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P17

  ..续本文上一页方式来精通十遍与八定,因此这些修行法也都包括在身至念业处中。当阿难尊者证悟圣果的观智将要成熟时,他得以听闻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尊者(Ven. Punna Mantaniputta满慈子)说一部简短的经,那即是《相应部》中《蕴品相应》(Khandhavagga Samyutta)的《阿难陀经》(Ananda Sutta)。

  在那部经中,富楼那尊者以镜子为譬喻来说法。譬如有人站在镜子前面,他可以清楚地在镜子里看见自己的影像。那个影像是谁呢?我们能否说那个影像是他、他的或他的自我呢?不能。为什么呢?如果那个影像真的是他,那么当镜子移动时,他也会跟着移动。然而事实上,当镜子移动时,那个影像只会消失,不会跟着移动,因此那个影像不是他、他的等等。只是因为有身体与镜子的缘故,所以才有影像暂时出现。同样地,五蕴只是依靠因缘和合的缘故而暂时存在,它们不是他、他的或他的自我。

  再举个例子来说。假设现在我面对着一片玻璃门,门上显现出我的影像。如果有人用枪射击我的影像,我是否会死呢?不会。如果那个影像真的是我,那么我应该会死。然而我并不会因为他射击那影像而死,由此可知那个影像不是我。同样的道理,五蕴只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法,它们一生即灭,不是我、我的或我的自我,也不是你、你的或你的自我。再者,如果五蕴真的是你的,那么五蕴应当会听从你的指挥:你要它们变美丽,它们就会变美丽;要它们变长,它们就会变长;要它们变短,它们就会变短。五蕴能如此听你指挥吗?不能。五蕴不会顺从你的意愿而改变,因为它们不是你的。

  接着,富楼那尊者问阿难尊者好几个问题。首先他问说:「阿难,色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阿难尊者回答说:「无常的,尊者。」那时,阿难尊者清楚地了知色法的无常本质。他并非不知而假称为知,因为听完那部经之后,阿难尊者就会证悟须陀洹道果,如果他在当时说谎的话,就不可能在听经之后证悟圣果。因此阿难尊者是在清楚地了知色法为无常的情况下才如此回答的。接着富楼那尊者问说:「既然色是无常的,那么它是乐的还是苦的呢?」阿难尊者回答说:「苦的,尊者。」由此可知阿难尊者了知色法的苦本质。富楼那尊者又问:「既然色是无常的、苦的,那么能否说色是我、我的或我的自我呢?」阿难尊者回答说:「不能,尊者。」由此可知阿难尊者了知色法的无我本质。这些问答显示阿难尊者彻底地了知色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以同样的方式,富楼那尊者又问了受、想、行、识这四蕴,阿难尊者也一一给予了相同的答案。由此可知,当时阿难尊者彻底地了知五蕴及它们的无常、苦、无我三相。

  问过这些问题之后,富楼那尊者教导阿难尊者再度修行观禅。他如何教导呢?他说:「贤友阿难,你必须照见十一种色蕴为无常、苦、无我。那十一种呢?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内在的、外在的、粗的、细的、低劣的、优胜的、远的、近的。这十一种色蕴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不是我、我的或我的自我。」

  阿难尊者当下就依照教导而修行。他能够清楚地观照这十一种色蕴为无常、苦、无我。然后富楼那尊者以同样的方式教导十一种受蕴、想蕴、行蕴及识蕴,阿难尊者当下一一地依照教导而观照。如此,他能够清楚地照见这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当富楼那尊者说完这部经时,阿难尊者证得了初果须陀洹,能以须陀洹道智与果智来了知涅槃。

  在这里还有另一个要点:阿难尊者证悟须陀洹果的同时也得到四无碍解智。要在证悟圣果时也得到四无碍解智的人必须具备五项条件。其中第一项是今生的,其余四项是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得到的。这五项条件是:

  一、证悟(adhigama):他必须在现在佛的教化期中证得某一种圣果。

  二、 通教理(pariyatti):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学习经、律、论三藏。

  三、 问(paripuccha):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研究注释与讨论疑难之处,藉此清楚地了解三藏。

  四、 闻法(savana):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恭敬地听闻佛法,未曾以放逸心听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五、 先前的修行(pubbayoga):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后四项条件就是波罗蜜。阿难尊者曾经于十万大劫以前在最胜华佛(Padumuttara)的座下修习这样的波罗蜜。因此他并不是在最后一生才修行而已,他已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彻底地观照名色法及缘起法,并且观照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提升观智达到行舍智的阶段。除了过去的那些波罗蜜之外,在最后一世里他接受佛陀的教导,在三个月的雨季安居期间精进地修行止观,这是他当世的波罗蜜。由于过去与现在这些波罗蜜的缘故,所以他在听闻富楼那尊者讲说镜子譬喻的经之后,能够很轻易地证悟须陀洹果。

  他在过去世积聚波罗蜜、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时也履行「往返任务」(gata-pacchagata-vatta)。意思是在他入村托钵及返回的路上都一直专注于修行止禅或观禅。如此说是为了显示他不只在一种姿势修行止观而已,而是在四威仪中都修行止观。阿难尊者不但曾经于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四威仪,在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期中也同样地修行四威仪。他在三个月的雨季安居当中精进修行,然后才证悟须陀洹果。

  证悟须陀洹果之后,他仍然一有机会就精进地修行止观,如此经历了四十四年。举一个明显的例子来说:有一天阿难尊者与佛陀住在一个森林里。白天的时候,阿难尊者顺逆地观照缘起法。他能够清楚地照见因果关系,并且能观照十二缘起支为无常、苦、无我。在傍晚的时候,他来见佛陀,禀告说:「虽然世尊说缘起法很深奥,但是对我而言,缘起法很容易。」佛陀对他说:「阿难,不要如此说。如果不能以三种遍知来了知缘起,就无法解脱生死轮回。」注释者解释《大因缘经》里佛陀的这段话说:「如果不能以观智来了知缘起法,则无法解脱生死轮回。」这是非常重要的指导。如果想要解脱生死轮回,你就必须以观智来了知缘起。如何才能以观智了知缘起呢?首先必须培育定力,其次必须观照内外的名色法,然后才能观照缘起法。

  尽管阿难尊者一有机会就努力观照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但是他未能在那四十四年中证得更高的果位。佛陀般涅槃之后,在第一次三藏圣典结集的前一夜,阿难尊者又勇猛精进地修行身至念业处。前面已谈过身至念业处包括安般念、四威仪、正知、四界分别观、三十二身分、九种坟场观等法门 。当天晚上,阿难尊者精进地修行,尤其是行禅。行走的时候应当如何修行呢?应当观照(一)带动的色法、(二)被带动的色法、(三)造成身体动作的心。带动与被带动的色法是色蕴,造成身体动作的心包括四种名蕴,总共是五蕴。行走时他观照五蕴、五蕴的因,及观照五蕴与其因无常、苦、无我的本质。阿难尊者整夜精进地如此观照。

  由于一心想在隔天三藏结集开始之前证悟阿罗汉果,所以阿难尊者非常精进地修行。但是由于精进根太强,因此他无法达到更高的成就。于是他放松身心,准备躺下来休息一下。在躺下的时候,他仍然观照着行法无常、苦、无我的本质。由于他将精进稍微放松,所以精进根与定根达到平衡,结果他在躺下的动作中证悟了阿罗汉果。

  在阿难尊者五根成熟而且平衡的时候,他观照任何一种行法为无常、苦或无我都足以证悟阿罗汉果,因为他之前已经有系统地详细观照无数次了。当禅修者有系统地观照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达到行舍智的阶段之后就可以任选某一种行法来专注观照,直到证悟涅槃。例如他可以专注观照任何一种禅那名法为无常、苦或无我。如此观照时就有可能证悟涅槃。阿难尊者的情况就是如此。

  此外还有摩诃提舍长老(Mahatissa)的故事。有一天,长老在入村托钵的路上遇到一个女人。那个女人因为与丈夫吵架而离家出走。她在路上遇到摩诃提舍长老,并且故意对长老发出大笑来勾引他。长老听到笑声,就抬头去看,正好看见那女人的牙齿。见到牙齿之后,长老就作意白骨观,因而见到那女人只是全副的白骨。然后他转回来专注于自己的白骨为不净,很快速地达到初禅。从初禅出定之后,他观照初禅名法为无常、苦、无我。他就这样在路上证悟了阿罗汉果。为什么他能如此快速地证果呢?因为他已曾修行白骨观很久的时间,白骨观就是他的根本业处。他已曾以白骨观的初禅为基础而观照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无数次,而且多次达到行舍智。因此在路上遇到那女人时,观照任何一种行法为无常、苦或无我都足以使他证悟圣果。

  大家应当效法这两位尊者在四威仪中修行的典范。

  乙、四威仪(iriyapatha)

  接着,佛陀要解释在行、住、坐、卧这四种威仪当中如何培育正念。

  「再者,诸比丘,行走时比丘了知:『我正在行走。』站立时他了知:『我正站立着。』坐着时他了知:『我正坐着。』躺着时他了知:『我正躺着。』无论身体处在那一种姿势,他都如实地了知。」

  这是修行四威仪的开始阶段。关于「行走时比丘了知:『我正在行走。』」这句经文,即使是猪、狗、猫等畜生,当牠们行走时,牠们也了知自己在行走。但是这里所教导的不是这种了知,因为这种了知不能去除认为有众生存在的邪见,也不能去除我想,既不是禅修的法门,也不是培育念处的方法。为什么呢?因为在牠们行走时,牠们无法以观智照见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也无法观照它们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然而,此比丘的了知能去除认为有众生存在的邪见,也能去除我想,既是禅修的法门,也是培育念处的方法。为什么呢?因为当他行走时,他能以观智照见究竟名色法及其因,并且…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去尘除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