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P4

  ..续本文上一页苦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有爱染的苦受。』感到没有爱染的苦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没有爱染的苦受。』感到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感到没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没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受为受、安住于观照外在的受为受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受为受。他安住于观照受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受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受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受』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受为受的方法。

  心念处(心随观念处)

  再者,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心为心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了知有贪欲的心为有贪欲的心,了知没有贪欲的心为没有贪欲的心;了知有瞋恨的心为有瞋恨的心,了知没有瞋恨的心为没有瞋恨的心;了知有愚痴的心为有愚痴的心,了知没有愚痴的心为没有愚痴的心;了知收缩的心为收缩的心,了知散乱的心为散乱的心;了知广大的心为广大的心,了知不广大的心为不广大的心;了知有上的心为有上的心,了知无上的心为无上的心;了知专一的心为专一的心,了知不专一的心为不专一的心;了知解脱的心为解脱的心,了知未解脱的心为未解脱的心。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心为心、安住于观照外在的心为心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心为心。他安住于观照心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心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心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心』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心为心的方法。

  法念处(法随观念处)

  甲、五盖

  再者,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在此,诸比丘,内心有欲欲 时,比丘了知:『我内心有欲欲。』内心没有欲欲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欲欲。』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欲欲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欲欲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欲欲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内心有瞋恨时,他了知:『我内心有瞋恨。』内心没有瞋恨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瞋恨。』他了知尚未生起的瞋恨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瞋恨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瞋恨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内心有昏沉与睡眠时,他了知:『我内心有昏沉与睡眠。』内心没有昏沉与睡眠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昏沉与睡眠。』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昏沉与睡眠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昏沉与睡眠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昏沉与睡眠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内心有掉举与追悔时,他了知:『我内心有掉举与追悔。』内心没有掉举与追悔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掉举与追悔。』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掉举与追悔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掉举与追悔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掉举与追悔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内心有怀疑时,他了知:『我内心有怀疑。』内心没有怀疑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怀疑。』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怀疑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怀疑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怀疑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乙、五取蕴

  再者,诸比丘,比丘依五取蕴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五取蕴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了知:『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坏灭;这是受,这是受的生起,这是受的坏灭;这是想,这是想的生起,这是想的坏灭;这是行,这是行的生起,这是行的坏灭;这是识,这是识的生起,这是识的坏灭。』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五取蕴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丙、十二处

  再者,诸比丘,比丘依六内处与六外处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六内处与六外处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了知眼根,了知色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结,了知尚未生起的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经生起的结如何被灭除,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他了知耳根,了知声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结,了知尚未生起的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经生起的结如何被灭除,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他了知鼻根,了知香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结,了知尚未生起的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经生起的结如何被灭除,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他了知舌根,了知味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结,了知尚未生起的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经生起的结如何被灭除,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他了知身根,了知触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结,了知尚未生起的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经生起的结如何被灭除,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他了知意根,了知法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结,了知尚未生起的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经生起的结如何被灭除,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六内处与六外处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丁、七觉支

  再者,诸比丘,比丘依七觉支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七觉支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念觉支存在比丘内心时,他了知:『念觉支存在我内心。』念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念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念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念觉支。

  择法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择法觉支存在我内心。』择法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择法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择法觉支。

  精进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精进觉支存在我内心。』精进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精进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精进觉支。

  喜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喜觉支存在我内心。』喜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喜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喜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喜觉支。

  轻安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轻安觉支存在我内心。』轻安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轻安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轻安觉支。

  定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定觉支存在我内心。』定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定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定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定觉支。

  舍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舍觉支存在我内心。』舍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舍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舍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舍觉支。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七觉支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戊、四圣谛

  再者,诸比丘,比丘依四圣谛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四圣谛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如实地了知:『这是苦。』如实地了知:『这是苦的原因。』如实地了知:『这是苦的息灭。』如实地了知:『这是导致苦息灭的修行方法。』

  一、苦谛

  诸比丘,何谓苦圣谛?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

  诸比丘,什么是生呢?无论是任何众生,在任何众生的群体,都有诞生、产生、出现、生起、诸蕴的显现、诸处的获得,诸比丘,那称为生。

  诸比丘,什么是老呢?无论是任何众生,在任何众生的群体,都有衰老、老朽、牙齿损坏、头发苍白、皮肤变皱、寿命损减、诸根老熟,诸比丘,那称为老。

  诸比丘,什么是死呢?无论是任何众生,在任何众生的群体,都有死亡、逝世、解体、消失、命终、诸蕴的分离、身体的舍弃、命根的毁坏,诸比丘,那称为死。

  诸比丘,什么是愁呢?任何时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恼的法而有忧愁、悲伤、苦恼、内在的哀伤、内在的悲痛,诸比丘,那称为愁。

  诸比丘,什么是悲呢?任何时候,由于任何…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去尘除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