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45

  ..續本文上一頁弱的人則會變得狡猾,就有如服藥的副作用一般地難治,這類人認爲善業只依靠想要行善的意願(思)就能生起,由于超越常理地亂想,他步入邪道,不行布施也不做其它善事,因此死後墮入惡道。反之,通過平衡信與慧,人們則只相信值得相信的對象,例如佛陀。

  定有令人傾向怠惰的本質,所以當定太強而精進太弱時,怠惰就會擊敗心;精進有令人傾向掉舉的本質,所以當精進太強而定太弱時,掉舉就會擊敗心。當定受到精進的良好配合時,心就不會掉入怠惰;當精進受到定的良好配合時,心就不會墮入掉舉。

  必須令信與慧共同平穩地執行作用,對于定與精進也是如此。當這兩對都達到平衡時,安止就容易産生。

  對于修行止禅業處者,堅強的信心是有益的,借著稍微偏強的信心,他能通過相信及專注于目標而達到安止。

  關于定及慧,有如此的說法:對于修行止禅業處者,堅強的一境性是有益的,因爲定是安止的主要因素。通過堅強的一境性,他達到安止。對于修行觀禅者,慧根強是有益的,因爲當慧根強時,他能夠透視叁相。當定慧平衡時,修行止禅者就能達到世間安止。

  由于修行止禅者的定力很強,所以很強的慧也是好的。

  出世間安止也只在定慧平衡時才會生起,所以佛陀說:「定慧兩者必須並修。」

  念根適用于所有情況,因爲念可以保護心,使心不會由于過強的信、精進或慧而陷于掉舉,也不會由于過強的定而陷于怠惰。信、精進與慧有掉舉的傾向,而定則有怠惰的傾向。

  因此,在所有的情況下都需要念,就像所有的調味汁都需要鹽,也像國王的所有政務都需要宰相處理一般。由于念在任何情況皆適用,所以論師說:「世尊的確如此說:『念在任何情況都是需要的。』」爲什麼呢?因爲念能幫助心,念的現起是保護,缺少念就不能策勵或抑製自己的心。

  遠離愚人是指遠離沒有了解諸蘊等智慧的愚人。與智者相處是指與通過觀照五取蘊生滅的五十相 而擁有生滅(隨觀)智的人相處。

  思惟深奧且難以知見的諸蘊、處、界等之間的差別是指以智慧分析諸蘊等的運作。

  傾向于培育擇法覺支是指在行、住、坐、臥的一切姿勢與動作裏皆令心傾向于培育擇法覺支。

  禅修者明了如此培育的擇法覺支只有在證得阿羅漢道時才達到圓滿。

  然後陀解釋第叁個覺支,即精進覺支。

  「精進覺支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精進覺支存在我內心。』精進覺支不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精進覺支不存在我內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精進覺支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圓滿已經生起的精進覺支。」

  有致力界、精勤界及不斷精進界叁個層次的精進。時常如理作意這叁層次的精進能幫助未生起的精進覺支生起以及培育、增長與圓滿已生起的精進覺支。

  注疏提到十一種能幫助培育精進覺支的方法:

  一、思惟惡道的危險;

  二、明白精進的利益;

  叁、思惟所行之道;

  四、恭敬缽食;

  五、思惟遺産的殊勝;

  六、思惟導師的偉大;

  七、思惟傳承的殊勝;

  八、思惟梵行同修的偉大;

  九、遠離怠惰之人;

  十、與精進者相處;

  十一、傾向于培育精進覺支。

  依照《天使經》(Devaduta Sutta)等思惟惡道的危險能令禅修者心中生起如此的想法:「現在是激起精進的時刻;在遭受極端的痛苦時是不可能精進的。」

  明白精進的利益是指能接受四道、四果及涅槃這九種出世間法只有通過精進才能證得,而不是通過怠惰。

  禅修者向自己說:「我必須走在諸佛、諸辟支佛、諸大弟子已走過的行道上,然而該道並不是懶惰之人所能走的。」這即是思惟所行之道。

  禅修者思惟:「那些以缽食等來支助你的人既不是你的親戚、也不是你的仆人,他們給你美味的食物時並不如此想:『在未來我們將依靠你而活。』然而他們布施時是期望能夠從布施當中獲得大果報。再者,佛陀也不允許你用必需品純粹只爲了身體強壯及生活舒適,但允許你用它們來實行沙門的任務以及脫離生死輪回。怠惰者並不恭敬缽食,只有精進者才恭敬它。」如此思惟佛陀所允許的缽食就能激起精進,就有如大友長老(Mahamitta)的例子一般。

  該長老住在農夫洞(Kassaka Lena)。在他時常去托缽的村子裏有一位年老的女信徒,把他視爲親生兒子般地護持他。

  有一天,她正准備去森林時向女兒說:「這裏有好米、奶、酥油和糖。妳用這米煮飯,當妳的哥哥大友尊者來時,就把那飯連同奶、酥油和糖一起供養他,而妳也吃那飯,我已經吃了稀飯和昨天剩下的冷飯。」「媽,中午時您吃什麼呢?」「妳用碎米和野菜煮酸粥,把它留給我。」

  當時長老著好袈裟,在洞口從缽袋拿出缽,正想要出去托缽,而透過天耳通聽到那對母女的談話,他想:「那位大施主吃了稀飯和隔夜飯,且將在中午吃酸粥,卻把飯、奶、酥油和糖給你。她並不期望從你這裏獲得田地、食物或衣服,只希望從她的布施獲得人界、天界及出世間界的成就。你是否能讓她獲得這些成就?的確,你不應該以含有貪、瞋、癡的心吃她的食物。」當時他就把缽放回缽袋,松開袈裟的結,不去托缽而回到農夫洞裏。他把缽放在床下,把袈裟挂在衣竿上,坐下決意精進修行,心想:「如果沒有證悟阿羅漢果,我就不出去!」

  之前已經精進修行許久的長老,在那時再度培育起觀智,而在用餐的時間還沒到時就證得了阿羅漢果。此漏盡者如盛開的蓮花般微笑地走出山洞。

  住在該山洞附近的護法神向他說:

  禮敬您──至上聖生者,

  禮敬您──人中至上者。

  您的汙染已滅盡,

  您是應供者。

  說畢隨喜的話之後,該樹神說:「尊者,在供養食物給您這般的聖者之後,那老婦女將會解脫一切苦。」

  當長老起來開門看是什麼時候時,他發現時候還相當早,所以他穿好袈裟及拿了缽入村托缽。

  那位已經准備好飯的少女坐著從門口看出去,心想:「我的哥哥就要來了。」

  當長老到來時,她就從長老手中接過缽,把摻有酥油和糖的乳飯放在缽裏,然後交回長老手中。在說了「願妳快樂」的隨喜話之後,長老就離去。那少女站在當地看著他離去,當時長老的臉上有非常明亮的光澤,五根特別清淨,臉就像脫開果柄的成熟棕榈果一樣地明亮。

  當那少女的母親從森林回來時,她問道:「親愛的,妳的哥哥來過嗎?」少女就將一切經過告訴母親。該大施主知道其子的出家生活已在當天達到頂峰,所以她說:「親愛的,妳的哥哥樂于佛陀的教法,沒有任何不滿。」大家應當以大友長老作爲學習的典範,恭敬缽食。

  「思惟遺産的殊勝」是如此思惟:「導師留下『七種聖財』(satta ariya dhanani),此遺産的確很殊勝。怠惰者不能獲得信、戒、知識(多聞)、舍離、慧、慚及愧這七種聖財。怠惰者就像是已被父母斷絕關系的兒子,在父母死後不能繼承他們的財産;對于『七種聖財』也是如此,只有精進者才能獲得它們。」

  「思惟導師的偉大」是憶念佛陀一生中的種種大事。在他入母胎、爲求證悟而出家、成佛、開示《轉*輪經》、顯現雙神變、在叁十叁天開示《阿毗達摩藏》之後下來人間、于入般涅槃之前的叁個月舍棄命行及入般涅槃這八個時候,由于他那無比清淨的戒、定、慧,一萬個世界都發生大震動,猶如大地震一般。

  「思惟傳承的殊勝」是思惟在成爲比丘之後,他已成爲佛陀之子,而這樣的人是不應該懶惰的。

  「思惟梵行同修的偉大」則包括如此訓誡自己:「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和諸大弟子都是在精進修行之後才證悟出世間法,而你是否在跟隨他們的生活方式?」

  「遠離怠惰之人」是指遠離那些像吃飽後躺著懶睡的大蟒蛇一般沒有身心精進力的懶人。「與精進者相處」是指與心朝向且致力于證悟涅槃的人相處。

  「傾向于培育精進覺支」是指在行、住、坐、臥的一切姿勢與動作裏皆令心傾向于培育精進覺支。如此培育的精進覺支只有在證得阿羅漢道時才達到圓滿。

  然後佛陀解釋第四個覺支,即喜覺支。

  「喜覺支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喜覺支存在我內心。』喜覺支不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喜覺支不存在我內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喜覺支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圓滿已經生起的喜覺支。」

  喜覺支有兩種,即禅那之喜與觀禅之喜。在達到近行定及安止定時,心産生許多遍滿全身的「勝色」,因此禅修者感到喜悅。事實上喜是依靠心所依處色生起的名法,但由于與它相應的心産生遍滿全身的「勝色」,所以我們隱喻式地說「喜遍滿全身」。

  有令喜覺支生起之緣法,時常對它們如理作意能幫助未生起的喜覺支生起以及培育、增長與圓滿已生起的喜覺支。

  什麼是令喜覺支生起之緣法?注疏說:「喜本身即是令喜覺支生起之緣法。」爲什麼呢?譬如說在你見到親愛的朋友向你微笑時,你也會微笑,他的微笑成爲你微笑的緣法。同樣地,當你緣取初禅或第二禅的喜爲目標來修行觀禅時,你的觀智會與極強的喜相應,如是禅那之喜成爲觀禅之喜的緣法。

  注疏提到十一種能令喜覺支生起的方法:

  一、佛隨念;

  二、法隨念;

  叁、僧隨念;

  四、戒隨念;

  五、舍離隨念;

  六、天隨念;

  七、寂止隨念;

  八、遠離粗野的人;

  九、與斯文的人相處;

  十、省思能激發信心的經文;

  十一、傾向于培育喜覺支;

  通過隨念佛陀的特質直到獲得近行定時,遍滿全身的喜覺支就會生起;通過隨念法和僧的特質,喜覺支也能生起;對于完美無瑕地持守四遍清淨戒已有一段長久時間的比丘,當他省思自己的戒行時,喜覺支也會生起;在家居士則可省思自己所持守的五戒、八戒或十戒。

  在佛陀時代有一位比丘名叫五戒持者,他在僅僅五歲大時就成爲阿羅漢。在最勝華佛(Padumuttara Buddha)時代,他是一個富翁的窮仆人,沒有能力供養佛陀及僧團,但他有極強的善欲想要修行善法,以便爲自己建立生死輪…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