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受時,他了知:『我感到有愛染的苦受。』感到沒有愛染的苦受時,他了知:『我感到沒有愛染的苦受。』感到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他了知:『我感到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感到沒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他了知:『我感到沒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
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受爲受、安住于觀照外在的受爲受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受爲受。他安住于觀照受的生起現象、安住于觀照受的壞滅現象或安住于觀照受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受』的正念只爲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于觀受爲受的方法。
心念處(心隨觀念處)
再者,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觀心爲心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了知有貪欲的心爲有貪欲的心,了知沒有貪欲的心爲沒有貪欲的心;了知有瞋恨的心爲有瞋恨的心,了知沒有瞋恨的心爲沒有瞋恨的心;了知有愚癡的心爲有愚癡的心,了知沒有愚癡的心爲沒有愚癡的心;了知收縮的心爲收縮的心,了知散亂的心爲散亂的心;了知廣大的心爲廣大的心,了知不廣大的心爲不廣大的心;了知有上的心爲有上的心,了知無上的心爲無上的心;了知專一的心爲專一的心,了知不專一的心爲不專一的心;了知解脫的心爲解脫的心,了知未解脫的心爲未解脫的心。
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心爲心、安住于觀照外在的心爲心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心爲心。他安住于觀照心的生起現象、安住于觀照心的壞滅現象或安住于觀照心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心』的正念只爲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于觀心爲心的方法。
法念處(法隨觀念處)
甲、五蓋
再者,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觀法爲法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依五蓋而安住于觀法爲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依五蓋而安住于觀法爲法呢?在此,諸比丘,內心有欲欲 時,比丘了知:『我內心有欲欲。』內心沒有欲欲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欲欲。』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欲欲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欲欲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欲欲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內心有瞋恨時,他了知:『我內心有瞋恨。』內心沒有瞋恨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瞋恨。』他了知尚未生起的瞋恨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瞋恨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瞋恨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內心有昏沈與睡眠時,他了知:『我內心有昏沈與睡眠。』內心沒有昏沈與睡眠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昏沈與睡眠。』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昏沈與睡眠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昏沈與睡眠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昏沈與睡眠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內心有掉舉與追悔時,他了知:『我內心有掉舉與追悔。』內心沒有掉舉與追悔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掉舉與追悔。』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掉舉與追悔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掉舉與追悔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掉舉與追悔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內心有懷疑時,他了知:『我內心有懷疑。』內心沒有懷疑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懷疑。』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懷疑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懷疑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懷疑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法爲法、安住于觀照外在的法爲法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法爲法。他安住于觀照法的生起現象、安住于觀照法的壞滅現象或安住于觀照法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爲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依五蓋而安住于觀法爲法的方法。
乙、五取蘊
再者,諸比丘,比丘依五取蘊而安住于觀法爲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依五取蘊而安住于觀法爲法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了知:『這是色,這是色的生起,這是色的壞滅;這是受,這是受的生起,這是受的壞滅;這是想,這是想的生起,這是想的壞滅;這是行,這是行的生起,這是行的壞滅;這是識,這是識的生起,這是識的壞滅。』
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法爲法、安住于觀照外在的法爲法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法爲法。他安住于觀照法的生起現象、安住于觀照法的壞滅現象或安住于觀照法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爲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依五取蘊而安住于觀法爲法的方法。
丙、十二處
再者,諸比丘,比丘依六內處與六外處而安住于觀法爲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依六內處與六外處而安住于觀法爲法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了知眼根,了知色塵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結,了知尚未生起的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經生起的結如何被滅除,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結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他了知耳根,了知聲塵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結,了知尚未生起的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經生起的結如何被滅除,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結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他了知鼻根,了知香塵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結,了知尚未生起的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經生起的結如何被滅除,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結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他了知舌根,了知味塵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結,了知尚未生起的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經生起的結如何被滅除,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結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他了知身根,了知觸塵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結,了知尚未生起的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經生起的結如何被滅除,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結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他了知意根,了知法塵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結,了知尚未生起的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經生起的結如何被滅除,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結如何不會再于未來生起。
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法爲法、安住于觀照外在的法爲法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法爲法。他安住于觀照法的生起現象、安住于觀照法的壞滅現象或安住于觀照法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爲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依六內處與六外處而安住于觀法爲法的方法。
丁、七覺支
再者,諸比丘,比丘依七覺支而安住于觀法爲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依七覺支而安住于觀法爲法呢?
在此,諸比丘,念覺支存在比丘內心時,他了知:『念覺支存在我內心。』念覺支不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念覺支不存在我內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念覺支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圓滿已經生起的念覺支。
擇法覺支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擇法覺支存在我內心。』擇法覺支不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擇法覺支不存在我內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擇法覺支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圓滿已經生起的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精進覺支存在我內心。』精進覺支不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精進覺支不存在我內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精進覺支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圓滿已經生起的精進覺支。
喜覺支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喜覺支存在我內心。』喜覺支不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喜覺支不存在我內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喜覺支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圓滿已經生起的喜覺支。
輕安覺支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輕安覺支存在我內心。』輕安覺支不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輕安覺支不存在我內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輕安覺支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圓滿已經生起的輕安覺支。
定覺支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定覺支存在我內心。』定覺支不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定覺支不存在我內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定覺支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圓滿已經生起的定覺支。
舍覺支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舍覺支存在我內心。』舍覺支不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舍覺支不存在我內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舍覺支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圓滿已經生起的舍覺支。
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法爲法、安住于觀照外在的法爲法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法爲法。他安住于觀照法的生起現象、安住于觀照法的壞滅現象或安住于觀照法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爲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依七覺支而安住于觀法爲法的方法。
戊、四聖谛
再者,諸比丘,比丘依四聖谛而安住于觀法爲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依四聖谛而安住于觀法爲法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如實地了知:『這是苦。』如實地了知:『這是苦的原因。』如實地了知:『這是苦的息滅。』如實地了知:『這是導致苦息滅的修行方法。』
一、苦谛
諸比丘,何謂苦聖谛?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求不得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是苦。
諸比丘,什麼是生呢?無論是任何衆生,在任何衆生的群體,都有誕生、産生、出現、生起、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諸比丘,那稱爲生。
諸比丘,什麼是老呢?無論是任何衆生,在任何衆生的群體,都有衰老、老朽、牙齒損壞、頭發蒼白、皮膚變皺、壽命損減、諸根老熟,諸比丘,那稱爲老。
諸比丘,什麼是死呢?無論是任何衆生,在任何衆生的群體,都有死亡、逝世、解體、消失、命終、諸蘊的分離、身體的舍棄、命根的毀壞,諸比丘,那稱爲死。
諸比丘,什麼是愁呢?任何時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惱的法而有憂愁、悲傷、苦惱、內在的哀傷、內在的悲痛,諸比丘,那稱爲愁。
諸比丘,什麼是悲呢?任何時候,由于任何…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