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不可能觀到自己在這一剎那生起的心。爲什麼呢?因爲在一個心識剎那裏,只有一個心生起,而它不能取自己爲目標,但是能取另一個心爲目標。這就好像我們無法用一只手指尖碰它自己,但能夠用它來碰另一只手指尖,所以一般人所說的「觀照當下的心」其實是指觀照剛剛過去的心,並不是觀照正在生起的心。
經中所說的「觀照當下」是指在修到生滅隨觀智成熟時,禅修者能夠很准確地照見過去、現在與未來叁世名色法的生、住、滅叁時,這即是觀照「當下剎那」。舉例而言,某一個名法在你前世的某個時候生、住、滅,而你也能夠很准確地觀到它在那一剎那生、住、滅,那麼你就是在觀照「當下剎那」。
希望這些解釋能幫你解除疑惑。
觀禅
問87:關于四界分別觀,禅師著重于辨識十二特相爲起步。其實在修行的過程中,最明顯的是感受。爲什麼禅師卻不叫我們觀受呢?
答87:單只是觀受是不足以令你證悟涅槃的,你必須也觀照與它相應的名法。有許多名法是生起于六門心路過程之中。如果你要觀照名法,就必須如實地觀照六門心路過程中每一個心識剎那中的所有名法。你現在可以試試看就知道自己是否能夠觀到心路過程中的名法。
純觀行者必須從四界分別觀入門,所以我們教想要修純觀行道的人先修四界分別觀,能夠看到色聚時就修行色業處,辨識各種究竟色法。在透徹地辨識了各種究竟色法之後,名法就會很明顯地呈現于其觀智,因此只有在這時候才教他們修行名業處,辨識受及其各種相應名法。
問88:在開示裏,禅師說注意痛會阻礙培育定力。然而有一種修法,即在痛時可以觀痛,觀照整個過程的痛爲無常、苦、無我便能得智慧。這樣的修法行得通嗎?
答88:在修行止禅培育定力的階段,禅修者應該只是一心專注于止禅的目標,如此才能培育深厚的定力。痛是與身門心路過程之中的不善果報身識相應的苦受,在該心識剎那裏,一共有八個名法同時生滅,即除了身識與苦受之外,還有觸、想、思、命根、作意及一境性。在身門心路過程之中,除了身識剎那之外,還有其它好幾個心識剎那。如果要觀的話,你應該觀當中每一個心識剎那的所有名法,不應只是觀照苦受而已。
問89:五蘊都是苦的,如果有一個口渴的人喝可口可樂,那是苦還是樂?
答89:根據佛陀的教法,那也是苦的。如果你能夠觀它爲苦,你或許能夠證得須陀洹道果。在佛陀時代,有一位比丘患了耳疾,耳朵裏生滿了膿,因此雖然已經修行觀禅直到行舍智,但卻不能證得任何聖道、聖果。有一天,佛陀叫他去摩羯陀田托缽,所以他就去那裏托缽,而從一個農夫之處獲得了適宜的食物。之後,他去到一間小屋子用餐。就在那時候,他耳朵裏的膿流了出來,而痛苦也減輕了許多。雖然如此,他還是在用餐時觀照五蘊爲無常及苦,因爲五蘊一生起就壞滅,而且不斷地受到生滅逼迫。通過如此觀照,他證得了須陀洹道果。
爲什麼五蘊是苦的呢?如果五蘊是常的,在生起之後能夠持續地存在,而不會壞滅,那我們才能說它們是樂的。但它們一生起就壞滅,如此我們怎麼能夠說它們是樂的呢?例如你有一個兒子,但他一出生就死了,你能夠說那是快樂的嗎?同樣的道理,在喝可口可樂時,你也應該觀照其四大,如此就會看到組成它的色聚,再進一步觀到究竟色法。因此你所認爲的「喝可口可樂」,其實只是究竟色法流進五蘊裏而已。可口可樂的究竟色法是無常的,喝它之人的五蘊也是無常的,因爲它們一生起就壞滅;由于它們不斷地受到生滅逼迫,所以是苦的;由于它們沒有恒常不變的實質,所以是無我的。如果你能夠如此觀照,或許你也能夠像那位在用餐時觀照無常、苦、無我而證得須陀洹道果的比丘一樣,也證得了聖道果。
問90:如果止禅修不上,而想要改修觀禅,應當從何修起?
答90:沒有先修成任何禅那而直接修行觀禅的禅修者稱爲純觀行者或幹觀行者。他們必須先修行四界分別觀。四界分別觀是所有純觀行者都必定要先修行的基本法門。修行四界分別觀得到強而穩固的定力之後,在那定力的協助之下,他們就能見到名爲色聚的這種物質微粒。進一步分析色聚直到透視究竟色法時,他們就破除了色法的密集。然後必須同時觀照名法的依處與目標,如此來清楚地照見善與不善的名法。接著必須觀照名色法的因緣,然後觀照名色法及其因緣爲無常、苦、無我。如此,當他們的觀智成熟時,就能證悟涅槃。這是純觀行者修行過程的簡要解釋。
問91:何謂有分心?是不是指有分別的心?
答91:有分心可以翻譯爲「生命相續流」。它是一種不活躍的心,而且是維持一生當中心流相續的主要因素。因爲有分心的緣故,所以一期生命中的心流才不會有間斷。每當有任何心路過程生起時,有分心會暫時停止生起;一旦心路過程結束之時,有分心就會再相續不斷地生起。例如在你熟睡無夢時,沒有任何心路過程生起,那時只是有分心在相續地生起許許多多次而已。如果這些有分心也不生起的話,你就死亡了,因爲心流一停止時,死亡就會發生。過去有學者將有分心翻譯爲「無意識」或「下意識」,事實上有分心是一種意識,只是它不取現在的目標,而是取前一世臨死速行心所取的過去目標。
問92:當一個禅修者在無人之處獨自修禅時,他如何向外或向內外觀身爲身?
答92:通過強而有力、明亮的智慧之光的幫助,他能夠觀到外在的身,即使它離他很遠。但是如果他的智慧之光很弱,他就無法這麼觀照。
問93:禅修者如何觀照外在的受?
答93:他只是整體地觀照外在的受,不必分辨該受是屬于誰的。如果你真的想要了解如何觀照外在的受,你應該在實修上了解它,這樣會比較好。
問94:如果有人對世間物欲、情、食、樂等都能淡泊無欲,唯歡喜自然、種花、植草,那還要修觀照外身嗎?
答94:歡喜自然、種花、植草也是一種執著。只要你的道智、果智還未在你的意門心路過程中生起,你的煩惱就還會一直潛伏在你的心流中。只要還有潛伏的煩惱存在,一旦遇到惡因緣時,你還是會生起煩惱,就像大龍長老的故事一樣。佛陀在《大念處經》的每一節裏都教導要觀照內在與外在的五蘊。注釋裏也解釋說,單是觀照內在的五蘊不足以使你證悟涅槃,所以你還是要觀照外身。
問95:《中部》裏所提到地、水、火、風、空、識這六界中的空與識是指名色法的那一個部份?
答95:在《中部》的《大象迹喻經》(Mahahatthipadopama Sutta)、《大教誡羅候羅經》(Maharahulovada Sutta)與《界分別經》(Dhatuvibhavga Sutta)中都提到這六界。空界是指空間而言,它是一種非真實色法。然而,這裏借著談到「空界」而將所有的所造色都包含在內。
識屬于名法,它可分成七界,即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界及意識界。在此借著談到「識界」而將所有的心與心所都包含在內。
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這四大種色加上空界所代表的所造色即涵蓋所有的究竟色法,識界則涵蓋所有的究竟名法,因此這裏的六界事實上就是名色,亦即五蘊。
禅修教授
問96:禅師說從外表無法了知已證果的聖者,那麼我們如何選擇好的指導老師?
答96:你應該具備一些《阿毗達摩藏》的知識,然後詳細地研究《清淨道論》。無論一位導師是聖者或是凡夫,只要他所教的是根據《阿毗達摩藏》及《清淨道論》,那麼其教法是正確的,而他就是一位好的導師。槟城佛學院印了好, 多的《清淨道論》來免費贈送,大家應, 該都拿一本回去讀。
問97:有人說他們已經修完了,這是什麼涵意?
答97:那是指根據他們的報告,他們能夠透徹地修行止禅及觀禅,但是這並不表示他們是聖者。有些禅修者報告他們真實的禅修體驗,但是有些則做虛假的報告。
問98:當師父們回去緬甸之後,在我需要禅修上的指導時應該如何尋求協助?
答98:你應該去緬甸帕奧禅林。
問99:如果只依照禅師的著作及《清淨道論》裏的禅修指導來獨自修行是否能夠證悟涅槃?
答99:可以。
問100:禅師于十二月廿七日回答問題時說依照禅師所著的書及《清淨道論》修行也能夠證悟涅槃,那麼禅師又何必叫人家去帕奧禅林呢?又何必老遠跑來槟城教導禅修?以後我們只根據禅師所著的書修學,不用再去小參了,可以嗎?
答100:如果他能夠正確與透徹地了解我的書及《清淨道論》,那麼他就可以自修,然而許多人都不能正確與透徹地了解它們,在修禅時又面對許多問題,所以最好是向一位精通禅法的導師學習。
問101:什麼是合格禅師的資格?
答101:作爲禅師的應該本身的修行好、精通叁藏及善于教禅。最高等的資格當然是佛陀的智慧,但那是在我們的範圍之外。由于佛陀與諸大弟子如今已不複存在,所以你能夠要求的最好禅師是精通叁藏的阿羅漢;第二好的是阿那含聖者;第叁好的是斯陀含聖者;第四好的是須陀洹聖者。如果你找不到聖者作爲你的導師,你可以找一位精通叁藏或至少精通兩叁部尼柯耶的人來教你。
事實上要符合一個好禅師的資格是不容易的,因爲那需要經過許多年的努力修行與學習。有些人自己修得好,但卻不善于教禅。你們之中就有很多人講得一口好華語,然而是否你們全部都能有效地教我華語呢?同樣的道理,有一些禅師並不善于教禅。他們沒有恰當地檢查禅修者的體驗,導致那些禅修者不能獲得真正的觀智,有些甚至感到很迷惑。
問102:既然絕大多數的外國禅修者修到某個階段就離開帕奧禅林,不願接受禅師的嚴格檢查與訓練,以致他們所教的禅法令人質疑,可否請禅師慈悲,多派…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