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式來精通十遍與八定,因此這些修行法也都包括在身至念業處中。當阿難尊者證悟聖果的觀智將要成熟時,他得以聽聞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尊者(Ven. Punna Mantaniputta滿慈子)說一部簡短的經,那即是《相應部》中《蘊品相應》(Khandhavagga Samyutta)的《阿難陀經》(Ananda Sutta)。
在那部經中,富樓那尊者以鏡子爲譬喻來說法。譬如有人站在鏡子前面,他可以清楚地在鏡子裏看見自己的影像。那個影像是誰呢?我們能否說那個影像是他、他的或他的自我呢?不能。爲什麼呢?如果那個影像真的是他,那麼當鏡子移動時,他也會跟著移動。然而事實上,當鏡子移動時,那個影像只會消失,不會跟著移動,因此那個影像不是他、他的等等。只是因爲有身體與鏡子的緣故,所以才有影像暫時出現。同樣地,五蘊只是依靠因緣和合的緣故而暫時存在,它們不是他、他的或他的自我。
再舉個例子來說。假設現在我面對著一片玻璃門,門上顯現出我的影像。如果有人用槍射擊我的影像,我是否會死呢?不會。如果那個影像真的是我,那麼我應該會死。然而我並不會因爲他射擊那影像而死,由此可知那個影像不是我。同樣的道理,五蘊只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法,它們一生即滅,不是我、我的或我的自我,也不是你、你的或你的自我。再者,如果五蘊真的是你的,那麼五蘊應當會聽從你的指揮:你要它們變美麗,它們就會變美麗;要它們變長,它們就會變長;要它們變短,它們就會變短。五蘊能如此聽你指揮嗎?不能。五蘊不會順從你的意願而改變,因爲它們不是你的。
接著,富樓那尊者問阿難尊者好幾個問題。首先他問說:「阿難,色是常的還是無常的呢?」阿難尊者回答說:「無常的,尊者。」那時,阿難尊者清楚地了知色法的無常本質。他並非不知而假稱爲知,因爲聽完那部經之後,阿難尊者就會證悟須陀洹道果,如果他在當時說謊的話,就不可能在聽經之後證悟聖果。因此阿難尊者是在清楚地了知色法爲無常的情況下才如此回答的。接著富樓那尊者問說:「既然色是無常的,那麼它是樂的還是苦的呢?」阿難尊者回答說:「苦的,尊者。」由此可知阿難尊者了知色法的苦本質。富樓那尊者又問:「既然色是無常的、苦的,那麼能否說色是我、我的或我的自我呢?」阿難尊者回答說:「不能,尊者。」由此可知阿難尊者了知色法的無我本質。這些問答顯示阿難尊者徹底地了知色法的無常、苦、無我叁相。以同樣的方式,富樓那尊者又問了受、想、行、識這四蘊,阿難尊者也一一給予了相同的答案。由此可知,當時阿難尊者徹底地了知五蘊及它們的無常、苦、無我叁相。
問過這些問題之後,富樓那尊者教導阿難尊者再度修行觀禅。他如何教導呢?他說:「賢友阿難,你必須照見十一種色蘊爲無常、苦、無我。那十一種呢?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內在的、外在的、粗的、細的、低劣的、優勝的、遠的、近的。這十一種色蘊都是無常、苦、無我的,不是我、我的或我的自我。」
阿難尊者當下就依照教導而修行。他能夠清楚地觀照這十一種色蘊爲無常、苦、無我。然後富樓那尊者以同樣的方式教導十一種受蘊、想蘊、行蘊及識蘊,阿難尊者當下一一地依照教導而觀照。如此,他能夠清楚地照見這十一種五蘊爲無常、苦、無我。當富樓那尊者說完這部經時,阿難尊者證得了初果須陀洹,能以須陀洹道智與果智來了知涅槃。
在這裏還有另一個要點:阿難尊者證悟須陀洹果的同時也得到四無礙解智。要在證悟聖果時也得到四無礙解智的人必須具備五項條件。其中第一項是今生的,其余四項是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得到的。這五項條件是:
一、證悟(adhigama):他必須在現在佛的教化期中證得某一種聖果。
二、 通教理(pariyatti):他必須曾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學習經、律、論叁藏。
叁、 問(paripuccha):他必須曾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研究注釋與討論疑難之處,藉此清楚地了解叁藏。
四、 聞法(savana):他必須曾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恭敬地聽聞佛法,未曾以放逸心聽法。這是非常重要的。
五、 先前的修行(pubbayoga):他必須曾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觀,達到行舍智的階段。
後四項條件就是波羅蜜。阿難尊者曾經于十萬大劫以前在最勝華佛(Padumuttara)的座下修習這樣的波羅蜜。因此他並不是在最後一生才修行而已,他已曾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徹底地觀照名色法及緣起法,並且觀照名色法及其因爲無常、苦、無我,提升觀智達到行舍智的階段。除了過去的那些波羅蜜之外,在最後一世裏他接受佛陀的教導,在叁個月的雨季安居期間精進地修行止觀,這是他當世的波羅蜜。由于過去與現在這些波羅蜜的緣故,所以他在聽聞富樓那尊者講說鏡子譬喻的經之後,能夠很輕易地證悟須陀洹果。
他在過去世積聚波羅蜜、修行止觀達到行舍智時也履行「往返任務」(gata-pacchagata-vatta)。意思是在他入村托缽及返回的路上都一直專注于修行止禅或觀禅。如此說是爲了顯示他不只在一種姿勢修行止觀而已,而是在四威儀中都修行止觀。阿難尊者不但曾經于過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四威儀,在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期中也同樣地修行四威儀。他在叁個月的雨季安居當中精進修行,然後才證悟須陀洹果。
證悟須陀洹果之後,他仍然一有機會就精進地修行止觀,如此經曆了四十四年。舉一個明顯的例子來說:有一天阿難尊者與佛陀住在一個森林裏。白天的時候,阿難尊者順逆地觀照緣起法。他能夠清楚地照見因果關系,並且能觀照十二緣起支爲無常、苦、無我。在傍晚的時候,他來見佛陀,禀告說:「雖然世尊說緣起法很深奧,但是對我而言,緣起法很容易。」佛陀對他說:「阿難,不要如此說。如果不能以叁種遍知來了知緣起,就無法解脫生死輪回。」注釋者解釋《大因緣經》裏佛陀的這段話說:「如果不能以觀智來了知緣起法,則無法解脫生死輪回。」這是非常重要的指導。如果想要解脫生死輪回,你就必須以觀智來了知緣起。如何才能以觀智了知緣起呢?首先必須培育定力,其次必須觀照內外的名色法,然後才能觀照緣起法。
盡管阿難尊者一有機會就努力觀照十一種五蘊爲無常、苦、無我,但是他未能在那四十四年中證得更高的果位。佛陀般涅槃之後,在第一次叁藏聖典結集的前一夜,阿難尊者又勇猛精進地修行身至念業處。前面已談過身至念業處包括安般念、四威儀、正知、四界分別觀、叁十二身分、九種墳場觀等法門 。當天晚上,阿難尊者精進地修行,尤其是行禅。行走的時候應當如何修行呢?應當觀照(一)帶動的色法、(二)被帶動的色法、(叁)造成身體動作的心。帶動與被帶動的色法是色蘊,造成身體動作的心包括四種名蘊,總共是五蘊。行走時他觀照五蘊、五蘊的因,及觀照五蘊與其因無常、苦、無我的本質。阿難尊者整夜精進地如此觀照。
由于一心想在隔天叁藏結集開始之前證悟阿羅漢果,所以阿難尊者非常精進地修行。但是由于精進根太強,因此他無法達到更高的成就。于是他放松身心,准備躺下來休息一下。在躺下的時候,他仍然觀照著行法無常、苦、無我的本質。由于他將精進稍微放松,所以精進根與定根達到平衡,結果他在躺下的動作中證悟了阿羅漢果。
在阿難尊者五根成熟而且平衡的時候,他觀照任何一種行法爲無常、苦或無我都足以證悟阿羅漢果,因爲他之前已經有系統地詳細觀照無數次了。當禅修者有系統地觀照十一種五蘊爲無常、苦、無我,達到行舍智的階段之後就可以任選某一種行法來專注觀照,直到證悟涅槃。例如他可以專注觀照任何一種禅那名法爲無常、苦或無我。如此觀照時就有可能證悟涅槃。阿難尊者的情況就是如此。
此外還有摩诃提舍長老(Mahatissa)的故事。有一天,長老在入村托缽的路上遇到一個女人。那個女人因爲與丈夫吵架而離家出走。她在路上遇到摩诃提舍長老,並且故意對長老發出大笑來勾引他。長老聽到笑聲,就擡頭去看,正好看見那女人的牙齒。見到牙齒之後,長老就作意白骨觀,因而見到那女人只是全副的白骨。然後他轉回來專注于自己的白骨爲不淨,很快速地達到初禅。從初禅出定之後,他觀照初禅名法爲無常、苦、無我。他就這樣在路上證悟了阿羅漢果。爲什麼他能如此快速地證果呢?因爲他已曾修行白骨觀很久的時間,白骨觀就是他的根本業處。他已曾以白骨觀的初禅爲基礎而觀照名色法及其因爲無常、苦、無我無數次,而且多次達到行舍智。因此在路上遇到那女人時,觀照任何一種行法爲無常、苦或無我都足以使他證悟聖果。
大家應當效法這兩位尊者在四威儀中修行的典範。
乙、四威儀(iriyapatha)
接著,佛陀要解釋在行、住、坐、臥這四種威儀當中如何培育正念。
「再者,諸比丘,行走時比丘了知:『我正在行走。』站立時他了知:『我正站立著。』坐著時他了知:『我正坐著。』躺著時他了知:『我正躺著。』無論身體處在那一種姿勢,他都如實地了知。」
這是修行四威儀的開始階段。關于「行走時比丘了知:『我正在行走。』」這句經文,即使是豬、狗、貓等畜生,當牠們行走時,牠們也了知自己在行走。但是這裏所教導的不是這種了知,因爲這種了知不能去除認爲有衆生存在的邪見,也不能去除我想,既不是禅修的法門,也不是培育念處的方法。爲什麼呢?因爲在牠們行走時,牠們無法以觀智照見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也無法觀照它們無常、苦、無我的本質。
然而,此比丘的了知能去除認爲有衆生存在的邪見,也能去除我想,既是禅修的法門,也是培育念處的方法。爲什麼呢?因爲當他行走時,他能以觀智照見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並且…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