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P61

  ..续本文上一页与识食(vibbanahara)。这里的「思」是指「行」而言,「识」专指「业识」而言,「触」是指与思和识相应的触心所。这三种食所代表的就是行与业。在你观照过去世的因时,假设观照到以花供养佛像,你应当照见那时的究竟名色法。如果当时你以欢喜心与了解因果的清明之心供养,那么供花时意门心路过程的每一个速行心中就有三十四个名法。在这些名法当中,触心所即称为触食,它的作用是令心与目标接触。如果没有触,你就见不到目标(如花、佛像等),所以触食是一种因。接着是思食,思也称为行或业。由于有思的力量,所以才会造成果报。思愈强,果报就愈强;思愈弱,果报也愈弱,所以思食也是一种因。第四种食是识食,这里的识是指业识。它也是一种因,因为如果没有识,思就无法生起,这是由于心所必须与心(识)同时生起的缘故。这四种食一生起之后就立即坏灭,但是它们的业力会存留在名色相续流当中,而造成未来的果报。行与业必须依靠依处才能生起,因此依处(段食)也是一种因。

  此外还需要其它的助缘,即无明、爱、取;这三项烦恼存在另一个心路过程里。在《食经》(Ahara Sutta)中佛陀开示说:「四种食由于什么法而生起呢?」「由于爱的缘故,所以四种食生起……」一再生起的爱就是取,有爱与取的时候就有无明。由于无明、爱、取生起,所以四种食才会生起。你必须如此观照它们的因果关系。

  能够如此观照之后,应当观照今世结生心时的五蕴,然后再观照前世临死时现起的业力,交替地观照这两者,以便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你可能在前世发愿下一世成为比丘或比丘尼。错知有比丘、比丘尼真实存在是无明;贪爱比丘、比丘尼的五蕴是爱;一再发生的爱就是取。由于有无明、爱、取这三种烦恼,所以你会造作行或业。行的业力成熟时就会产生今世结生时的五蕴。当你如此一再观照因果关系时,就能了解四种食能够造成结生时的五蕴。

  另一种观照的方法是:你也可以先观照现在的四种食,即四种因。例如现在你发愿来生要成为比丘或比丘尼。由于这个愿,你会修积善行。那善行里就包含了触食、思食与识食,即触、思与识这三种因。而它们都必须依靠依处才能生起,依处就是段食,所以总共有四种食。这四种食是如何产生的?佛陀开示说:「由于爱生起,所以四种食生起。」爱是因,四种食是果。一再生起的爱就是取。因此,由于取生起,所以四种食生起。然后你应当观照:由于受生起,所以爱生起;受是因,爱是果。由于触生起,所以受生起;触是因,受是果。由于六处生起,所以触生起;六处是因,触是果。由于名色生起,所以六处生起;名色是因,六处是果。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是因,名色是果。由于行生起,所以识生起;行是因,识是果。由于无明生起,所以行生起;无明是因,行是果。你可以如此逆着观照因果关系,这称为逆缘起法(patiloma paticcasamuppada)。

  证悟涅槃

  问73:《须师摩经》(Susima Sutta)中提到的「我等已知生死已尽,梵行已立……」及「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是否如禅师于三月二十一日所开示的相同,如禅修者观察未来何世可证无学果也就是该经所说的「我等已知(何世)生死已尽,且已得(何世可证得无学果的)法住智,及(未来何世必得证无学果的)后得涅槃智?

  答73:我想你是误解了《须师摩经》,也误解了我的话。《须师摩经》里所说的「我知生已灭尽、梵行已立、应做的已做、不需再努力」是诸阿罗汉宣布自己已证悟阿罗汉果的话,只修到缘起的人怎么可以也这么宣布?

  须师摩听到许多阿罗汉来见佛陀,向佛陀报告他们证悟阿罗汉果的情况。因此他问那些阿罗汉是否证得了八定与五神通。那些阿罗汉回答说:「没有。」「如果没得到八定与五神通,你们如何能证悟阿罗汉果呢?」那些阿罗汉回答说:「Pabbavimutta kho mayam avuso Susima」──「朋友须师摩,我们乃是慧解脱者。」须师摩不了解他们回答的含义,所以前往拜见佛陀并提出同样的问题,佛陀说:「Pubbe kho Susima dhammatthitibanam paccha nibbane banam.」──「先是法住智,后是以涅槃为对象的道智。」

  这是什么意思呢?道智并不是八定与五神通的结果,而是观智的结果;所以道智只能接在观智之后生起,而不是接在八定与五神通之后生起。在《须师摩经》中,所有的观智都归类为法住智。法住智的「法」是指诸行法及其无常、苦、无我三相;「住」意指「立足于」;「智」即指智慧。所以法住智指的是:立足于诸行法无常、苦、无我三相的观智。

  问74:根据禅师开示,要达到观禅必须具备强而有力的定力,但须师摩经里的阿罗汉们却未有止禅,可否请禅师对慧解脱作个解析?

  答74:慧解脱就是没有证得任何禅那、只是通过修行纯观禅而证得解脱,但这并不表示不需要依靠强而有力的定力就能够证得慧解脱。欲证得慧解脱者必须修行四界分别观,照见自己全身地、水、火、风四大之相,即:硬、粗、重、软、滑、轻、流、黏、热、冷、支持及推动。他必须观到自己全身变得透明且散发很强的光明,当他继续观那透明体的四大或照见它当中的空间时,就会看到许许多多极迅速生灭的色聚,即微小粒子。这时候,他已获得力量相等于近行定的剎那定。依靠这强而有力的剎那定,他更进一步地分析全身六门及四十二身分各种色聚里的究竟色法。然后他必须根据心路过程分析究竟名法。在分析内外名色法之后,他必须更进一步地观照其因缘,此后再观照名色法及其因之无常、苦、无我三相,直至证悟阿罗汉道果。

  证悟慧解脱的纯观行者和证悟双解脱的止行者之间的主要差别只是在于前者没有通过修行止禅证得禅那,但在修行观禅方面,基本上这两者的修行方法是相同的。

  问75:修行至行舍智,且具初禅以上的禅修者,多数而言是否此世可证涅槃呢?证初果等者死后是否多数会投生色界天呢?

  答75:是的,他们多数能在今世即证悟涅槃,如果不能则多数能在下一世证悟涅槃。

  至于圣者死后是否会投生到色界天,那要视他们证得了多少个圣道果、是否有证得禅那及想要投生到哪一界的意愿而定。对于诸阿罗汉,已不会再有来生,所以当然不会投生到色界天。阿那含则死后必定会投生到色界天或无色界天;他们多数都投生到净居天,但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投生到比较低层次的色界天,例如世界主梵天神(Sahampati Brahma)即是投生到初禅天的阿那含。对于斯陀含及须陀洹,如果他们曾经证得禅那,且能在临死时证入自己所喜欢的禅那,他们就能投生到与该禅那相符的色界天。至于未曾证得任何禅那的斯陀含及须陀洹则只能投生到欲界成为天神或人。

  问76:在禅师的《如实知见》一书中,禅师说有通向涅槃的三门。在十二月十三日的开示里,禅师说内外地观照三十二身分的不净能够导向涅槃。如果禅修者已成功观照诸行法的生灭及观照它们为无我,他是否可以不观身为不净即可证悟涅槃?如果是的话,观照属于另一门的色遍是否也能导向涅槃?

  答76:是的,他能够。通向涅槃的三门是指以身体部份为基础的止禅业处。你能够通过专注于三十二身分的不净证得初禅,或通过专注于它们其中任何一个的颜色证得色遍的第四禅,或通过专注于它们的四大证得近行定。这些禅那与近行定都能产生明亮的智慧之光。以该光的助力,你能够修行观禅,观照究竟名色法、它们的因、以及究竟名色法与它们的因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以证悟涅槃。你可以修行不同的止禅,但观禅永远都是一样的。

  问77:是否只有通过禅修才能证悟涅槃、获得解脱?

  答77:人可以分为四种,即:敏知者(ugghatitabbu)、广演知者(vipabcittabbu)、所引导者(neyya)、文句为最者(padaparama)。敏知者只是通过听闻一首短偈即能够证悟涅槃。舍利弗尊者与目犍连尊者就是这一种人。广演知者只是通过听闻较长的开示即能够证悟涅槃,例如憍陈如尊者在听闻《转*轮经》之后即成为须陀洹。在现今的时代这两种人都不存在了。所引导者必须有系统地修禅才能证悟涅槃。多数的禅修者都属于这一种人。文句为最者是无论多么精进修行也不可能在这一世证得禅那或道果的人。即使你是这种人,你也必须精进地修行来累积波罗蜜,以便能够在来世证悟涅槃。

  问78:修行者必须断哪些烦恼才能证初果?证入初果时需要老师印证或是能够自知?

  答78:根据某些经的说法,修行者必须断身见、疑及相信仪式能净化心的戒禁取见。根据另一些经的说法,他必须断五种烦恼,即刚说过的三种及嫉和悭。如果他精通经教,他就可能知道自己是须陀洹。但是如果他并不精通的话,他就未必会知道,例如佛陀的亲戚大名居士(Mahanama)就不知道自己断除了些什么烦恼。

  问79:「我」是概念;「愿望」是概念;禅那、天神、梵天神、恶道及其它一切世间与出世间的事物都是概念。在生死轮回里,只有概念在追求概念。涅槃是否也是概念?如果不是的话,「我」这个概念如何证悟不属于概念的涅槃?「我」这个概念如何在般涅槃时证悟非概念法?从概念的角度来看,是否可以说诸佛及诸阿罗汉将在涅槃里会面,而且知道他们之间在生死轮回期间的关系?他们在涅槃里做什么?

  答79:你应该分辨概念及究竟法两者。人类、天神及梵天神都是概念,因为在究竟的角度来看,他们都只是究竟名色法而已。

  究竟法有四种,即:色法、心、心所及涅槃。愿望及禅那都只是心及心所,不是概念。…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去尘除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