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产生身表,这里的身表是指屈伸手臂的动作。然后必须照见手臂的四类色法,即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与食生色,它们是被带动的色法。照见带动与被带动的色法之后,你必须观察想要屈伸手臂的意门心路过程,它包含四种名蕴,因此总共是五蕴。如果能在每一个动作中都清楚地观照五蕴,就可以说你是以不痴正知而行。
四、穿着袈裟等时的正知
经文中说:「穿着袈裟、执持衣钵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在这里也有四种正知。
一、有益正知:这里的「利益」是指在托钵时所产生物质上的增长,并且应以世尊所开示的这段话来理解:「穿着袈裟只为了避免寒冷与炎热,为了避免虻、蚊、风、烈日及蛇等爬行类之触恼以及为了遮避羞处。」
二、适宜正知:薄的袈裟适合热性体质的人与身体虚弱的人。对于怕冷的人而言,由两层布重迭而缝制的厚袈裟是适宜的。与这些情况相反的袈裟则不是适宜的。
穿坏了的袈裟不是适宜的,因为它需要修补与缝制,因而成为一种障碍。
同样地,丝绸、细麻等高级材料所制成的袈裟会激起他人的盗心,因而会造成障碍。如果比丘单独住在森林里,那样的袈裟可能会被偷走或导致比丘的生命受到危害。
由邪命所得的袈裟,以及会使善法衰减、恶法增盛的袈裟无论如何都是不适宜的。
可以从上面谈到的这些来了解适宜正知。
三、行处正知:就是坚持修行,不舍离禅修的业处。如果你正在修行安般念,那么在穿着袈裟时你应当只专注于呼吸。如果你正在修行四界分别观,那么在穿着袈裟时你应当只专注于四界的特相。这样做就是具备行处正知。
四、不痴正知:在自己的名色相续流里并没有一个我在穿着袈裟,只是借着心生风界的扩散,而有穿着袈裟的动作产生。袈裟与身体都没有思考的能力:袈裟不会知道它正披在身体上;身体也不会想:「我正被袈裟披着。」仅仅是一堆法披在另一堆法上而已,就像模型塑像披着一块布一样。
穿着袈裟时你应当观照五蕴。首先照见全身的色法,接着观察有分心,以便照见想要穿着袈裟的心。那样的心包含四种名蕴,再加上全身的色法,总共是五蕴。然后应当对袈裟修行四界分别观。见到色聚之后就加以分析,以便照见其中的八种或九种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有时再加上声音。如此照见自己的五蕴及袈裟的色法之后,你就会了解穿着袈裟只是一堆法披在另一堆法上而已。精致或粗劣的袈裟都只是一堆究竟色法而已,因此不需要因为得到精致的袈裟而欢喜,或因为得到粗劣的袈裟而沮丧。
注释中讲到一个例子:有些人用花环、香水、香、布等供品去礼拜有眼镜蛇居住的蚁丘、树木等对象。另外有些人则虐待这些对象。然而,蚁丘、树木等不会因为受到礼拜而欢喜,也不会因为被虐待而沮丧。同样地,比丘不应因为得到好的袈裟而欢喜,或因为得到不好的袈裟而沮丧。在这里,不痴正知应当透过如此的思惟来理解。
接着我要讨论执持钵时的四种正知:
一、有益正知:持用钵时应当透过不慌不忙地持钵所得到的利益以及思惟「以此托钵我将得到食物」来了解有益正知。持钵时应当见到获得食物之利益,如此即是生起有益正知。
二、适宜正知:身体瘦弱的人不适合用重的钵。破损至有四、五个缝补处、难以妥善清洗的钵也不适合用,因为必须费很大的工夫才能将它清洗干净。
正如前面所说的理由,亮丽如珠宝一般的钵会激起他人的贪心,因此是不恰当的。
由邪命所得的钵,以及会使善法衰减、恶法增盛的钵无论如何都是不适宜的。应当透过如此的解释来了解适宜正知。
三、行处正知:应当了解行处正知就是坚持专注于禅修的业处。如果你正在修行安般念,在执持钵时你应当只专注于呼吸。如果你正在修行四界分别观,在执持钵时你应当只专注于四界的特相。若能如此修行,就可以说你以正知而行。
四、不痴正知:在自己的名色相续流里并没有一个我在拿取钵。正如前面讲过的,只是借着心生风界的扩散,所以才有拿取钵的动作产生。在这件事情上,钵不会想,手也不会想;钵不会知道它被手拿着,手也不会知道自己正拿着钵。只是一堆法拿取另一堆法而已,正如用火钳来夹取火红的器皿一样。应当透过如此的思惟来了解拿取钵时的不痴正知。
在这里你也必须观照五蕴。「我要拿钵」这样的心包含四种名蕴,它会产生带动的色法。四类色法是被带动的色法。带动与被带动的色法加上四种名蕴总共是五蕴。然后必须对你的钵修行四界分别观,以便照见究竟色法,这些是时节生色法。如果能照见自己的五蕴及钵的究竟色法,你就能了知这里所说的「只是一堆法拿取另一堆法而已。」
再者,正如这样的情况:在一个庇护所里有许多手足残缺的不幸受难者,他们裸露的伤口中充满脓、血和蛆。善心人士见到他们,送给他们绷带及罐装的药。有些受难者得到厚的绷带与象样的药罐,有些则得到薄的绷带与畸形的药罐。他们之中没有人会由于所得到的绷带与药罐而感到欢喜或沮丧,因为他们只是要用绷带来包扎伤口、用药罐来存放药而已。现在,透过不痴正知而将袈裟视为绷带、将钵视为药罐、将钵里的食物视为药的比丘可说是具备最上等正知的人。
大家应当将袈裟视为绷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身体里充满虫、粪、尿与其它不净物。然后应当将钵视为药罐、将钵里的食物视为药,无论食物好吃或不好吃,我们都不应该抱怨。举办这样的一次禅修营是很不容易的,主办单位历尽辛劳地筹备所需,让大家能安乐无忧地在这里修行。大家应当存着感恩的心,在佛陀的教法中精进修行,无论在何时何处都要做一个具备最上等正知的人。
五、吃饭、喝水等时的正知
经文中说:「吃饭、喝水、咀嚼、尝味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在此也有四种正知。
一、有益正知:关于利益,在比丘思惟四种资具的文句中谈到取用食物的八项目的如下:「取用食物不是为了玩乐,不是为了陶醉,不是为了美貌,不是为了庄严,只是为了身体的延续与维持,为了停止饥饿之苦,为了帮助修习梵行。应当思惟:『如此我将能停止饥饿的旧苦,而且不引发过饱的新苦,我将会舒适、无过与安住』」比丘应当背诵此文句,并且经常如理思惟。应当如此了解有益正知。
二、适宜正知:无论食物的品质与滋味如何:粗糙或精致、苦或甜等等,会造成身体不舒服的食物就是不适宜的;不会造成身体不舒服的食物才是适宜的。
由邪命所得来的食物,以及食用之后会使善法衰减、恶法增盛的食物无论如何都是不适宜的。由正命所得来的食物,以及食用之后不会使善法衰减、恶法增盛的食物则是适宜的。
在取用食物这件事情上,应当根据上面讲过的这些解释来了解适宜正知。
三、行处正知:就是不舍离禅修的业处。如果你修行的业处是安般念,那么在吃饭、喝水等时候,你都应当尽量专注于呼吸。如果你修行的业处是四界分别观,那么在吃饭、喝水等时候,你都必须尽量专注四界的特相。不要埋怨说持续不断地修行是不可能办到的,而应当尽最大的努力来专注于自己的业处。有许多比丘在吃饭时证悟圣果,因为即使在吃饭时他们也精进地修行观禅。
四、不痴正知:在自己的名色相续流里并没有我作为取用食物者。正如前面所说的,只是借着心生风界的扩散,才有以钵接受食物与伸手进入钵中的动作生起。只是借着心生风界的扩散,食物才被捏成适当大小的食团、食团才被拿出钵外、嘴巴才张开,并没有人用钥匙或机器将嘴巴打开。只是借着心生风界的扩散,食团才被放进口中、上排牙齿执行杵的作用、下排牙齿执行臼的作用、舌头的作用好比是手一样,将被磨碎的食物聚集在一起。如此,口中的食团在舌尖与稀薄的唾液混合、在舌根与浓稠的唾液混合,在下排牙齿臼里,被舌头翻搅、被唾液湿润、被上排牙齿杵细细地研磨。此食物并没有被任何人用杓子或汤匙放进胃里,只是借着风界的作用而向前进行。在胃里面,没有人用草席将吞进来的食物接住,只是由于风界的作用,食物才进入胃中。没有人在胃里面用火炉生火来煮食物,只是借着火界的作用,食物才被消化。没有人用棍子或棒子将消化后的食物推出胃外,将消化后的食物排出胃的是风界。
在这里几乎每一个阶段里都谈到风界。我们必须了解这个风界存在成群的带动色法里。然后也必须照见被带动的色法。带动与被带动的色法是色蕴,每一阶段中的心(意门心路过程)包含四种名蕴,总共是五蕴。如果能在每一阶段中都照见五蕴,并且能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那么你的不痴正知就达到顶峰。
风界(vayodhatu)使食物前进、从一侧移到另一侧,并且执行承受、翻转、粉碎、去除液体及排出食物的作用。
地界(pathavidhatu)也执行承受、翻转、粉碎及去除液体的作用。
水界(apodhatu)执行湿润与保持湿度的作用。
火界(tejodhatu)使吞进来的食物成熟或消化它们。
空界(akasadhatu)作为食物进入的通道。
识界(vibbanadhatu)了解正常进行过程的细节。
应当根据这样的思惟来了解不痴正知。
再者,应当透过下列十种方法思惟食物的可厌性来了解不痴正知:
一、 观察获得食物的辛劳;
二、 观察寻求食物的辛劳;
三、 观察吃食物的过程;
四、 观察胆汁等各种分泌物的储藏所;
五、 观察胃;
六、 观察未消化的食物;
七、 观察已消化的食物;
八、 观察吃了食物的后果;
九、 观察食物以粪便的形态从肛门慢慢流泄出去;
十、 观察由于食物而造成的污染。
食物可厌性的详细观照法可参见《清净道论》及其注释《究竟宝箧》(Paramatthamabjusa)。
六、净身时的正知
经文中说:「大小便利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在这里也必须修行四种正知。
一…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