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33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衆生或人在感受。(二)感受是誰的?不是任何衆生或任何人的。(叁)爲什麼有感受産生?感受透過某些事物而産生,如透過色、聲、香等作爲目標而生起。所以此比丘了知在某一個可喜的、可厭的或中性的目標被具體化之後,只是受在感受,沒有一個我在感受,因爲除了單純的法(dhamma)以外,沒有作者或造者存在。「單純」一詞是指這個法並不是個人的。經中說「我感受」乃是以世俗的表達方式來說明那種非個人的感受。比丘了知由于事物或目標的具體化,所以他體驗到感受。

  從前,在莊嚴山(Cittalapabbata)有一位長老生病了。他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由于劇烈的疼痛而呻吟。一位年輕比丘對他說:「尊者,您身體那個部位疼痛呢?」長老回答說:「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特定的疼痛地方,由于執取色、聲、香等特定事物爲目標,才會生起疼痛的感受。」

  長老所回答的「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特定的疼痛地方。」這一句話很重要的。如果你想修行受念處,然而卻觀察到疼痛的地方:「我的背痛、頭痛、肩膀痛……」,那麼你所修的不是真正的受念處。爲什麼這位長老會如此回答呢?因爲他能照見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並且能照見它們的無常、苦、無我本質。

  舉例而言,在禅修時你感覺肩膀有劇烈的疼痛,這時如果想修行受念處,應當如何修呢?首先你必須對自己的身體,尤其對肩膀修行四界分別觀,你將只見到色聚而已。分析色聚之後就會見到身體或肩膀的四十四種色法,應當特別觀照它們當中身十法聚裏的身淨色(身處)。身淨色附近可能有特別強盛的地界、火界或風界,例如地界的硬、火界的熱及風界的推動。這叁界是觸覺的目標(觸塵),它們都存在色聚之中。當它們一再撞擊你的身淨色時,疼痛的感受與相應名法就會以心路過程的形態生起,那時你會感覺疼痛;然而身淨色、觸塵及疼痛的感受都是無常的,它們一生起後就立即壞滅。如此觀照時你見不到肩膀,而只見到究竟名色法而已;如果還見到疼痛的地方,那就不是真正的受念處。照見究竟名色法之後,你會清楚地了解:由于取觸塵爲目標,所以疼痛的感受才會生起;你也能了解長老回答的含義:「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特定的疼痛地方,由于執取色、聲、香等特定事物爲目標,才會生起疼痛的感受。」。

  莊嚴山寺是斯裏蘭卡的一座著名佛寺,位于大森林之中。這位長老是一位大上座,即受戒後經過二十年或二十年以上的比丘。他將會證悟阿羅漢果與四無礙解智,因此可知他已曾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觀達到行舍智的階段。在最後那一生他已在莊嚴山修行止觀二十年以上,能觀照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爲無常、苦、無我,因此他不見産生疼痛的特定地方,而只見究竟名色法。如果你也想修行受念處,就應當以這位長老作爲學習的榜樣。

  住在莊嚴山寺修行止觀而證悟阿羅漢果的比丘曾經一度達到二萬人以上。發問的那位年輕比丘就是負責照顧長老的人。長老說了上述的回答之後,年輕比丘說:「尊者,既然知道這個道理,是否應當忍耐疼痛?」長老說:「賢友,我正在忍耐。」年輕比丘說:「忍耐是很好的,尊者。」長老就忍耐著。後來,長老的風界傷害到心髒上面來,他的腸子推擠出來而在床上堆成一堆。長老指給年輕比丘看,然後說:「賢友,是否應當忍耐到這種程度?」年輕比丘默然沒有回答。長老激起精進,培育定力,證悟阿羅漢果與四無礙解智,然後般涅槃。

  起初,當劇烈的疼痛持續生起時,長老必須以極強的精進力來忍耐疼痛,那時他的精進根過強。當他的腸子推擠出來而在床上堆成一堆時,他的疼痛減輕,于是精進根與定根達到平衡。他再度培育定力,然後觀照行法爲無常、苦或無我。在那種情況下,觀照任何一種行法都足以令他證悟涅槃,爲什麼呢?因爲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他已曾多次修行觀禅達到行舍智,這是過去生的波羅蜜;在最後那一生他已經修行止觀二十年以上,曾經多次觀照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爲無常、苦、無我而達到行舍智,這是當生的波羅蜜;因此他能夠快速地證悟阿羅漢果與四無礙解智,然後般涅槃。

  和感到苦受時一樣的道理,當比丘感到樂受、不苦不樂受時他都如實地了知。

  這裏已經講到叁種感受,接著佛陀開示另外的六種感受如下:

  「感到有愛染的樂受時,他了知:『我感到有愛染的樂受。』感到沒有愛染的樂受時,他了知:『我感到沒有愛染的樂受。』感到有愛染的苦受時,他了知:『我感到有愛染的苦受。』感到沒有愛染的苦受時,他了知:『我感到沒有愛染的苦受。』感到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他了知:『我感到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感到沒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他了知:『我感到沒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

  有愛染的感受分成叁種,即樂受、苦受與不苦不樂受。

  「有愛染的樂受」是指與六根門相關而且受到貪欲汙染的六種快樂感受;「有愛染的苦受」是指與六根門相關而且受到貪欲汙染的六種痛苦感受;「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是指與六根門相關而且受到貪欲汙染的六種舍受。

  舉例而言,如果你對顔色有執著,有時你會因顔色而生起快樂感受,例如當你看見自己的兒子、女兒、美金的顔色時,那就是「有愛染的樂受」。有時你會因顔色而生起痛苦感受,例如美金遺失,兒子或女兒死亡時,那就是「有愛染的苦受」。有時當你看著顔色時,內心生起不苦不樂的中性感受,那就是「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

  沒有愛染的感受也分成叁種,即樂受、苦受與不苦不樂受。

  「沒有愛染的樂受」是指:與六根門相關但是沒有貪欲的六種快樂感受;「沒有愛染的苦受」是指:與六根門相關但是沒有貪欲的六種痛苦感受;「沒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是指:與六根門相關但是沒有貪欲的六種舍受。

  沒有愛染的感受也稱爲出離依止受(nekkhammasitavedana)。什麼是出離(nekkhamma)呢?巴利聖典提到五種出離,即出家、初禅、涅槃、觀智及一切善法。

  一、出家(pabbajja):即離開俗家而過著比丘或比丘尼的生活。由于他們從在家生活超脫出來,因此出家是一種出離。

  樂受、苦受與不苦不樂受都可能由于出家的生活而生起。如何生起呢?例如當你反省自己的戒行時,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戒行清淨,因而感到很愉快,那是沒有愛染的樂受;有時你會發現自己的戒行有瑕疵,因而感到不愉快,那是沒有愛染的苦受;有時在你反省自己的戒行時,沒有樂受或苦受生起,那是沒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

  有時在你思惟自己的出家生活時,你感到滿意與愉快,那是沒有愛染的樂受;但是有時也許會發現許多問題而懊惱,想要還俗,那是沒有愛染的苦受。有時當你思惟自己的出家生活時,既沒有樂受,也沒有苦受,那是沒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因此這叁種感受都可能由于出家的生活而生起。

  二、初禅(pathama jhana):初禅是一種出離,因爲它是使人脫離欲界、投生梵天界的基本因素。修行安般念達到初禅時,你就具有這種出離。

  叁種感受都可能由于初禅而生起:當你安住在初禅中時,愉快的感受會生起,那是沒有愛染的樂受;有時由于遇到障礙而無法進入初禅,你會有挫折感,那是沒有愛染的苦受。有時在你一再嘗試進入初禅時,既沒有樂受,也沒有苦受,那是沒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

  其余的七種禅那(從第二禅至非想非非想處定)也是出離,但是它們包含在第五種出離(一切善法)當中。

  如果禅那行者在臨死時還能維持禅那,那麼該禅那將使他們投生色界或無色界梵天。投生梵天界時就超越了欲界,因此所有八定都稱爲出離。

  叁、涅槃:涅槃是脫離生死輪回的基本因素,因此它也是一種出離。

  在這裏大家必須分辨證悟與證入的差別:證悟涅槃時是以涅槃爲目標、了知涅槃。證入涅槃則是指斷盡煩惱的人死亡之後般涅槃。

  在這裏我要解釋一個問題。有人問說:「爲什麼我看不出聖者與凡夫之間有什麼差別?」我想發問的人並不真正了解何謂聖者。有八種聖者,也就是證得四道與四果 之人,他們都已證悟涅槃。證悟須陀洹道與須陀洹果的人斷除了身見(sakkayaditthi薩迦耶見)、戒禁取見與疑。身見是認爲有衆生真實存在的邪見;疑是懷疑有真實的佛、法、僧、緣起等。然而他們還未斷除貪欲、瞋恨與愚癡。由于須陀洹聖者還有許多煩惱未斷,所以他們還會結婚生子,就像毗舍佉(Visakha)的例子。他們還會執著感官享樂,還會生氣,所以一般人很難分辨須陀洹聖者與凡夫之間的差別。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說他們之間沒有差別,因爲他們已經斷除某些煩惱,與凡夫是大不相同的。佛陀在世時,舍衛城有五千萬人證悟有學聖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或阿那含果,然而他們還是過著在家生活,而且除了阿那含之外,其余的有學聖者還是享受著感官欲樂。但是我們不能由于他們仍然與凡夫一樣享受欲樂而說他們與凡夫沒有差別。

  斯陀含道能減弱貪欲及瞋恨,但還不能完全滅除它們;阿那含道能完全滅除瞋恨及欲界的貪欲;阿羅漢道則能滅除一切煩惱。因此如果你比較凡夫與阿那含或阿羅漢聖者,也許就能看出差別:阿那含與阿羅漢聖者完全沒有對感官享樂的貪欲,而且不會生氣,也不會接受或叫人爲他們接受金、銀、錢、信用卡、支票或寶石等。

  盡管如此,要分辨誰是聖者、誰是凡夫仍然很困難。爲什麼說很困難呢?以前有一位阿羅漢比丘與一個年老才出家的比丘住在一起。有一天年老才出家的比丘問阿羅漢比丘說:「尊者,阿羅漢長得什麼樣子?」阿羅漢比丘回答說:「賢友,有的人年老才出家,即使他與阿羅漢住在一起,卻不知道對方就是阿羅漢,因此很難認出誰是阿羅漢。」即使得到了這樣明顯的暗示,那個老比丘仍然不知道與自己同住的比丘就是阿羅漢,所以說要分辨出誰是阿羅漢是很難的;要分…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