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回中的保护所,因此他向一位大长老请求受持五戒而且毫不违犯地终生持守,长达当时人寿的十万年。临终时他省思自己那清净无瑕的五戒,而在死后投生到天界。从那时起到他成为阿罗汉的十万大劫期间里,他不曾堕入恶道,而只在人间与天界流转,享受人天的福报。每一世他都拥有三项特点,即英俊、富有与慧根敏锐。他英俊及富有是过去持戒清净的缘故,但为什么他会拥有敏锐的慧根呢?这是因为在最胜华佛时代他不单只是持戒,而且还修行止观。观照究竟名色法、缘起法及它们的无常、苦、无我三相的观智是很高深的智慧,因此他那禅修的业产生慧根敏锐的果报。
在我们佛陀的时代,当他五岁时,在接近雨季安居的某一天他看到父母向一位比丘求受五戒。当时他即刻忆起在最胜华佛时代所持守的五戒,而生起极强的喜悦,进而生起极强的定力。接着当那位比丘为他们开示有关四圣谛的法时,他即刻忆起在最胜华佛时代所修的观禅,而且能很轻易地观照五蕴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他次第地证悟四道及四果而成为阿罗汉。这是通过戒随念而产生喜觉支直到证悟涅槃的例子。
通过舍离随念,例如省思自己在饥荒等时把美味的食物布施给梵行同伴,喜觉支就会生起;省思自己拥有令众生成为天神的信、戒、博学、舍、智慧等品德时,喜觉支也会生起;若人如此省思寂止:「通过高等成就而镇伏的烦恼在六十或七十年内都不会生起」,喜觉支也会生起。
「远离粗野的人」是指远离有如骡背的污泥般粗鲁的人,因为他们对佛陀等没有信心,而且也不礼敬佛塔和诸长老。「斯文的人」是对佛陀等深具信心且内心柔和之人。「能激发信心的经文」是指能显示三宝特质及能激发对三宝信心的经文。「倾向于培育喜」是指在行、住、坐、卧的一切姿势与动作里皆令心倾向于培育喜觉支。如此培育的喜觉支只有在证得阿罗汉道时才达到圆满。
然后佛陀解释第五个觉支,即轻安觉支。
「轻安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轻安觉支存在我内心。』轻安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轻安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轻安觉支。」
轻安有两种,即身轻安及心轻安:身轻安是诸心所的轻安,而心轻安则是识(心)的轻安。这两种轻安本身即是令轻安觉支生起之缘法,时常对它们如理作意能帮助未生起的轻安觉支生起以及培育、增长与圆满已生起的轻安觉支。
在每一个善心里都有身轻安及心轻安这两个心所,但其强度则决定于与它们相应的定及慧有多强。在禅那心里,由于定力甚强,因此轻安也变得很强;在观禅心里,由于智慧甚强,因此轻安也变得很强,因此修行止观禅法能培育极强的轻安觉支。
注疏提到七种能令轻安觉支生起的方法:
一、食用良好的食物;
二、舒适的气候;
三、舒适的姿势;
四、看法中道;
五、远离烦躁的人;
六、与平静的人相处;
七、倾向于培育轻安觉支。
在此,「良好的食物」是指有营养、有益且适合自己的食物。良好的食物给予我们足够的体力修禅,能够坐得久;如果吃得不够或食物品质太差,身体就会衰弱,无法坐得久,也无法保持定力。「舒适的气候和姿势」是指适合自己的气候和姿势。通过运用这三项适合的事物,身体保持健康令心也健康,因而获得两种轻安。然而伟人能忍受一切的气候和姿势,因此这三个条件跟这类人无关。
「看法中道」是指省思自己的业是自己的财产,而别人的业则是别人的财产,即是依业力果报的法则来对待事物,了知一切苦乐皆是由自己造的业产生。这避免了认为诸有情所体验的苦乐是无因而生的极端邪见,也避免了认为有个创世主在令有情遭受苦乐的另一极端邪见。
「远离烦躁的人」是指远离那些拿着石块及棍棒四处骚扰人或时常说粗言恶语的烦躁之人。「平静的人」是在身体方面有自制而宁静之人。「倾向于培育轻安觉支」是指在行、住、坐、卧的一切姿势与动作里,皆令心倾向于培育轻安觉支。如此培育的轻安觉支只有在证得阿罗汉道时才达到圆满。
然后佛陀解释第六个觉支,即定觉支。
「定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定觉支存在我内心。』定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定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定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定觉支。」
有平静及不混乱之相,时常对它们如理作意能帮助未生起的定觉支生起以及培育、增长与圆满已生起的定觉支。
达到取相及能把它谨记于心中时,即已达到第一阶段的定。该安详之境即是平静之相;不混乱之相即是不散乱。
心混乱是因为在众多的目标当中打转,从一个目标飘到另一个,目标散乱,不专一;散乱的本性也是如此。不稳定是它的特相;偏离是它的现起。通过心一境性就能灭除混乱。
定觉支可分为两种,即止禅与观禅的定觉支。培育这两种定觉支的方法各分为三个阶段,即学习、实修与保持。举例而言,如果想要修行地遍,首先你必须向通达的导师学习其修行方法,即如何制造地遍等,然后实际修行直到获得禅相且能入禅,最后要谨慎地保持该禅那。
如果想要修行观禅,你必须先学习教理以便了解什么是究竟名色法、缘起法及三相,然后实际地观照它们以及练习保持观禅定力的技巧。
有十一种方法能令定觉支生起:
一、清净依处;
二、平衡五根;
三、善于取业处之相;
四、在必要时策励心;
五、在必要时抑制心;
六、在必要时令心喜悦;
七、在必要时不干涉地旁观心;
八、远离心不专一的人;
九、与心专一的人相处;
十、思惟安止及解脱;
十一、倾向于培育定觉支。
「策励心」是指通过激起择法、精进及喜觉支来策励心;当缺少精进、智慧及对禅修的喜悦时应该采用此方法。
「抑制心」是指抑制太过精进于运用智慧和太过喜悦的心。若要做到这一点,可激起轻安、定及舍觉支。如何做呢?例如修行安般念时,若气息变得不清晰,你不应把它弄得清晰,而只应专注于它。如果禅相已出现,你不应检查它的颜色及形状:白或红、长或短等等,而只应专注于它为禅相,如此就能抑制过强的精进、喜与择法觉支,而提升轻安、定及舍觉支。
「令心喜悦」是指在心由于智慧力弱、不能证得安宁之乐或不能暂时平息贪欲而感到不满时,令心再次充满信心。这可通过思惟能激起悚惧感的八个原因而达成,即思惟生、老、病、死、四恶道之苦、过去轮回之苦、未来轮回之苦、今世寻食之苦,也可通过随念三宝的特质而令心喜悦。
「不干涉地旁观心」是指对已经进入正确的行道而且进展顺利的心不给予策励、抑制,亦不令之喜悦,因为这种心无昏沉、无掉举且无不满。旁观心就有如马车夫只是旁观而不干涉很平顺地向前驰的马。
「远离心不专一的人」是指远离还没有达到近行或安止定而且心散乱的人。「与心专一的人相处」是指跟已经达到那些定境的人相处。「倾向于培育定觉支」是指在行、住、坐、卧的一切姿势与动作里皆令心倾向于培育定觉支。如此培育的定觉支只有在证得阿罗汉道时才达到圆满。
然后佛陀解释第七个觉支,即舍觉支。
「舍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舍觉支存在我内心。』舍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舍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舍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舍觉支。」
舍本身即是令舍觉支生起的缘法,时常对它如理作意能帮助未生起的舍觉支生起以及培育、增长与圆满已生起的舍觉支。
无论是修行止禅或观禅,太强或太弱的精进都会带来反效果,即太强的精进导致心掉举,而太弱的精进则导致心怠惰,甚至落入有分,因此适度的精进是最好的。在你以适度的精进修行时,舍觉支就会生起。
有五种方法能令舍觉支生起:
一、对众生不执着的态度;
二、对东西不执着的态度;
三、远离对众生与东西有自我感觉的人;
四、跟平等对待而不执取众生与东西的人相处;
五、倾向于培育舍觉支。
「对众生不执着的态度」是通过思惟众生是他们自己的业之拥有者或思惟究竟法来达到。
「思惟众生是他们自己的业之拥有者」是指如此思惟:「你是由过去世自己所造之业而产生,而且将依照自己的业而离开此地投生到下一世,别人也是一样。如此你又是在执着谁呢?」。「思惟究竟法」是指思惟「在究竟上只有无常、苦、无我的名色法,并没有众生存在,如此你又能执着谁呢?」
「对东西不执着的态度」是通过思惟无拥有者与短暂性来达到。可如此思惟:「这袈裟将会退色,变得老旧,变成擦脚布,过后只会被人用棍子挑起丢掉。肯定地,若它有主人的话,就不会落到这种可悲的下场。」这是思惟无拥有者;思惟该袈裟不能耐久长存而只能短暂地存在是思惟它的短暂性。这两种思惟法亦可运用于钵及其它东西。
「对众生有自我感觉的人」包括很爱惜自己儿女的在家人,也包括很爱惜自己的弟子、朋友、戒师等的出家人。这种出家人会为他所爱惜的人做一切事,例如剃发、缝补袈裟、洗袈裟、染袈裟、烘烤钵等。即使只是一阵子没见到他们所爱惜的人,他们都会像迷乱的鹿一般四处寻找,问说:「某某沙弥在那里?」或「某某比丘在那里?」应该远离这种对众生有自我感觉的人。
「对东西有自我感觉的人」是指非常爱惜袈裟、钵、容器、拐杖、棍子等,甚至让别人碰一下也不肯的人。当有人向他借东西时,他会说:「即使我自己都不舍得用它,又怎么能借给你呢?」也应该远离这种对东西有自我感觉的人。
「平等对待而不执取众生与东西的人」是指不执着这两者之人。应该与这种人相处。
「倾向于培育舍觉支」是指在行、住、坐、卧的一切姿势与动作里皆令心倾向于培育舍觉支。如此培育的舍觉支只有在证得阿罗汉道时才达到圆满。
疏钞解释:
舍…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