、四果及涅槃这九种出世间法只有通过精进才能证得,而不是通过怠惰。

  禅修者向自己说:「我必须走在诸佛、诸辟支佛、诸大弟子已走过的行道上,然而该道并不是懒惰之人所能走的。」这即是思惟所行之道。

  禅修者思惟:「那些以钵食等来支助你的人既不是你的亲戚、也不是你的仆人,他们给你美味的食物时并不如此想:『在未来我们将依靠你而活。』然而他们布施时是期望能够从布施当中获得大果报。再者,佛陀也不允许你用必需品纯粹只为了身体强壮及生活舒适,但允许你用它们来实行沙门的任务以及脱离生死轮回。怠惰者并不恭敬钵食,只有精进者才恭敬它。」如此思惟佛陀所允许的钵食就能激起精进,就有如大友长老(Mahamitta)的例子一般。

  该长老住在农夫洞(Kassaka Lena)。在他时常去托钵的村子里有一位年老的女信徒,把他视为亲生儿子般地护持他。

  有一天,她正准备去森林时向女儿说:「这里有好米、奶、酥油和糖。妳用这米煮饭,当妳的哥哥大友尊者来时,就把那饭连同奶、酥油和糖一起供养他,而妳也吃那饭,我已经吃了稀饭和昨天剩下的冷饭。」「妈,中午时您吃什么呢?」「妳用碎米和野菜煮酸粥,把它留给我。」

  当时长老着好袈裟,在洞口从钵袋拿出钵,正想要出去托钵,而透过天耳通听到那对母女的谈话,他想:「那位大施主吃了稀饭和隔夜饭,且将在中午吃酸粥,却把饭、奶、酥油和糖给你。她并不期望从你这里获得田地、食物或衣服,只希望从她的布施获得人界、天界及出世间界的成就。你是否能让她获得这些成就?的确,你不应该以含有贪、瞋、痴的心吃她的食物。」当时他就把钵放回钵袋,松开袈裟的结,不去托钵而回到农夫洞里。他把钵放在床下,把袈裟挂在衣竿上,坐下决意精进修行,心想:「如果没有证悟阿罗汉果,我就不出去!」

  之前已经精进修行许久的长老,在那时再度培育起观智,而在用餐的时间还没到时就证得了阿罗汉果。此漏尽者如盛开的莲花般微笑地走出山洞。

  住在该山洞附近的护法神向他说:

  礼敬您──至上圣生者,

  礼敬您──人中至上者。

  您的污染已灭尽,

  您是应供者。

  说毕随喜的话之后,该树神说:「尊者,在供养食物给您这般的圣者之后,那老妇女将会解脱一切苦。」

  当长老起来开门看是什么时候时,他发现时候还相当早,所以他穿好袈裟及拿了钵入村托钵。

  那位已经准备好饭的少女坐着从门口看出去,心想:「我的哥哥就要来了。」

  当长老到来时,她就从长老手中接过钵,把掺有酥油和糖的乳饭放在钵里,然后交回长老手中。在说了「愿妳快乐」的随喜话之后,长老就离去。那少女站在当地看着他离去,当时长老的脸上有非常明亮的光泽,五根特别清净,脸就像脱开果柄的成熟棕榈果一样地明亮。

  当那少女的母亲从森林回来时,她问道:「亲爱的,妳的哥哥来过吗?」少女就将一切经过告诉母亲。该大施主知道其子的出家生活已在当天达到顶峰,所以她说:「亲爱的,妳的哥哥乐于佛陀的教法,没有任何不满。」大家应当以大友长老作为学习的典范,恭敬钵食。

  「思惟遗产的殊胜」是如此思惟:「导师留下『七种圣财』(satta ariya dhanani),此遗产的确很殊胜。怠惰者不能获得信、戒、知识(多闻)、舍离、慧、惭及愧这七种圣财。怠惰者就像是已被父母断绝关系的儿子,在父母死后不能继承他们的财产;对于『七种圣财』也是如此,只有精进者才能获得它们。」

  「思惟导师的伟大」是忆念佛陀一生中的种种大事。在他入母胎、为求证悟而出家、成佛、开示《转*轮经》、显现双神变、在三十三天开示《阿毗达摩藏》之后下来人间、于入般涅槃之前的三个月舍弃命行及入般涅槃这八个时候,由于他那无比清净的戒、定、慧,一万个世界都发生大震动,犹如大地震一般。

  「思惟传承的殊胜」是思惟在成为比丘之后,他已成为佛陀之子,而这样的人是不应该懒惰的。

  「思惟梵行同修的伟大」则包括如此训诫自己:「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和诸大弟子都是在精进修行之后才证悟出世间法,而你是否在跟随他们的生活方式?」

  「远离怠惰之人」是指远离那些像吃饱后躺着懒睡的大蟒蛇一般没有身心精进力的懒人。「与精进者相处」是指与心朝向且致力于证悟涅槃的人相处。

  「倾向于培育精进觉支」是指在行、住、坐、卧的一切姿势与动作里皆令心倾向于培育精进觉支。如此培育的精进觉支只有在证得阿罗汉道时才达到圆满。

  然后佛陀解释第四个觉支,即喜觉支。

  「喜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喜觉支存在我内心。』喜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喜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喜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喜觉支。」

  喜觉支有两种,即禅那之喜与观禅之喜。在达到近行定及安止定时,心产生许多遍满全身的「胜色」,因此禅修者感到喜悦。事实上喜是依靠心所依处色生起的名法,但由于与它相应的心产生遍满全身的「胜色」,所以我们隐喻式地说「喜遍满全身」。

  有令喜觉支生起之缘法,时常对它们如理作意能帮助未生起的喜觉支生起以及培育、增长与圆满已生起的喜觉支。

  什么是令喜觉支生起之缘法?注疏说:「喜本身即是令喜觉支生起之缘法。」为什么呢?譬如说在你见到亲爱的朋友向你微笑时,你也会微笑,他的微笑成为你微笑的缘法。同样地,当你缘取初禅或第二禅的喜为目标来修行观禅时,你的观智会与极强的喜相应,如是禅那之喜成为观禅之喜的缘法。

  注疏提到十一种能令喜觉支生起的方法:

  一、佛随念;

  二、法随念;

  三、僧随念;

  四、戒随念;

  五、舍离随念;

  六、天随念;

  七、寂止随念;

  八、远离粗野的人;

  九、与斯文的人相处;

  十、省思能激发信心的经文;

  十一、倾向于培育喜觉支;

  通过随念佛陀的特质直到获得近行定时,遍满全身的喜觉支就会生起;通过随念法和僧的特质,喜觉支也能生起;对于完美无瑕地持守四遍清净戒已有一段长久时间的比丘,当他省思自己的戒行时,喜觉支也会生起;在家居士则可省思自己所持守的五戒、八戒或十戒。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名叫五戒持者,他在仅仅五岁大时就成为阿罗汉。在最胜华佛(Padumuttara Buddha)时代,他是一个富翁的穷仆人,没有能力供养佛陀及僧团,但他有极强的善欲想要修行善法,以便为自己建立生死轮…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去尘除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