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47

  ..續本文上一頁覺支的因是無執取、無排斥的平等、中道之境。若無執取、無排斥即有舍;若有執取、排斥就沒有舍。此無執取、無排斥之境有兩方面:不執取衆生與不執取東西。

  通過培育舍覺支就能滅除排斥性。開示不執取東西等指導是爲了顯示滅除執取的方法。

  舍特別能對治貪欲,因此論師說:「舍是滿懷貪欲者的清淨之道。」

  「對衆生不執著的態度」是通過思惟業力果報的自然法則及無我本質來達到;通過思惟無擁有者即能了知沒有一個我作爲東西的主人;通過思惟東西的短暫無常性即能令人對沒有生命的東西不執著。

  至此你已了解七覺支及令它們生起的因緣,接下來應該如何修行呢?佛陀在經中說:

  「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法爲法、安住于觀照外在的法爲法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法爲法。他安住于觀照法的生起現象、安住于觀照法的壞滅現象或安住于觀照法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爲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依七覺支而安住于觀法爲法的方法。」

  關于這段經文的修法,在之前已跟大家討論過,相信大家都明白其中的涵義。

  

  戊、四聖谛(sacca)

  在解釋依七覺支而修行法念處之後,佛陀繼續解釋依四聖谛而修行法念處的方法。

  佛陀在叁藏中開示各種法,其最終目的就是爲了令人領悟四聖谛。

  「再者,諸比丘,比丘依四聖谛而安住于觀法爲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依四聖谛而安住于觀法爲法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如實地了知:『這是苦。』如實地了知:『這是苦的原因。』如實地了知:『這是苦的息滅。』如實地了知:『這是導致苦息滅的修行方法。』」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比丘舍棄愛欲,如實地了知叁界中的一切行法都是苦,如實地了知造成苦生起的過去因,如實地了知苦與苦因的滅盡爲涅槃,及如實地了知透視苦、舍棄苦因、證悟涅槃的聖道。

  一、苦谛(dukkhasacca)

  「諸比丘,何謂苦聖谛?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求不得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是苦。

  諸比丘,什麼是生呢?無論是任何衆生,在任何衆生的群體,都有誕生、産生、出現、生起、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諸比丘,那稱爲生。

  諸比丘,什麼是老呢?無論是任何衆生,在任何衆生的群體,都有衰老、老朽、牙齒損壞、頭發蒼白、皮膚變皺、壽命損減、諸根老熟,諸比丘,那稱爲老。

  諸比丘,什麼是死呢?無論是任何衆生,在任何衆生的群體,都有死亡、逝世、解體、消失、命終、諸蘊的分離、身體的舍棄、命根的毀壞,諸比丘,那稱爲死。」

  在本經中,佛陀依世俗谛與究竟谛來解釋苦谛。第一種苦是「生」:「誕生、産生、出現、生起」是依照世俗谛而作的解釋;「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是依照究竟谛而作的解釋。關于老與死,「諸蘊的分離」是依究竟谛而作的解釋;其余是依世俗谛而作的解釋。依世俗谛而言,一生中第一個剎那稱爲生,最後一個剎那稱爲死,在這兩者之間的階段稱爲老;依究竟谛而言,在每一個色法剎那與每一個心識剎那中都有叁時,其中生時稱爲生,住時稱爲老,滅時稱爲死。因此在觀照生、老、死時,你必須依照這兩種方法來觀照。

  接著佛陀解釋愁、悲、苦、憂、惱:

  「諸比丘,什麼是愁呢?任何時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惱的法而有憂愁、悲傷、苦惱、內在的哀傷、內在的悲痛,諸比丘,那稱爲愁。

  諸比丘,什麼是悲呢?任何時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惱的法而有痛哭、悲泣、大聲悲歎、高聲哀呼,諸比丘,那稱爲悲。

  諸比丘,什麼是苦呢?任何身體的痛苦感受、身體的不愉快感受或由于身體接觸而産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諸比丘,那稱爲苦。

  諸比丘,什麼是憂呢?任何心理的痛苦感受、心理的不愉快感受或由于心理接觸而産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諸比丘,那稱爲憂。

  諸比丘,什麼是惱呢?任何時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惱的法而有憂惱、大憂惱,以及由于憂惱、大憂惱而感受到的苦痛,諸比丘,那稱爲惱。」

  愁、悲、憂、惱是心的苦受,包含在瞋組中。當你觀照不善名法時,必須依照心路過程來觀照愁、悲、憂、惱及它們各自的相應名法。苦則是在身門心路過程中與身識相應的苦受,觀照究竟名法時,你也應當觀照身體的苦受及與它相應的名法。

  接著佛陀依世俗谛而解釋怨憎會苦:

  「諸比丘,什麼是怨憎會苦呢?在這裏,任何人有了不想要的、討厭的、不愉快的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或法塵,或者任何人遭遇到心懷惡意者、心懷傷害意者、心懷擾亂意者、心懷危害意者,與這些人會合、交往、聯絡、結合,諸比丘,那稱爲怨憎會苦。」

  怨憎會苦是遇到厭惡的對象而生起的心理痛苦感受。在觀照瞋組不善名法時,你也必須觀照它。

  接著佛陀解釋愛別離苦:

  「諸比丘,什麼是愛別離苦呢?在這裏,任何人有想要的、喜愛的、愉快的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或法塵,或者任何人遇到心懷善意者、心懷好意者、心懷安慰意者、心懷安穩意者、母親、父親、兄弟、姊妹、朋友、同事或血親,然後喪失了與這些人的會合、交往、聯絡、結合,諸比丘,那稱爲愛別離苦。」

  與所喜愛的對象分離時會生起心理的苦受,它與瞋同時存在,因此當你觀照瞋組不善名法時也應觀照這種苦受。

  接著佛陀解釋求不得苦:

  「諸比丘,什麼是求不得苦呢?諸比丘,會遭受生的衆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生,希望我不要投生!』然而此事無法借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老的衆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老,希望我不要變老!』然而此事無法借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病的衆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病,希望我不要生病!』然而此事無法借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死的衆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死,希望我不要死亡!』然而此事無法借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愁、悲、苦、憂、惱的衆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愁、悲、苦、憂、惱,希望我沒有愁、悲、苦、憂、惱!』然而此事無法借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這些無法借著願望而達成,但是可以借著有系統地修行八聖道分而達成。

  接著佛陀解釋五取蘊:

  「諸比丘,『簡而言之,五取蘊是苦』是指什麼呢?它們是: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簡而言之,這五取蘊是苦。

  諸比丘,這稱爲苦聖谛。」

  五取蘊是觀智的目標,因此若想修行觀禅,首先你應當觀照它們。

  爲什麼它們稱爲「蘊」呢?因爲它們個別是十一種法的集合。佛陀解釋色蘊爲:過去、現在、未來、內在、外在、粗、細、低劣、優勝、遠及近的十一種色法。對于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應以同樣方式來了解。如果能觀照這十一種五蘊,你就了知苦谛。

  接著佛陀解釋集谛:

  二、集谛(samudayasacca)

  「諸比丘,何謂苦集聖谛?

  造成投生的是愛欲,它伴隨著喜與貪同時生起,四處追求愛樂,也就是:欲愛、有愛、非有愛。」

  爲什麼佛陀開示說愛欲是苦的因呢?因爲愛欲是苦生起的最顯著助緣。譬如有一粒成熟的種子,只要裏面還有濕度,種在適當泥土中就能長成一棵植物。同樣的道理,業力好比是種子;愛欲好比是種子裏的濕度,它是使業力能産生五蘊(苦谛)的強力助緣。若沒有愛欲,業力就無法産生五蘊,這就是佛陀說愛欲是苦因的理由。

  說到愛欲時,也就包括無明與取:由于一再發生而變得很強烈的愛欲就是取,由于有無明所以愛與取才能生起。無明、愛、取是業力的助緣;業力是善行或不善行的影響力。雖然行一生起之後就立即壞滅,但是它的影響力仍然存在名色相續流之中,能在因緣成熟時産生五蘊。如是總共有五種因,即無明、愛、取、行、業。在這五種因當中,愛欲是最顯著的因素,因此佛陀說:「造成投生的是愛欲,它伴隨著喜與貪同時生起,四處追求愛樂。」

  在這裏佛陀開示叁種愛,即欲愛、有愛、非有愛。

  什麼是「欲愛」呢?欲愛有六種,即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

  什麼是「有愛」呢?注釋裏解釋說有叁種有愛:(一)與常見俱生的愛。常見就是相信有恒常不變的靈魂,會從一個生命體輪回到另一個。(二)對色界、無色界生命的愛。(叁)對禅那的愛。

  什麼是「非有愛」呢?非有愛就是與斷見俱生的愛。持有斷見的人不相信人死後還有來生。

  接著佛陀以十組來解釋愛欲,每組有六項:

  「諸比丘,愛欲在那裏生起,在那裏建立呢?

  在世間有可愛與可喜之物的任何地方,愛欲就在那裏生起,在那裏建立。

  在世間什麼是可愛與可喜的呢?在世間眼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耳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鼻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舌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身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意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

  這是六內處:人們通常對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很強的執著,這就是爲什麼他們會經常照鏡子看自己的影像,用盡各種方法來保養身體。人們依靠六內處而生起強烈的愛欲。

  接著佛陀開示第二組:

  「在世間色塵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聲塵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香塵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裏生起與…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