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
缅甸帕奥禅师讲解
弟子合译
目录
帕奥禅师序 III
译序 VII
安般入门 1
大念处经经文 7
大念处经析解 33
总说 34
身念处 89
安般念 89
四威仪 118
正知 132
向前进与返回时的正知 132
向前看与向旁看时的正知 150
屈伸肢体时的正知 156
穿着袈裟等时的正知 159
吃饭、喝水等时的正知 162
净身时的正知 165
走路等时的正知 167
不净观 174
界分别观 180
九种坟场观 189
受念处 197
心念处 219
法念处 229
五盖 229
五取蕴 255
十二处 261
七觉支 270
四圣谛 290
苦谛 290
集谛 294
灭谛 302
道谛 306
修行念处的成果 317
大心材喻经 319
小心材喻经 325
问答类编 333
克服困难 333
戒学释疑 348
定学释疑 357
安般念 357
四护卫禅 369
其它止禅 374
慧学释疑 376
八圣道分 376
缘起 378
证悟涅槃 387
观禅 398
禅修教授 402
波罗蜜 405
其它问题 407
词语汇解 413
索引 451
帕奥禅师序
佛陀的教法非常深奥难懂,关于这点从佛陀在《中部.圣寻经》(Ariyapariyesana Sutta)的开示即可得知:
「对于我以前亦觉得甚难达到之法,就别再想要教了,因为它不能被那些活在贪欲与瞋恨中的人了知。那些被贪欲与瞋恨蒙蔽之人将无法透视此深奥之法,因为它逆着世俗之流前进、微细、深奥且甚难知见。」
别说是所有四圣谛,单是第二项圣谛──缘起法──亦已非常难懂。这是为何佛陀在《长部.大因缘经》(Mahanidana Sutta)里向阿难尊者说:
「阿难,这缘起的确深奥,也显得深奥。由于未能以随觉智与通达智透彻地知见缘起,有情被缠住在生死轮回里,就好像一团打结的线,或像织巢鸟的巢,或像找不到头尾的草制擦脚布,而且他们无法脱离恶趣轮回。」
佛法深奥得连大智如辟支佛者亦无法言传与他人;如今我们能够说法是因为佛陀教法的缘故。我们必须时时刻刻谨记那是佛陀的教法,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法,因为那深奥之法并不是我们发现的。有些人把我遵循及用以与他人分享、记载于巴利圣典及注释中的佛法称为帕奥禅法,但是如此称之是完全错误的。那不是我的禅法,而是佛陀的禅法。
身为佛陀谦逊的比丘弟子,我们应当只教佛陀的教法,岂可认为自己有足以傲世的独创之法?跟佛陀及其八十大弟子比较起来,我们只是微不足道的后学而已。我们应当向佛陀谦逊的诸大弟子学习;当其它比丘要求他们解释佛陀的某一项教法时,许多大弟子都谦逊地回答道:
「诸位贤友,犹如一个需要心木、寻觅心木、四处寻觅心木之人,略过一棵大心木树的根部及树干不理,而以为能在其枝叶之中寻获心木。诸位尊者,你们也是如此,在遇到世尊时不问,而以为应该问我有关此法之涵义。」
即使佛陀的大弟子都如此谦虚,我们岂可妄自尊大?因此在修学佛法时拥有正确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在《中部.蛇喻经》(Alagaddupama Sutta)里,佛陀以捉蛇的譬喻来形容错误与正确的修学佛法之道:
「于此(教法),诸比丘,有些心术不正的人学习佛法:经、祇夜、义释、偈颂、自说、如是语、本生谈、稀有及方广诸法。但是在学习之后不以智能来探讨佛法之涵义,不能领悟它们。他们学习佛法只是为了批评他人及辩论获胜,而没有获得学习佛法的利益。他们以错误的方法来学习那些法而伤害了自己,将会遭受很长久的痛苦。
犹如一个需要蛇、寻觅蛇、四处寻觅蛇之人,在看到一条大蛇时,捉住蛇的身体或尾巴。该蛇即回过头来咬他的手、臂或肢体,而他即会因此而死或遭受半死不活的痛楚。为何如此?这是因为他捉蛇的方法错误。如是,于此(教法),有些心术不正的人学习佛法……他们学习佛法只是为了批评他人及辩论获胜,而没有获得学习佛法的利益。他们以错误的方法来学习那些法而伤害了自己,将会遭受很长久的痛苦。
于此(教法),诸比丘,有某家族之人学习佛法:经、祇夜、义释、偈颂、自说、如是语、本生谈、稀有及方广诸法。学习之后他们以智能来探讨佛法之涵义,并且能领悟它们。他们学习佛法不是为了批评他人及辩论获胜,因而获得了学习佛法的利益。他们以正确的方法来学习那些法而利益了自己,将会获得很长久的快乐。
犹如一个需要蛇、寻觅蛇、四处寻觅蛇之人,在看到一条大蛇时,正确地以木叉夹住牠,然后捉住蛇的颈项。那时候,即使该蛇用身体缠住他的手、臂或肢体,他也不会因此而死或遭受半死不活的痛楚。为何如此?这是因为他捉蛇的方法正确。如是,于此(教法),诸比丘,有某家族之人学习佛法……他们学习佛法不是为了批评他人及辩论获胜,因而获得了学习佛法的利益。他们以正确的方法来学习那些法而利益了自己,将会获得很长久的快乐。」
讨论佛法时,我们不应乐于批评,只应依据巴利圣典及其注释来讨论事实,而且心中谨记我们的目标──解脱轮回之苦。这就好像在讨论戒律时,我们只是依照佛陀所制的戒来讨论,而无意批评那些持戒不严谨的比丘。若说每当讨论戒律时就算是在批评别人,那么就没有人能够讨论戒律,因此也就没有人能够学习戒律。如是,我们讨论佛法并不是为了批评别人,而只是为了息灭自己的烦恼及证悟涅槃,这点佛陀在《长部.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里已经讲得很清楚:
「诸比丘,这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愁与悲伤、灭除痛苦与忧恼、成就正道与现证涅槃的单一道路,那就是:四念处。」
希望大家都能时时刻刻将此最终极的目标谨记于心,而且毫无偏离地朝向正道迈进。
在结束拙序之前,我想要向所有协助完成此书的人致谢。本书内容有许多是引用自苏玛长老(Soma Thera)所译的《念住之道》(The Way of Mindfulness)──一本包含《中部.念处经》及其注疏的英译本。感谢我的弟子们帮我编辑英文版及将它译成中文;感谢佛教弘誓学院及槟城佛学院提供计算机、列表机、印刷纸等设施,方便编译本书的工作;也感谢慷慨助印本书以利大众的各位施主。
最后,我谨以此开示及回答问题的功德同等地与一切众生分享,愿他们都能尽速证悟涅槃。
帕奥禅师
2001年1月3日
译序
本书译自帕奥禅师于两次禅修营期间的英话开示与问答,时间在公元二千年至二千零一年之间,地点分别于台湾佛教弘誓学院与马来西亚槟城佛学院。
禅师讲解《大念处经》时引经据论、遵循注疏及剖析实修要点,由浅及深,次第分明,令禅修者得窥佛法奥妙,以利依教履践,亲证受益;问题回答则除疑解惑,契理契机,义趣分明,引人深思。如此详尽阐述《大念处经》涵蕴之开示尚属罕见,其珍贵可见一斑。然此仅是禅师数十年研修融贯所得之少分讲解而已,有心深入探究整个佛法禅修体系者应当研读禅师之缅文巨著《趣涅槃道》(Nibbanagaminipatipada)(五大册共三千余页,尚未译成他国语文)。
本书以「注释」代表解释经论之著作(atthakatha; commentary),而以「疏钞」代表解释注释之著作(tika; subcommentary);遇到所引之文不确定出自注释或疏钞时则用「注疏」代表之。译义不明或易生误解之处往往加脚注说明,其内容多是参阅相关典籍或请示禅师之后依适宜所作。本书后面之《词语汇解》摘自《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乃为方便不熟悉论典专有名词之读者查阅之用。
尽管经过多人殚精竭力日夜辛劳才完全此书之编译,然而失误之处仍恐难免,期望诸读者海涵与指正,更望贤能者起而赓续订正,令本书渐趣完善,造福追求正法者。
2001年1月5日 译者 谨志
安般入门
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修行安般念 以培育定力的基本原则。
佛教的禅修方法有两大类,即止禅与观禅。止禅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法;观禅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法。在这两种方法当中,止禅是观禅的重要基础,因此佛陀在《谛相应》(Sacca Samyutta)里说道:“Samadhim bhikkhave bhavetha, samahito bhikkhave bhikkhu yathabhutam pajanati.”──「诸比丘,你们应当培育定力。诸比丘,有定力的比丘能如实地了知诸法。」所以我们鼓励初学者先修行止禅,培育深厚的定力,然后修行观禅,照见诸法实相。
在止禅的四十种方法当中,我们通常教导初学者先修行安般念,因为多数人能借着修行此法门成功地培育定力。
佛陀在《相应部》(Samyutta Nikaya)里建议弟子们修行安般念,他说:「诸比丘,透过培育与数数修行安般念所产生的定力是宁静且殊胜的,它是精纯不杂的安乐住处,能在邪恶不善念头一生起时就立刻将它们消灭与平息。」《清净道论》则说:「在一切诸佛、某些辟支佛及声闻弟子藉以获得成就与当下乐住的基本业处中,安般念是最主要的。」因此大家应当对这个法门深具信心并且以至诚恭敬的心来修行。
接着我要介绍修行安般念的基本要点。
第一点:身体坐正,保持自然,全身放松
你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坐姿。如果盘腿有困难的话就不需要盘腿;你可以将两腿并排平放在地上,而不必将一腿压在另一腿上。使用适当高度的坐垫可以让你坐得更舒服而且更容易保持上身正直。
接着从…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