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62

  ..續本文上一頁世間法包括究竟法及概念法,然而四道、四果及涅槃這所有九種出世間法都是究竟法。四道及四果是由心及心所組成。取涅槃爲目標的就是它們,不是人這種概念法。

  在般涅槃時,諸佛及諸阿羅漢的五蘊就已經完全滅盡,因此他們不可能在涅槃裏會面。

  問80:有一些經裏,佛陀說在般涅槃之後會有一種心存在,那是什麼心?

  答80:上座部的巴利聖典與注疏裏並沒有這種記載,但是則很清楚地說到在般涅槃之後,包括一切心在內的五蘊都完全滅盡。

  問81:據說涅槃是常、樂、我的,這是否正確?

  答81:不正確。雖然涅槃是恒常且寂樂的,但它是無我的。

  在《法句經》裏,佛陀說:「諸行無常;無行是苦;諸法無我。」(Sabbe savkhara anicca; sabbe savkhara dukkha; sabbe dhamma anatta.)諸行包括一切色法、心及心所,而諸法除了包括諸行之外,還包括涅槃及概念法。你要特別注意,佛陀不只是說諸行無我,而是說諸法無我。因此,諸行是無常、苦、無我,然而涅槃則是常、樂、無我。

  問82:根據《長部.梵網經》,禅修者在經驗了某些禅修經驗的過程中,産生了六十二種邪見之一。請問禅師:假使有系統地修行止禅乃至十六觀智,是否就能遠離六十二邪見之網?或者仍需有好的老師指導才能避免?六十二邪見之中有哪些是修此禅法的禅修者容易墮入的?

  答82:若他真的證得了所有的十六觀智,他就不可能會再有任何邪見。

  問83:每一種宗教都有它終極的目標,譬如印度教的梵我合一、基督教的天堂永生,這些都是一種常見。我們佛教的終極是涅槃,請問這是常見?或是斷見?或是非常非斷見?若人不了解其涵義,爲何還以它爲修行的終極目標?

  答83:佛教既不教導常見,也不教導斷見,而是教導屬于中道的正見。常見與斷見兩者都認爲有一個自我存在,這是佛教所不接受的。佛陀一向以來都是教導說整個叁十一界裏只有無常、苦、無我的諸行法,也教導說有因則有果,無因則無果。

  你應該分清楚涅槃(Nibbana)、煩惱般涅槃 (Kilesa Parinibbana)及五蘊般涅槃(Khandha Parinibbana )這叁者。四道智及四果智緣取又名爲「無爲涅槃」(Asavkhata Nibbana)的涅槃爲目標。當禅修者證得緣取無爲涅槃爲目標的阿羅漢道智時,他的一切煩惱完全滅盡,這煩惱般涅槃又名爲有余涅槃(Saupadisesa Nibbana),因爲雖然阿羅漢已經根除了煩惱,但還是有五蘊存在。由于一切煩惱完全滅盡,當阿羅漢證入般涅槃時,一切五蘊都完全滅盡,這五蘊般涅槃又名爲無余涅槃(Anupadisesa Nibbana)。阿羅漢道智及其目標無爲涅槃是因,煩惱般涅槃及五蘊般涅槃兩者則是果。五蘊般涅槃是依照因果法則發生,這是與認爲不需要阿羅漢道智及其目標無爲涅槃這些因就能夠完全滅盡的斷見完全不同的。

  問84:如何直接從初禅證悟道果?

  答84:這是不可能的。

  問85:爲何四無色界的衆生不能證得須陀洹道?

  答85:佛陀的聲聞弟子必須具備兩項條件才能證得須陀洹道,即聽聞他人說法(paratoghosa他人之音)及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即是作意諸行爲無常、苦、無我、不淨。關于聽聞他人說法這項條件,即使智慧非常敏銳的舍利弗尊者也必須在聽聞阿說示尊者誦了一首短偈之後才能證得須陀洹道。四無色界的有情沒有耳朵可聽聞他人說法,因此他們是不可能證得須陀洹道的。

  問86:禅師教導先辨識全身四界的十二個特相,以達到近行定,然後就直接修觀禅,以圓滿七清淨的最後五個清淨,然後才能證悟涅槃。現代也有一種修法,說是源自佛陀的教法,從觀受入門,相同地全身去觀受,直接內觀受爲無常;強調當下內觀即可,也不須辨識究竟名色法。不曉得這種修法能獲得禅定與涅槃嗎?符合《大念處經》的修習嗎?請禅師指示。

  答86:大家正在聽《大念處經》的開示,應該自己來判斷該修法是否符合《大念處經》的修習。

  在《六處相應‧一切品‧不通解經》裏,佛陀說:“Sabbam bhikkhave anabhijanam aparijanam avirajayam appajaham abhabbo dukkhakkhayaya …(P)… Sabbabca kho bhikkhave abhijanam parijanam virajayam pajaham bhabbo dukkhakkhayaya.”(Salayatana Samyutta, Sabbavagga, Aparijanana Sutta)──「諸比丘,于一切不知解、不通解、不離欲、不舍棄者,則不得滅苦……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通解、離欲、舍棄者,則善能滅苦。」

   該經的注釋更進一步地解釋其內容是指「叁遍知」:Iti imasmim sutte tissopi paribba kathita honti. “Abhijanan”ti hi vacanena bataparibba kathita, “parijanan”ti vacanena, tiranaparibba, “virajayam pajahan”ti dvihi pahanaparibbati.──「此經中所講的是叁遍知。『知解』一詞是指『所知遍知』(bata paribba),『通解』一詞是指『審察遍知』(tirana paribba,亦作度遍知),『離欲』與『舍棄』二者則指『斷遍知』(pahana paribba)。」

  關于「一切」這一詞,《大疏鈔》(Mahatika)中提到:Tavhi anavasesato paribbeyyam ekamsati virajitabbam.──「必須先透徹地與毫無遺漏地辨識這作爲觀禅目標的五取蘊。」是哪些五取蘊?即過去、現在、未來、內在、外在、粗、細、低劣、優勝、遠及近十一種五取蘊。因此唯有以叁遍知透徹地了解一切屬于五取蘊的名色法之後,我們才能夠斷除對名色法的貪愛而滅苦。

  在《長部.大因緣經》﹙Mahanidana Sutta﹚裏,佛陀說:“Gambhiro cayam Ananda paticcasamuppado gambhiravabhaso ca. Etassacananda dhammassa ananubodha appativedha evamayam paja tantakulakajata gulaganthikajata mubjapabbajabhuta apayam duggati, vinipatam samsaram nativattati.”──「阿難,這緣起的確深奧,也顯得深奧。由于未能以隨覺智與通達智透徹地知見緣起,以及證悟道果智,有情被纏住在生死輪回裏,就好像一團打結的線,或像織巢鳥的巢,或像找不到頭尾的草製擦腳布,而且他們也無法脫離惡趣輪回。」

  在此,隨覺智與通達智就是叁遍知。根據這經文的教示,論師們說:Banasina samadhipavarasilayam sunisitena bhavacakkamapadaletva, asanivicakkamiva niccanimmathanam. Samsarabhayamatito, na koci supinantarepyatthi. (Vism XVII, 344)──「除非能用以最勝定石磨利的智劍,砍斷具有不斷毀滅性的有輪(指緣起輪),否則無人能解脫輪回之怖畏,雖于夢間亦不能。」

  根據這些經論的指示:

  (一)禅修者必須先個別地辨識組成五取蘊的一切名色法。個別地辨識一切色法的智慧名爲「色分別智」(rupa pariccheda bana);個別地辨識一切名法的智慧名爲「名分別智」(nama pariccheda bana);辨識名法與色法爲兩種個別組合的智能名爲「名色分別智」(namarupa pariccheda bana)。在此階段了解到「無人、無有情及無我的存在,只有色法與名法而已」的智慧名爲「名色差別智」(namarupa vavatthana bana)。

  在辨識一切名色法時,若禅修者還未證得禅那,可省略與禅那有關的名色法;若已證得禅那,即應觀照它們。

  (二)他必須正確地、如實地知見名色法的因,這智慧是「緣攝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

  由于名色分別智與緣攝受智能夠清楚地、明顯地及正確地知見作爲觀禅目標的諸行法,所以此二智亦名爲「所知遍知」(bata paribba)。

  (叁)在觀禅的階段,即從「思惟智」(sammasana bana)開始,他必須徹見一切色法、名法及其因之無常、苦與無我叁相。

  于諸觀智當中,「思惟智」和「生滅隨觀智」的作用是審察與辨識一切名色法及其諸因之無常、苦與無我叁相。所以此二智亦稱爲「審察遍知」(tirana paribba)。

  從「壞滅隨觀智」(bhavga bana)開始的觀智只看到一切名色法及其因的壞滅,以及這些行法的無常、苦與無我叁相。由于應斷的煩惱于此暫時受到觀智斷除,所以它們亦名爲「斷遍知」(pahana paribba)。

  只有在如此觀照一切名色法之後,禅修者才可能證悟聖道。

  關于觀照「當下剎那」這一詞,我要稍微解釋。我們…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