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粒色聚里的四界时,那时是以四界分别观修行止禅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以四界分别观修行观禅的开始阶段。所以四界分别观既是止禅的法门,也是观禅的法门。
熟练于观察单一粒色聚里的四界之后,进一步应当同时也观察色聚里的所造色,即颜色、香、味、食素等。能够观察到四界(四大种色)及所造色(四大所造色)时,就可以说你已经照见究竟色法。那时你破除了三种密集。
色法有三种密集:(一)相续密集、(二)组合密集、(三)作用密集。
通常当初学者开始能整体地观察全身的四界之后,渐渐地,他不见身体,而只见到四界的密集体,那时他还无法破除密集。只要他还未见到色聚,他就还有众生、女人、男人、父亲、母亲、我、他等想(印象)。如果有系统地继续修行,他将见到内在与外在都只有色聚而已,那时众生想会暂时消失。为什么呢?因为他能破除相续密集,他只见到色聚微粒而已,不见任何众生存在。
然而色聚并非究竟色法,他必须进一步分析色聚,以便照见其中的究竟色法,如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等。见到究竟色法时就破除了组合密集。
他还必须进一步破除作用密集。每一粒色聚里至少含有八种色法,每一种色法各有不同的作用,例如地界有它自己独特的作用,与水界的作用不同。要破除作用密集,他必须观察每一种色法的特相、作用、现状与近因。
若能破除这三种密集,就可说是彻底地照见究竟色法。这种智慧是纯观行者修行观禅时必须先证得的。针对这一点,佛陀教导四界分别观说:「诸比丘,就像一个熟练的屠夫或屠夫的学徒,屠宰了一头母牛之后,将牠切成肉块,然后坐在十字路口。同样地,诸比丘,无论身体如何被摆置或安放,比丘都以各种界来观察这个身体:『在这个身体里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那时,他不见有人、我、众生、男人、女人等,而只见到究竟色法而已。能如此照见之后,进一步应当如何修行呢?佛陀解释下一个阶段说: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
在这里有两种身,即色身与名身。这两种身都必须观照。为什么呢?因为只观照色法为无常、苦、无我不足以证悟涅槃,还必须观照名法为无常、苦、无我。观照内在的名色法之后,还必须观照外在的名色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只执着内在自己本身而已,也执着外在的他人。我们只能观照究竟名色法为无常、苦、无我,不能观照众生为无常、苦、无我。为了去除一切的渴爱、骄慢、邪见等烦恼,我们必须观照内外的名色法都是无常、苦、无我。
根据观智的层次,以上说的是第一种观智,称为名色分别智。接着佛陀开示下一个阶段:
「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
这阶段包含三种观智:
一、 缘摄受智:观照因果的智慧。
二、 思惟智:观照行法无常、苦、无我三相的智慧。
三、 生灭随观智:观照行法的生灭为无常、苦、无我的智慧。
在此必须观照究竟名色法的因,主要是你在过去世所造的无明、爱、取、行、业。然后观照过去五种因与今世五蕴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智慧称为缘摄受智。接着应当观照因与果都是无常、苦、无我的,这种智慧称为思惟智。
然后必须观照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以培育生灭随观智。由于五种因生起,所以五蕴生起;由于五种因完全灭尽,所以五蕴完全灭尽;这是观照因缘生灭。五种因及五蕴都是一生起后就立即坏灭,因此它们都是无常的;这是观照剎那生灭。
有禅修者问说:「为什么究竟名色法都是一生起后就立刻坏灭呢?」在《相应部》的《有因无常经》(Sahetuanicca Sutta)中,佛陀开示说:「诸比丘,色是无常的,造成色的因与缘也是无常的。诸比丘,由无常的因缘所造成的色怎么可能是常的呢?」所以因缘是无常的,色也是无常的。举例而言,在过去生中你造下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因,其中无明、爱、取这三项是缘,行与业这两项是因。如果能修行缘起法,你就会清楚地见到它们一生起之后就立即坏灭,因此它们是无常的。既然因与缘都是无常的,它们所造成的果怎么可能是常的呢?它们的果(名色法)也是无常的。为什么呢?因为因与缘没有能力使果稳定。
另一个例子是:除了结生心之外,每一个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的心都能产生心生色法。这些心一生起之后就立刻坏灭,因此它们是无常的;那些心生色法也是一生起之后就立刻坏灭,因此它们也是无常的。为什么呢?因为心没有能力使心生色法稳定。既然因是无常的,它的果怎么可能是常的呢?所以因果都是无常的,这是它们的本质。当你能观照名色法时就能清楚地见到这一点。佛陀教导我们照见这种本质。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见到无常的本质,常想以及「这是父亲,这是母亲,这是儿子,这是女儿」这类错误的想就会消失。
生灭随观智成熟之后,应当修行下一个阶段,佛陀开示说:
「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
清楚地照见行法的生灭之后,进一步应当只专注于行法的坏灭,不再去注意行法的生起。渐渐地,你将只见到坏灭,那时你应当观照行法的坏灭为无常、苦、无我。这个阶段包含从坏灭随观智到行舍智这些上层的观智,它们都以行法的坏灭作为目标。当观智成熟时,你就能以道智与果智来了知涅槃,因此佛陀开示说:
「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
道智会逐步地灭除烦恼,乃至最后,他的心路过程中的一切烦恼全部被灭尽,所以他能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一切五蕴。然后佛陀为四界分别观这个修行法门作结论说:
「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因此你必须有系统地修行四界分别观,这个系统是佛陀在《大念处经》中教导的。你应当尊重佛陀的教导,并且在良师的指导下修行。
己、九种坟场观(navasivathika)
佛陀依照各种界来解释身念处之后,接着他以九种坟场观来解释身念处如下: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坟场中见到死后经过一天、二天或三天的被丢弃尸体,那尸体肿胀、变色、腐烂。他拿自己的身体来和那具尸体作比较,内心思惟着:『确实地,我的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本质,它将会变成那样,如此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
经文中形容尸体为「肿胀」,因为人死亡之后,尸体会逐渐地膨胀,就像鼓满风的风箱一样。
「变色」是指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色泽:肌肉隆起的部份带着红色;化脓的部份带着白色;至于以蓝色为主的部份则像覆盖着一层蓝色的面纱一般。这是描述变色的尸体之情况。
有命根、业生暖气(业生火界)与心识存在时,身体才能够站立、行走或做其它事情。这三项分离之后,身体就变成尸体。尸体有烂坏的本质,它会变得肿胀、变色及腐烂,这种下场是无法避免的。
这是九种坟场观当中的第一种。根据摩诃尸婆长老(Mahasiva)的见解,坟场观是作为观察过患、苦厄、败坏之修行方法,即作为过患随观。什么是过患随观呢?过患随观是苦随观当中的一种。然而根据古代的注释,坟场观也能作为止禅的法门,借着专注尸体为不净,禅修者能达到初禅。想专注尸体为不净来修行止禅的人必须观同性的尸体,不能观异性的尸体。
如何下手修行坟场观呢?如果你还未修成其它业处,而要直接修行坟场观的话,那么就必须到坟场去观察尸体。然而在此我要解释已经修成其它禅那业处的禅修者如何修行坟场观,例如已经修成安般念的人。对于已经修成四界分别观达到近行定的人,我建议他们先转修三十二身分。成功之后转修某一种色遍达到第四禅,然后才修坟场观,因为第四禅的光很明亮,对于修行坟场观非常有帮助。
因此一开始禅坐时,你应当再度修行安般念或色遍达到第四禅。当你的智慧之光很强盛明亮时,就在心中回忆过去曾经见过的尸体,选择愈肿胀、愈变色、愈腐烂的尸体愈好,然后专注那尸体为「可厌,可厌……」。应当依照以前所见到尸体的模样来专注,而不要去注意它随着时间而发生的变化。例如你在一年前见到那具尸体,你应当只专注于它当时的模样,不要观察它后来的变化,因为到现在它可能已经变成一具骸骨或粉碎了。一心专注于当时所见尸体的影像为可厌或不净,定力提升时,你就能持续专注很长的时间。为什么你能这么快速就修成这种不净观呢?因为前一个业处的禅那是成就后一个业处的强力助缘。以如此的禅那为基础来专注尸体为不净时,你可以在一次禅坐中就修行成功。若能深深地专注尸体为不净,就会产生强而有力的安止定。
当你的安止定持续一小时以上之后,就可以检查五禅支。首先观察有分心,当尸体的影像出现在有分心时,就逐一地检查禅支。能见到各个禅支之后,应当同时照见五个禅支。
如果你的目的只是要达到初禅,那就不需拿外在的尸体来和你自己的身体作比较,只要一心专注外在尸体为可厌就能达到初禅。但是在本经中佛陀开示说:「他拿自己的身体来和那具尸体作比较,内心思惟着:『确实地,我的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本质,它将会变成那样,如此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由于这段开示,所以摩诃尸婆长老解释说,坟场观只是作为过患随观而已。对于这种观禅的不净观,佛陀教导弟子们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尸体,如此能够提升观智,这称为无生命体的不净观(avibbanaka asubha)。另一种观禅的不净观称为有生命体的不净观(savibbanaka asubha)。在此我要解释这两种不净观。
一、无生命体的不净观:首先应当专注外在的尸体为可厌达到近行定或安止定,然后如此思惟自己的身体:「终有一天我也会死,死亡之后就像那具尸体一样。」直到你能见到自己的尸体。应…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