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粒色聚裏的四界時,那時是以四界分別觀修行止禅的最後階段,同時也是以四界分別觀修行觀禅的開始階段。所以四界分別觀既是止禅的法門,也是觀禅的法門。
熟練于觀察單一粒色聚裏的四界之後,進一步應當同時也觀察色聚裏的所造色,即顔色、香、味、食素等。能夠觀察到四界(四大種色)及所造色(四大所造色)時,就可以說你已經照見究竟色法。那時你破除了叁種密集。
色法有叁種密集:(一)相續密集、(二)組合密集、(叁)作用密集。
通常當初學者開始能整體地觀察全身的四界之後,漸漸地,他不見身體,而只見到四界的密集體,那時他還無法破除密集。只要他還未見到色聚,他就還有衆生、女人、男人、父親、母親、我、他等想(印象)。如果有系統地繼續修行,他將見到內在與外在都只有色聚而已,那時衆生想會暫時消失。爲什麼呢?因爲他能破除相續密集,他只見到色聚微粒而已,不見任何衆生存在。
然而色聚並非究竟色法,他必須進一步分析色聚,以便照見其中的究竟色法,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顔色、香、味、食素等。見到究竟色法時就破除了組合密集。
他還必須進一步破除作用密集。每一粒色聚裏至少含有八種色法,每一種色法各有不同的作用,例如地界有它自己獨特的作用,與水界的作用不同。要破除作用密集,他必須觀察每一種色法的特相、作用、現狀與近因。
若能破除這叁種密集,就可說是徹底地照見究竟色法。這種智慧是純觀行者修行觀禅時必須先證得的。針對這一點,佛陀教導四界分別觀說:「諸比丘,就像一個熟練的屠夫或屠夫的學徒,屠宰了一頭母牛之後,將牠切成肉塊,然後坐在十字路口。同樣地,諸比丘,無論身體如何被擺置或安放,比丘都以各種界來觀察這個身體:『在這個身體裏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那時,他不見有人、我、衆生、男人、女人等,而只見到究竟色法而已。能如此照見之後,進一步應當如何修行呢?佛陀解釋下一個階段說:
「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身爲身、安住于觀照外在的身爲身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爲身。」
在這裏有兩種身,即色身與名身。這兩種身都必須觀照。爲什麼呢?因爲只觀照色法爲無常、苦、無我不足以證悟涅槃,還必須觀照名法爲無常、苦、無我。觀照內在的名色法之後,還必須觀照外在的名色法。爲什麼呢?因爲我們不只執著內在自己本身而已,也執著外在的他人。我們只能觀照究竟名色法爲無常、苦、無我,不能觀照衆生爲無常、苦、無我。爲了去除一切的渴愛、驕慢、邪見等煩惱,我們必須觀照內外的名色法都是無常、苦、無我。
根據觀智的層次,以上說的是第一種觀智,稱爲名色分別智。接著佛陀開示下一個階段:
「他安住于觀照身的生起現象、安住于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安住于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
這階段包含叁種觀智:
一、 緣攝受智:觀照因果的智慧。
二、 思惟智:觀照行法無常、苦、無我叁相的智慧。
叁、 生滅隨觀智:觀照行法的生滅爲無常、苦、無我的智慧。
在此必須觀照究竟名色法的因,主要是你在過去世所造的無明、愛、取、行、業。然後觀照過去五種因與今世五蘊之間的因果關系,這種智慧稱爲緣攝受智。接著應當觀照因與果都是無常、苦、無我的,這種智慧稱爲思惟智。
然後必須觀照因緣生滅與剎那生滅以培育生滅隨觀智。由于五種因生起,所以五蘊生起;由于五種因完全滅盡,所以五蘊完全滅盡;這是觀照因緣生滅。五種因及五蘊都是一生起後就立即壞滅,因此它們都是無常的;這是觀照剎那生滅。
有禅修者問說:「爲什麼究竟名色法都是一生起後就立刻壞滅呢?」在《相應部》的《有因無常經》(Sahetuanicca Sutta)中,佛陀開示說:「諸比丘,色是無常的,造成色的因與緣也是無常的。諸比丘,由無常的因緣所造成的色怎麼可能是常的呢?」所以因緣是無常的,色也是無常的。舉例而言,在過去生中你造下無明、愛、取、行、業這五種因,其中無明、愛、取這叁項是緣,行與業這兩項是因。如果能修行緣起法,你就會清楚地見到它們一生起之後就立即壞滅,因此它們是無常的。既然因與緣都是無常的,它們所造成的果怎麼可能是常的呢?它們的果(名色法)也是無常的。爲什麼呢?因爲因與緣沒有能力使果穩定。
另一個例子是:除了結生心之外,每一個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的心都能産生心生色法。這些心一生起之後就立刻壞滅,因此它們是無常的;那些心生色法也是一生起之後就立刻壞滅,因此它們也是無常的。爲什麼呢?因爲心沒有能力使心生色法穩定。既然因是無常的,它的果怎麼可能是常的呢?所以因果都是無常的,這是它們的本質。當你能觀照名色法時就能清楚地見到這一點。佛陀教導我們照見這種本質。爲什麼呢?因爲如果你見到無常的本質,常想以及「這是父親,這是母親,這是兒子,這是女兒」這類錯誤的想就會消失。
生滅隨觀智成熟之後,應當修行下一個階段,佛陀開示說:
「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爲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
清楚地照見行法的生滅之後,進一步應當只專注于行法的壞滅,不再去注意行法的生起。漸漸地,你將只見到壞滅,那時你應當觀照行法的壞滅爲無常、苦、無我。這個階段包含從壞滅隨觀智到行舍智這些上層的觀智,它們都以行法的壞滅作爲目標。當觀智成熟時,你就能以道智與果智來了知涅槃,因此佛陀開示說:
「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
道智會逐步地滅除煩惱,乃至最後,他的心路過程中的一切煩惱全部被滅盡,所以他能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一切五蘊。然後佛陀爲四界分別觀這個修行法門作結論說:
「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于觀身爲身的方法。」
因此你必須有系統地修行四界分別觀,這個系統是佛陀在《大念處經》中教導的。你應當尊重佛陀的教導,並且在良師的指導下修行。
己、九種墳場觀(navasivathika)
佛陀依照各種界來解釋身念處之後,接著他以九種墳場觀來解釋身念處如下:
「再者,諸比丘,比丘在墳場中見到死後經過一天、二天或叁天的被丟棄屍體,那屍體腫脹、變色、腐爛。他拿自己的身體來和那具屍體作比較,內心思惟著:『確實地,我的身體也具有同樣的本質,它將會變成那樣,如此的下場是無法避免的。』」
經文中形容屍體爲「腫脹」,因爲人死亡之後,屍體會逐漸地膨脹,就像鼓滿風的風箱一樣。
「變色」是指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色澤:肌肉隆起的部份帶著紅色;化膿的部份帶著白色;至于以藍色爲主的部份則像覆蓋著一層藍色的面紗一般。這是描述變色的屍體之情況。
有命根、業生暖氣(業生火界)與心識存在時,身體才能夠站立、行走或做其它事情。這叁項分離之後,身體就變成屍體。屍體有爛壞的本質,它會變得腫脹、變色及腐爛,這種下場是無法避免的。
這是九種墳場觀當中的第一種。根據摩诃屍婆長老(Mahasiva)的見解,墳場觀是作爲觀察過患、苦厄、敗壞之修行方法,即作爲過患隨觀。什麼是過患隨觀呢?過患隨觀是苦隨觀當中的一種。然而根據古代的注釋,墳場觀也能作爲止禅的法門,借著專注屍體爲不淨,禅修者能達到初禅。想專注屍體爲不淨來修行止禅的人必須觀同性的屍體,不能觀異性的屍體。
如何下手修行墳場觀呢?如果你還未修成其它業處,而要直接修行墳場觀的話,那麼就必須到墳場去觀察屍體。然而在此我要解釋已經修成其它禅那業處的禅修者如何修行墳場觀,例如已經修成安般念的人。對于已經修成四界分別觀達到近行定的人,我建議他們先轉修叁十二身分。成功之後轉修某一種色遍達到第四禅,然後才修墳場觀,因爲第四禅的光很明亮,對于修行墳場觀非常有幫助。
因此一開始禅坐時,你應當再度修行安般念或色遍達到第四禅。當你的智慧之光很強盛明亮時,就在心中回憶過去曾經見過的屍體,選擇愈腫脹、愈變色、愈腐爛的屍體愈好,然後專注那屍體爲「可厭,可厭……」。應當依照以前所見到屍體的模樣來專注,而不要去注意它隨著時間而發生的變化。例如你在一年前見到那具屍體,你應當只專注于它當時的模樣,不要觀察它後來的變化,因爲到現在它可能已經變成一具骸骨或粉碎了。一心專注于當時所見屍體的影像爲可厭或不淨,定力提升時,你就能持續專注很長的時間。爲什麼你能這麼快速就修成這種不淨觀呢?因爲前一個業處的禅那是成就後一個業處的強力助緣。以如此的禅那爲基礎來專注屍體爲不淨時,你可以在一次禅坐中就修行成功。若能深深地專注屍體爲不淨,就會産生強而有力的安止定。
當你的安止定持續一小時以上之後,就可以檢查五禅支。首先觀察有分心,當屍體的影像出現在有分心時,就逐一地檢查禅支。能見到各個禅支之後,應當同時照見五個禅支。
如果你的目的只是要達到初禅,那就不需拿外在的屍體來和你自己的身體作比較,只要一心專注外在屍體爲可厭就能達到初禅。但是在本經中佛陀開示說:「他拿自己的身體來和那具屍體作比較,內心思惟著:『確實地,我的身體也具有同樣的本質,它將會變成那樣,如此的下場是無法避免的。』」由于這段開示,所以摩诃屍婆長老解釋說,墳場觀只是作爲過患隨觀而已。對于這種觀禅的不淨觀,佛陀教導弟子們觀照內在與外在的屍體,如此能夠提升觀智,這稱爲無生命體的不淨觀(avibbanaka asubha)。另一種觀禅的不淨觀稱爲有生命體的不淨觀(savibbanaka asubha)。在此我要解釋這兩種不淨觀。
一、無生命體的不淨觀:首先應當專注外在的屍體爲可厭達到近行定或安止定,然後如此思惟自己的身體:「終有一天我也會死,死亡之後就像那具屍體一樣。」直到你能見到自己的屍體。應…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