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觀照自己的屍體爲不淨,之後再度觀照外在那具屍體爲不淨……如此內外交替觀照。然後可以觀照外在還活著的人,尤其是你所執著的人,例如你的兒子、女兒、丈夫、妻子等,內心如此思惟:「終有一天此人也會死,死亡之後就會像那具屍體一樣。」直到在心中見到那個人的屍體,然後觀照它爲不淨。可以如此向各個方向觀照外在活人的屍體爲不淨。滿意之後,就進一步對那些屍體修行四界分別觀。見到色聚之後就分析色聚裏的究竟色法。通常屍體中只有由火界産生的時節生色法,然而如果屍體中還有活著的蟲存在,那麼就有可能見到其它種色法。照見究竟色法之後就觀照它們爲無常,因爲它們一生起後就立即壞滅;觀照它們爲苦,因爲它們一直受到生滅的逼迫;觀照它們爲無我,因爲在它們之中沒有永恒的自我存在;觀照它們爲不淨,因爲它們一直與可厭惡的顔色、氣味等混合存在。應當如此內外交替地一再觀照,這是無生命體的不淨觀。
二、有生命體的不淨觀:又可分成兩種,即叁十二身分與蟲觀。
1、叁十二身分:從禅那出定之後,在智慧之光的幫助下,順逆地觀照自己身體的叁十二身分,從頭發觀照到尿,再從尿觀照到頭發,作意它們爲不淨。能清楚地觀照之後,就以同樣的方法觀照坐在自己前面那個禅修者身體的叁十二身分,如此內外交替觀照。外在目標必須不斷地更換,尤其是要觀照你所執著的人。可以向每一方向觀照,直到滿意,然後對這些叁十二身分修行四界分別觀。見到色聚後就分析其中的究竟色法,然後觀照究竟色法爲無常、苦、無我、不淨。這是第一種有生命體的不淨觀。
2、蟲觀:在智慧之光的幫助下,去照見存在自己身體內的許多蟲,見到之後就觀照你的身體爲不淨。爲什麼呢?因爲這些蟲在你的身體裏交配、生病、排放大小便、死亡,因此你的身體就是牠們的家、醫院、廁所、墳場。也必須觀照外在他人的身體由于充滿各種蟲因此是不淨的,如此交替觀照內外身體的不淨。滿意之後就對那些蟲修行四界分別觀。見到色聚之後就分析色聚裏的究竟色法,然後觀照它們爲無常、苦、無我、不淨。
修行止禅之後能産生智慧之光,在智慧之光的幫助下就能修行無生命體與有生命體這兩種觀禅的不淨觀,因此智慧之光對止禅與觀禅都很重要。如此,難道你能指責這樣的智慧之光嗎?
接著我要繼續解釋墳場觀。能夠觀照外在的屍體及自己的屍體之後,進一步應當如何修行呢?佛陀開示下一個階段的修行方法如下:
「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身爲身、安住于觀照外在的身爲身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爲身。」
在這裏有叁種身:(一)不淨身:即屍體。(二)色身:即究竟色法。(叁)名身:即究竟名法。
在前面解釋無生命體的不淨觀時,已經說明了如何觀照不淨身──屍體。
當你的不淨觀或墳場觀強而有力時,那樣的觀照就能去除貪欲,因此佛陀在《彌醯經》(Meghiya Sutta)中說:「諸比丘,應當修行不淨觀以去除貪欲。」能夠暫時去除貪欲之後,進一步你應當轉修觀禅。首先應當修行四界分別觀,有系統地觀照自己屍體及外在屍體的四界,你就能見到色聚,分析色聚之後就能見到究竟色法。接著應以同樣的方式照見外在的有情與無情的究竟色法,然後應當觀照內在與外在的究竟名法。觀照內外的究竟名色法之後應當修行下一個階段,佛陀開示說:
「他安住于觀照身的生起現象、安住于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安住于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
關于這個階段,前面已經講過許多次,你應當觀照兩種生滅,即因緣生滅與剎那生滅。這階段裏包含叁種觀智,即緣攝受智、思惟智及生滅隨觀智。然後佛陀開示下一個階段:
「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爲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
這個階段包括從壞滅隨觀智到行舍智這些上層的觀智。當這些觀智成熟時,聖道智與聖果智會相續地生起。聖道智會滅除煩惱,所以佛陀開示說:
「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于觀身爲身的方法。」
這是九種墳場觀當中的第一種。接著佛陀開示其余的八種方法。由于它們之間的差別只在屍體相狀的不同,所以在此將它們合在一起講:
【二】「再者,諸比丘,比丘在墳場中見到被丟棄的屍體,被烏鴉、老鷹、禿鷹、蒼鹭、狗、老虎、豹、豺狼或各種蟲所噉食。
【叁】比丘在墳場中見到被丟棄的屍體,已經變成只剩下(一些)血肉附著的一具骸骨,依靠筋腱而連結在一起。
【四】比丘在墳場中見到被丟棄的屍體,已經變成一具沒有肉而只有血迹漫塗的骸骨,依靠筋腱而連結在一起。
【五】比丘在墳場中見到被丟棄的屍體,已經變成一具沒有血肉的骸骨,依靠筋腱而連結在一起。
【六】比丘在墳場中見到被丟棄的屍體,已經變成分散在各處的骨頭:這裏一塊手骨、那裏一塊腳骨、這裏一塊腳踝骨,那裏一塊小腿骨、這裏一塊大腿骨、那裏一塊髋骨、這裏一塊肋骨、那裏一塊背骨、這裏一塊胸骨、那裏一塊頸椎骨、這裏一塊下颚骨、那裏一塊牙龈骨、這裏是頭蓋骨。
【七】比丘在墳場中見到被丟棄的屍體,已經變成貝殼色的白骨。
【八】比丘在墳場中見到被丟棄的屍體,已變成經過一年以上的一堆骨頭。
【九】再者,諸比丘,比丘在墳場中見到被丟棄的屍體,骨頭已經腐朽成骨粉。他拿自己的身體來和那具屍體作比較,內心思惟著:『確實地,我的身體也具有同樣的本質,它將會變成那樣,如此的下場是無法避免的。』」
古代印度人處理屍體的風俗是將它丟棄在墳場,並不加以掩埋,因此在墳場中可以見到各個階段的屍體。但是在今天的環境下,很難找到屍體來觀照,想修行墳場觀的人應當怎麼辦呢?如果你已修成其它業處,你就能依照前面所說的方法來照見以前見過的那具屍體,專注它爲可厭以達到初禅,然後慢慢地觀察那具屍體後來的變化,一直觀到今天。在這樣的過程中,當屍體變化到你想觀照的那個階段時,就將心定在那個階段,暫時不觀察屍體的繼續變化,專注那時的屍體爲可厭以達到初禅,如此就能修行所有九種墳場觀。滿意之後,就可依照前面所說的方法來觀照內在與外在的屍體。
進一步應當如何修行呢?佛陀開示說:
「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身爲身、安住于觀照外在的身爲身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爲身。」
在這裏,應當依照前面講解過的方法來觀照(一)內外的不淨身:即內外的屍體。(二)內外的究竟色法。(叁)內外的究竟名法。
下一個階段是:
「他安住于觀照身的生起現象、安住于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安住于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
在這階段,你應當觀照因緣生滅與剎那生滅。接著下一個階段是:
「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爲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于觀身爲身的方法。」
這包含從壞滅隨觀智到聖道智與聖果智的各個階段。
在九種墳場觀這一節裏,正念與正念的目標(五取蘊)是苦谛;造成苦的五種因是集谛;苦谛與集谛都不生起是滅谛;了知滅谛的正道是道谛。如此精進地修行四聖谛之後就能達到寂靜。這是致力于修行九種墳場觀的比丘證悟阿羅漢果、達到解脫之道。
到這裏,我們已經講過身念處的十四種修行方法,即:【一】安般念、【二】四威儀、【叁】四種正知、【四】不淨觀(叁十二身分)、【五】四界分別觀、【六~十四】九種墳場觀。在這十四種方法當中,只有安般念與對叁十二身分的不淨觀能達到安止定。由于墳場觀在此作爲過患隨觀,所以連墳場觀在內的其余十二種方法都只能達到近行定而已。注釋裏如此解釋乃是根據摩诃屍婆長老的見解而說的,但是若根據古代注釋者的解釋,修行九種墳場觀也能達到初禅。
在這裏大家必須記住一項重要的事實:身念處並不是只對身或色法修行而已。盡管身念處確實是注重在觀照色法,但是只觀照色法並不足以令你證悟涅槃,必須也觀照名法爲無常、苦、無我。你可以說身念處著重在觀照色法,但是不能說身念處只觀照色法而已。
此外還必須記住這一點:在身念處當中,佛陀也教導止禅業處,如安般念、叁十二身分、九種墳場觀,因此在身念處中有止禅與觀禅。身念處的這十四種修行方法也稱爲身至念業處。
受念處(vedananupassana)
開示了身念處的十四種修行方法之後,佛陀接著開示受念處的九種修行方法。
「再者,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觀受爲受呢?
在此,諸比丘,感到樂受時比丘了知:『我感到樂受。』感到苦受時他了知:『我感到苦受。』感到不苦不樂受時他了知:『我感到不苦不樂受。』」
在這裏,當比丘感到身體或心理的樂受時,他了知:「我感到樂受。」當然,即使是嬰兒,當他在吸奶及其它類似的快樂情況下,他也知道自己感到樂受,但是這位比丘的了知與嬰兒的了知不同。嬰兒對樂受及其它種受的了知不能去除有衆生存在的錯誤見解,不能根除衆生想,既不是禅修的法門,也不是培育念處的方法。爲什麼呢?因爲他不了知究竟名色法、究竟名色法的因、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無常、苦、無我的本質。他會認爲「這是父親,這是母親,這是我,這是他,這是男人,這是女人……。」
然而此比丘的了知能去除認爲有衆生存在的錯誤見解,能根除衆生想,既是禅修的法門,也是培育念處的方法。爲什麼呢?因爲他能透視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並且能觀照它們的無常、苦、無我本質。究竟名色法一生起後就立即壞滅,它們不是恒常的。沒有真實存在的人、衆生、父親、母親、兒子、女兒等,只有無常的名色法而已。因此他的了知能去除認爲有衆生存在的錯誤見解,能根除衆生想,既是禅修的法門,也是培育念處的方法。
這裏所說的了知需要透過質問而理智地了解。注釋以叁個問題來解釋:(一)誰在感受…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