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頭到腳一部份一部份地放松全身,不要讓身體有繃緊的現象。如果發現任何部位繃緊,就借著放松與保持自然來將它舒解。若沒有充分放松,在你坐久之後繃緊的部位會造成疼痛或不適,因此在每一次開始靜坐時務必先將全身放松。
第二點:放下萬緣,保持平靜安詳的心
你應當思惟一切緣起的事物都是無常的,它們不會順從你的意願,而只會依照它們自己的過程進行,因此執著它們是沒有用的。理智的作法是在禅修時暫時把它們放下。
每當雜念生起時,你可以提醒自己現在是抛開一切憂慮的時刻,而保持心只專注于禅修的目標──呼吸。如果突然想起某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認爲必須仔細地思考一番,你也不應在禅修時那麼做。你可以將它記錄在隨身攜帶的記事本裏,然後將它抛在一邊,繼續專心禅修。
如果真心想成就安般念,就必須將一切雜務放下。有些禅修者想要培育定力,但卻又不能放下對世俗事的執著,結果他們的心變得非常散亂,時常在呼吸與世俗事之間來回奔走。即使他們努力要使心平靜下來,卻都無法辦到,原因就只是他們不能放下對其他目標的執著。這種執著是禅修進展的一大障礙,所以你應當立下堅定的決心,在禅修期間暫時抛開世間的萬緣,以平靜安詳的心來修行。
第叁點:借著不斷的練習來熟悉呼吸
在你確定全身已經放松,內心無憂無慮之後,就將你的心安置在呼吸與鼻孔外面皮膚接觸的地方,亦即在鼻孔與上唇之間的區域。試著了知這個區域裏的呼吸。當你能在此區域裏的任何地方發現呼吸時,就讓心一直知道那裏的呼吸。應當像旁觀者一樣,以客觀的態度來覺知自然的呼吸,不要去控製或改變它,因爲那樣會導致呼吸辛苦、胸口發悶。
讓你的心覺知正在通過上述部位的呼吸,而不隨著呼吸進入體內或出去體外。《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講述一則守門人的譬喻:守門人不會去注意已經走入城裏或走出城外的人,而只檢查正在通過城門的人。同樣地,接觸部位好比是城門,禅修者不應注意已經進入體內或出去體外的呼吸,而應注意正在經過接觸部位的呼吸(氣息)。
另一件應當注意的事情是:應當專注于呼吸的本身,而不要注意呼吸裏四界(四大)的特相。意思是不要去注意呼吸(氣息)的硬、粗、重、軟、滑、輕(地界的特相)、流動、黏結(水界的特相)、熱、冷(火界的特相)、支持、推動(風界的特相)。如果去注意其中的任何一種,其余的特相也會變得愈來愈明顯,因而會幹擾你的定力。你應當做的只是以整體的概念單純地覺知呼吸本身。
有些禅修者不能覺察自己的呼吸,因爲他們的呼吸很微細,而他們還不習慣于覺知微細的呼吸。他們應當以冷靜與警覺的心,將心保持在上述呼吸出現的部位,並且了解自己還在呼吸。只是保持知道自己還在呼吸就夠了,不要故意使呼吸變得明顯。在這個時候,保持清明的正念是很重要的。只要保持警覺心與耐心,漸漸地他們就能覺察微細的呼吸。若能習慣于覺知微細的呼吸,這對培育深厚的定力有很大的幫助。
你應當依循中道,也就是以適度的精進來修行。精進力不要用得過度,因爲那會造成很多困擾,如繃緊、頭痛、眼睛疲勞等等;精進力也不要用得不足,因爲那會使你落入白日夢或打瞌睡。因此應當付出適度的精進力,讓自己能夠持續地知道呼吸就夠了。
當你內心生起妄想時,不要去理會妄想,而要將心引導回來注意呼吸。對妄想或對你自己生氣都是無濟于事的,只會使你的心更加掉舉。然而借著不理會妄想,你就能使自己漸漸疏遠妄想;借著經常覺知呼吸,就能使自己漸漸熟悉呼吸。這就是處理妄想的正確方法。
如果你的心經常妄想紛飛,你可以在覺知呼吸的同時在心中默念:「吸,呼;吸,呼……」,藉此幫助心安住于呼吸。或者用數息的方法:在五到十之間選擇一個數目,然後固定地從一數到那個數目。例如你選擇數到八的話,則可以在吸氣時心中默念「吸」;呼氣時心中默念「呼」;呼氣的末端心中默數「一」。同樣地,在第二次呼氣的末端心中默數「二」……如此從一數到八,然後再從一數到八,一再地重複。如此數息時,注意力仍然放在呼吸,而不是放在數字,因爲數字只是幫助你將心安住于呼吸的工具而已。應當持續地數息,直到你的心平靜穩定爲止,然後可以停止數息,而單純地只覺知呼吸。
第四點:專注于呼吸
當你能持續不斷地覺知呼吸十五到二十分鍾時,那表示你已經相當熟悉呼吸了,就可以將注意力的焦點集中于呼吸。在上一個要點裏,在覺知呼吸的同時你也知道接觸部位;而在這一個要點裏,你試著將心的注意範圍縮小到只集中于呼吸本身而已,如此做能使你的心愈來愈專注。
第五點:專注于每一刻的呼吸(全息)
當你能持續不斷地專注于呼吸,時間達到叁十分鍾以上時,那樣的定力已經相當好,你可以專注于呼吸的全息。意思就是當每一次呼吸從頭到尾(開始、中間、結尾)的氣息經過時,你都在接觸部位毫無遺漏地專注到它們。如此專注于每一刻的呼吸,你的定力將會愈來愈強、愈來愈深,因爲沒有空隙讓你的心去想其它的事情。
你會知道有時呼吸長,有時呼吸短。這裏的長短是指時間的長度,而不是指距離。當呼吸慢時,呼吸的時間就長;當呼吸快時,呼吸的時間就短。然而不應故意使呼吸變長或變短,應當保持自然的呼吸。無論呼吸長或短,你都應當專注于全息。
若能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如此修行,定力就會愈來愈穩定。如果能在每一次靜坐時都持續地專注于呼吸一小時以上,每天至少五次靜坐,如此持續至少叁天,不久你會發現呼吸轉變成禅相 (nimitta),那時就能進到更上一層的境界。
以上所說的是修行安般念的基本要點,大家應當熟記每一個要點,並且切實地奉行。無論身體處在那一種姿勢,都應當如此修行。在每一次靜坐結束時仍然要繼續修行,不要間斷。意思是當你睜開眼睛、松開雙腿、站起來等時都要繼續覺知呼吸。日常活動中行、住、坐、臥等任何時候也都要持續地覺知呼吸。
不要去想呼吸以外的其它目標,讓修行間斷的時間愈來愈少,乃至最後能夠持續地修行,幾乎沒有間斷。從清晨一醒來開始,到晚間睡著爲止,這中間的時間裏都應當如此精勤不懈地修行。若能如此精進,你就很可能在這次禅修營期間達到安止定(即禅那),這就是爲什麼佛陀說安般念應當被培育與數數修行的理由。
除了向指導老師報告及絕對必要的時候之外,大家應當禁語,尤其是在臥室裏面。舉辦這樣的禅修營不是容易的事情,主辦者和協助者很辛勞地安排一切所需,讓大家能專心禅修。施主們供養各種必需品,乃是基于希望大家修行成功及與大家分享功德的善願。各種理由都顯示大家應當精勤地修行。
然而不要期待樣樣都十全十美。大家應當珍惜現有的每一項方便設施,而忍耐任何不方便之處。不要有所抱怨,而要時時刻刻將心安住于你的呼吸。請大家現在就開始做。
願大家修行成功。
大念處經
(MAHASATIPATTHANA SUTTA)
總說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俱盧國的一個市鎮,名爲劍磨瑟昙。那時世尊稱呼諸比丘說:「諸比丘。」諸比丘回答說:「世尊。」世尊如此開示:
「諸比丘,這是使衆生清淨、超越憂愁與悲傷、滅除痛苦與憂惱、成就正道與現證涅槃的單一道路,那就是四念處。
何謂四念處?在此,諸比丘,比丘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于觀身爲身,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于觀受爲受,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于觀心爲心,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于觀法爲法,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
身念處(身隨觀念處)
甲、安般念(呼吸念;入出息念)
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觀身爲身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前往森林、樹下或空地,盤腿而坐,保持身體正直,安立正念在自己面前(的呼吸)。他正念地吸氣,正念地呼氣。吸氣長的時候,他了知:『我吸氣長。』呼氣長的時候,他了知:『我呼氣長。』吸氣短的時候,他了知:『我吸氣短。』呼氣短的時候,他了知:『我呼氣短。』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吸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呼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吸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呼氣。』
就像善巧的車床師或他的學徒,當他做長彎的時候,他了知:『我做長彎。』當他做短彎的時候,他了知:『我做短彎。』同樣地,當比丘吸氣長的時候,他了知:『我吸氣長。』呼氣長的時候,他了知:『我呼氣長。』吸氣短的時候,他了知:『我吸氣短。』呼氣短的時候,他了知:『我呼氣短。』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吸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呼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吸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呼氣。』
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身爲身、安住于觀照外在的身爲身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爲身。他安住于觀照身的生起現象、安住于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安住于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爲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于觀身爲身的方法。
乙、四威儀
再者,諸比丘,行走時比丘了知:『我正在行走。』站立時他了知:『我正站立著。』坐著時他了知:『我正坐著。』躺著時他了知:『我正在躺著。』無論身體處在那一種姿勢,他都如實地了知。
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身爲身、安住于觀照外在的身爲身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爲身。他安住于觀照身的生起現象、安住于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安住于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