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辨須陀洹、斯陀含或阿那含就更困難了。
阿羅漢也還有五蘊,五蘊是苦谛,因此在般涅槃之前阿羅漢還未完全脫離苦,就連佛陀也是一樣,在般涅槃之前十個月,他得到非常劇烈的背痛。阿羅漢般涅槃之後,苦就會完全滅盡,苦因則在之前就已完全滅盡,因此涅槃也是一種出離。
四、觀智:由于觀智能暫時去除煩惱,因此觀智也是一種出離。
五、一切善法:由于一切善法是從不善法或煩惱中超脫出來的基本因素,所以一切善法也是出離。
因此,由于出家生活、初禅、涅槃、觀智及一切善法這些目標的緣故,有時會生起樂受,有時會生起苦受,有時會生起不苦不樂受,這些受稱爲沒有愛染的受。禅修者必須了知這些受。
到此講過了九種受,在修行觀禅時你必須觀照它們。然而你應當培育沒有愛染的叁種受,不應培育有愛染的叁種受。在此我要解釋這一點。
在修行止禅或觀禅時,有時因爲定力或觀智提升,你心中會生起樂受。你應當一再培育這種受,因爲它是證悟涅槃的助緣。在修行當中,有時會感到不苦不樂受,你也應當培育這種受。另一種應當培育的受是沒有愛染的苦受,這種受事實上是一種不善法,但是你仍然應當培育它,爲什麼呢?關于這種受,我應當講述摩诃屍婆長老(Mahasiva)的故事。
摩诃屍婆長老是十八個分派的導師,能夠背誦叁藏及注釋,並且教導教理與禅修。依靠他的指導而證悟阿羅漢果的弟子多達六萬人。
有一天,一位已證悟阿羅漢果的弟子來勸長老修行。長老聽了弟子的勸告之後,生起悚懼心(警惕心),他想:「一旦我開始修行之後,幾天內我就能證悟阿羅漢果。」他抱著在雨季安居之前就證悟阿羅漢果的心,不告而別地獨自進入森林去修行。
當雨季開始時,他還未能證悟阿羅漢果,于是他下定決心要在雨季安居結束之前證悟阿羅漢果。他在叁個月的安居期間精進修行,但是仍然不能證悟阿羅漢果,因此在安居結束的月圓日他很傷心地哭了,這是苦受。
然後他再下定決心要在隔年雨季安居結束之前證悟阿羅漢果。他精進地修行止觀,但是到了隔年雨季安居結束時,還是未能證果,所以又再痛哭一場。他就這樣精進地修行叁十年,每年安居結束的月圓日都因爲未能證悟阿羅漢果而痛哭。
在第叁十年安居結束的月圓日,他也像往常一樣由于未能證果而痛哭。那時有一個住在離他經行處不遠的樹神也跟著哭起來。長老問說:「誰在那裏哭?」樹神回答說:「我是住在這裏的樹神。」長老問說:「你爲什麼哭?」樹神回答說:「因爲哭可以使人證悟聖果,所以我也跟著你哭。」長老聽了之後,生起警惕心,告訴自己說:「摩诃屍婆啊!就連樹神都來取笑你了。你應當精進修行,不要再哭了。」于是當天晚間他精進地修行止觀,並且在後夜結束時證悟阿羅漢果。
在這個故事裏,當摩诃屍婆長老痛哭時他感到苦受,那個苦受是由于他的止觀修行而産生的,稱爲沒有愛染的苦受。由于他的止觀修行力量還不足以使他證悟阿羅漢果,所以在叁十年中每年安居結束時他都傷心地哭泣。雖然那時生起的是不善的苦受,但是他應當培育那種受,爲什麼呢?因爲那是修行止觀的強力助緣。由于那樣的苦受,所以他精進地修行。漸漸地,他的修行變得強而有力;當五根成熟而且平衡時,他就逐一地證悟四道四果;所以那種苦受也是應當培育的。
至于沒有愛染的樂受,當你修行安般念,成功地達到初禅乃至第叁禅時,沒有愛染的樂受都會生起。你應當培育那種受,因爲它是修行的強力助緣。當你在修行觀禅,尤其是達到生滅隨觀智時,由于觀智的緣故,也會生起沒有愛染的強烈樂受。你也應當培育那種受。
當你達到第四禅或以遍禅爲基礎而達到無色界定時,就會生起沒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你應當培育那種受,因爲它是達到更高的禅修境界及修行觀禅的強力助緣。當你修行觀禅達到行舍智時,也會生起沒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你也應當培育那種受,因爲行舍智是證悟聖道、聖果的近因。
然而在修行受念處時,無論是有愛染或沒有愛染的受你都必須觀照,因爲它們都是觀智的目標。
應當如何觀照呢?以下就要解釋實際修行的方法。在這裏我要先探討佛陀在《大念處經》中教導的次第:首先佛陀教導身念處,著重于觀照色法,然後才教導觀照名法。爲什麼如此呢?因爲如果不先觀照色法就要直接觀照名法,那是很困難的。對于止行者(以禅那爲基礎而進修觀禅者)而言,不觀照色法而直接觀照禅那名法並不困難,但是當他們要觀照欲界名法,例如觀照六門心路過程時,如果不先觀照色法,那麼是不可能觀照清楚的。因此要修行受念處的人應當先修行身念處,觀照究竟色法,然後才觀照受。
禅修的法門可分爲兩類,即觀照色法的法門(色業處)與觀照非色法的法門(名業處)。當世尊教導色業處時,他教導四界分別觀的簡略法與詳盡法。《大念處經》中教導的是簡略法;至于詳盡法則見于《大象迹喻經》(Mahahatthipadopama Sutta)、《界分別經》(Dhatuvibhavga Sutta)、《大教誡羅(目+侯)羅經》(Maharahulovada Sutta)及《分別論》(Vibhavga)。對于這兩種方法,《清淨道論》都有詳細的解說。你可以選擇其中一種來修行四界分別觀。依照佛陀的教導來修行你才能照見究竟色法,否則很難辦到。
當世尊開示名業處時,他通常教導受念處。
名業處有叁種修行方法,即:(一)先觀照觸:在觀照名法時,如果你的觀智清楚地照見觸,就可以先觀照觸,然後應當也觀照受、想、思等相應名法。(二)先觀照受:如果你的觀智清楚地照見受,就可以先觀照受,然後應當也觀照與受相應的其它名法。(叁)先觀照識:如果你的觀智清楚地照見識,就可以先觀照識,然後應當也觀照與識相應的其它名法。
修行名業處時,首先必須觀照門。什麼是「門」呢?有六種門,即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與意門。如果尚未觀照六門就觀照名法,你將無法觀照清楚。如何才能照見六門呢?你必須先以簡略法或詳盡法修行四界分別觀直到能見到色聚,分析色聚裏的究竟色法時就能照見六門。舉例而言,如果想觀照安般初禅的名法,你應當先進入安般初禅。出定之後觀察有分心(意門),當安般似相出現在有分心中時,你可以先觀察五禅支。由于之前修行止禅時,你已曾檢查過五禅支,所以這時你可以輕易地觀照它們,但是這時你必須照見五禅支剎那剎那相續生起許多次。然後應當由觸、受或識開始觀照其余的名法;在初禅裏總共有叁十四種名法。也應當觀照其余六門心路過程中的名法。
注釋只談到「觸等五項」名法,即觸、受、想、思、識;疏鈔則詳細地解釋這五項:受是受蘊,想是想蘊,觸與思是行蘊,識是識蘊,總共是四種名蘊。觀照名法之前,你已經先觀照究竟色法,即色蘊,因此總共是五蘊。在這五蘊當中,行蘊裏有五十種名法,而其中以觸與思最顯著。談到最顯著的名法時,其余的名法也都包括在內了。爲什麼呢?在《分別論》中,即使佛陀在敘述行蘊時,他也只強調思,以此來說明行蘊,所以注釋裏也只以「觸等五項」來涵蓋所有的名法。
觀照觸等五項名法之後,應當如此思惟:「這五項名法靠什麼而生起呢?」于是可以了知:「它們靠依處(vatthu)而生起。」
什麼是依處?依處就是所生身。關于所生身(karaja kaya),《沙門果經》(Samabbaphala Sutta)與《大善生優陀夷經》(Mahasakuludayi Sutta)有這樣的說明:「心識靠依處而生起,系屬于依處。」依照經的方法,四大種色與所造色合稱爲依處(所生身),這與論的方法略有不同。經的方法是實際修行時觀照之法,而論的方法則在解釋精確的含義。根據《阿毗達摩藏》,眼識只依靠眼淨色而生起,耳識只依靠耳淨色,鼻識只依靠鼻淨色,舌識只依靠舌淨色,身識只依靠身淨色,意界與意識界只依靠心所依處色。因此只有這些各別的色法稱爲依處,四大種色與其它所造色不是依處。然而在實際修行時如果要觀照眼淨色,你必須也觀照與眼淨色俱生的色法,因爲眼淨色不能單獨生起,必須與其它俱生色法同時生起,成爲一粒色聚。你必須分析眼十法聚裏的四大種色與所造色,才能清楚地照見眼淨色(眼門)。其它五門的情況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眼睛裏並非只有眼十法聚這種色聚而已,還有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心生八法聚、時節生八法聚及食生八法聚,這六種色聚當中總共有五十四種色法;如果將命根九法聚也包括在內,總共就有六十叁種色法。你應當觀照所有這些色法,其它五門的情況也可同理類推。六門心路過程是名法,即包含四種名蘊,六門裏的色法是色蘊,因此只有名色法存在而已。在這裏,比丘觀照名與色,他心裏想:「色是色蘊,名是四種名蘊。」這裏具足五蘊。離開名色就沒有五蘊;離開五蘊就沒有名色。然後比丘觀照五蘊的起因,他見到由于無明、愛、取、行、業生起,所以五蘊生起。從那個時候起,他安住于透徹的智能,了知五蘊只是緣及緣生之法,沒有衆生或人存在,純粹只是一堆行法而已。他觀照緣生的名色法及其因爲無常、苦、無我。
在得到適當的氣候、指導老師、食物與教法之後,期盼證悟而精進修行的比丘達到觀智的頂峰,證悟阿羅漢果。這是解釋先觀觸、先觀受及先觀識這叁類根性的人證悟阿羅漢果的方法。
這裏講到四種適當的因素。適當的氣候與食物對修行而言是很重要的,在太熱或太冷的氣候裏都不容易維持良好的定力。適當的老師也很重要,如果老師教導的方法錯誤,學生修行的方法也就錯誤;如果老師教導的方法正確,學生修行的方法也就正確。適當的教法是指有時你必須聽聞有關四聖谛的法,這也很重要。如果你具備這四種適當的因素,而且…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