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assana)。
六、 他以倾向寂灭的心观照身为无常、苦、无我,而不是以倾向生起的心。这是寂灭随观(nirodhanupassana)。
七、 他观照身为无常、苦、无我的时候不是借着执取它,而是借着舍弃它。这是舍遣随观(patinissagganupassana)。
修行这七种随观的时候,他的观智就能暂时地去除烦恼。怎样去除呢?当他照见身或名色的无常本质时,常想与骄慢就会消失,因为骄慢之所以会生起,乃是由于认为目标是恒常的缘故。当他照见身或名色的苦本质时,乐想与渴爱就会消失。当他照见身或名色的无我本质时,我想与认为有我的邪见就会消失。所以无常、苦、无我随观智能够暂时去除骄慢、渴爱、邪见这些烦恼。当观智成熟时,他就会证悟涅槃。在涅槃中没有名色法,没有无常、苦、我 。在涅槃中才有真正的快乐。
解释了「观身为身」这句经文之后,接着我要解释「比丘以热诚、正知、正念」这一句。「热诚」(atapi)、「正知」(sampajana或明觉)、「正念」(sati)这三项对禅修者非常重要。
「热诚」就是精进,它能烧毁三界的烦恼。
「正知」是指正确地、完全地、平等地观照。在这里,「正确地」意思是确实无误地。「完全地」意思是从各方面去了解。「平等地」意思是透过愈来愈高的修行成就而持续进步。
当比丘观照头发、身毛等三十二身分时,那样的观照称为正确的观照。当比丘观照究竟色法时,那样的观照也是正确的观照。但是局部地观照是不够的,必须全面地观照,例如他必须观照内在与外在的三十二身分,从头发顺观到尿,再从尿逆观到头发。为什么呢?因为人们不单只是执着内在的三十二身分而已,也执着外在的三十二身分,所以才会去结婚,彼此强烈地执着。因此内外的三十二身分都必须观照。能够观照内外的三十二身分才能称为完全地从各方面去观照。
再者,还必须有系统地辨识头发等的四界,以便能见到色聚。然后再分析那些色聚,以便能透视到每一身分中的所有种类究竟色法。能如此透视才是完全地从各方面去观照。
「平等地」观照是指透过愈来愈高的修行成就而持续进步。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前面已经讲解过:只观照色法并不足以证悟涅槃,必须也观照名法。再者,只观照名色法也还不足以证悟涅槃,还必须修行缘起法:观照名色的因以及因与果之间的关系。再者,只观照名色及它们的因也还不足以证悟涅槃,还必须观照名色及其因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以达到一层比一层高的修行成就,直到证悟涅槃。
下一句经文是「以正念观」。「以正念观」意思是具备取身作为禅修目标的正念。禅修者以正念取得目标之后,再以正知(即智慧)观照它。这是一个要点。举个譬喻来说:假设这里有一块红宝石,你用手将它拿过来,然后用眼睛观看它。这就比喻禅修者先以正念取得目标,然后再以正知来观照那个目标。禅修者先以正念取得色法,然后以正知观照它:这是色法、这是硬、这是地界、这是水界、火界、风界等等。
如果你正在修行安般念,你必须先以正念取得呼吸,再以正知清楚地知道呼吸。记得呼吸不忘失是正念;清楚地知道呼吸是正知(智慧);为了清楚知道呼吸而付出的努力是热诚(精进)。怠惰、迷糊与疏忽的心不能清楚地知道呼吸。因此在你修行的时候,热诚、正知与正念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的道理,在修行四界分别观时,你必须具备正念地观照四界的十二种特相:地界的硬、粗、重、软、滑、轻;水界的流动与黏结;火界的热与冷;风界的支持与推动。明记这些特相不忘失是正念,清楚地知见它们是正知,为了清楚知见它们而付出的努力是热诚。
能够迅速又清楚地从头到脚观照这十二特相,一再重复之后,你应当总观全身的十二特相:犹如正从头顶上向下观全身一样,将全身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当你能观得很纯熟,几乎同时见到十二特相时,就应当将它们分成地、水、火、风四组:见到硬、粗、重、软、滑、轻时就了知它们为「地」;见到流动与黏结时就了知它们为「水」;见到热与冷时就了知它们为「火」;见到支持与推动时就了知它们为「风」。如此反复地观照它们为「地、水、火、风……」。这时候,明记四界不忘失的是正念,清楚地了知四界的是正知,为了清楚了知四界而付出的努力是热诚。因此,无论修行任何禅修业处,热诚、正知与正念都非常重要。
事实上,没有正念就无法观照。没有正念就不能忆念不忘禅修目标,如此又如何能观照「这是无常」、「这是苦」、「这是无我」呢?因此佛陀开示说:「诸比丘,我说正念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对于「正念适用于所有的情况」这句话,疏钞解释说:正念用于每个生命(bhava),用于每个懒惰、不平衡的心都是功效卓著的。或者「正念适用于所有的情况」意思是:借着正念的帮助,其它的觉支才得以开展。因此,在正念的帮助下,正知才能够观照。
在这里,我要简单地解释七觉支。七觉支是:(一)念觉支、(二)择法觉支、(三)精进觉支、(四)喜觉支、(五)轻安觉支、(六)定觉支、(七)舍觉支。除了念觉支之外,其余六觉支可以分成两组:择法、精进、喜这三觉支是一组;轻安、定、舍这三觉支是另一组。念觉支处于中间来平衡这两组。有两种七觉支,即世间七觉支与出世间七觉支。世间七觉支以身、受、心、法作为目标;出世间七觉支则以涅槃作为目标。
现在我要举安般念为例子来解释世间的七觉支。在你修行安般念的时候,七觉支都存在你心中。其中择法觉支所拣择分析的法就是你的呼吸,你应当单纯地觉知呼吸就够了。如果过度地拣择分析,那么你的择法觉支会太强,禅修的进展就会受到影响。例如我们教导说:当你的定力好的时候,无论呼吸长或短,你都要专注于全息。听了如此的教导之后,如果你去分析呼吸多长才叫做「长」,多短才叫做「短」,那时你的择法觉支就太过强了。如此也会使精进觉支与喜觉支过强,因为在分析的时候你付出更多的精进,并且会由于分析而感到欢喜。当择法、精进、喜这三觉支太强的时候,你的定力会减退。这时候念觉支是很重要的。你应当注重、提升与增强轻安、定、舍这三觉支。如何提升它们呢?你应当以正念与正知单纯地只专注于呼吸就够了。如此持续地专注,你的定力就会提升。定力提升时,轻安觉支与舍觉支也会提升。于是轻安、定、舍这三觉支能与择法、精进、喜这三觉支达到平衡,那时你的定力就能持续增强。
现在多数禅修者在修行止禅,部份禅修者在修行观禅。修行止禅的时候,定觉支稍微偏强是可以的,因为这时定觉支很重要。但是若定觉支太强而不能与其它觉支保持平衡则是不好的。修行观禅的时候,择法觉支稍微偏强是可以的,因为这时择法觉支很重要。你必须分析、观照色法、名法、因法、果法、无常、苦、无我等。但是若择法觉支太强而不能与其它觉支保持平衡则是不好的。
因此,无论是修行止禅或观禅,正念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正念的帮助下,其它觉支才能平衡开展。
注释继续解释说:「以热诚、正知、正念」这些话的目的是要指出影响禅修者修行进展的因素。
心处在懒惰的状态时,懈怠的障碍就会生起。
心处在不正知的状态时,在选择正确方法与避免错误方法的判断上会出差错。例如在修行安般念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的正知,不能清楚地了知呼吸,那么就不是依循正确的方法在修行安般念了。
心处在没有正念、粗心大意的状态时,无法采取正确的方法及避免错误的方法。例如在修行安般念的时候,如果对专注于呼吸没有很大的兴趣,你可能会忘了专注呼吸,因为你会分心去注意其它的目标,如过去的往事、未来的计划、身体的感觉、外在的声音等等。那时你的正念很弱,为了清楚知道呼吸而作出的努力也很弱,对呼吸的了知也很弱,于是你的心无法采取正确的方法及避免错误的方法。因此在修行的时候,强而有力的热诚、正知与正念是很重要的。
当禅修者不热诚、不正知、不正念时,他的修行就无法成功。因此,请大家要做有热诚、有正知、有正念的禅修者。
指出了修行身念处必须具备的三项因素之后,佛陀接着开示说:「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指出必须舍弃的两项因素。如果不能舍弃这两种烦恼,你就无法获得高度的定力。
因此在观身为身的时候,你必须培育热诚、正知与正念这三项,而去除贪欲及忧恼这两项。
「去除」(vineyya)是指用善法来淘汰恶法的训练;或者指经由训练而逐步地排除恶法;或者指借着禅那来镇伏爱欲。
关于「对世间」这一句话,在这里,从崩坏之物的意义上来看,身就是世间。
由于在受、心、法方面也都要去除贪欲及忧恼,所以《分别论》(Vibhavga)中谈到:「五取蕴就是世间。」
贪欲代表感官欲望;忧恼代表瞋恨。由于感官欲望与瞋恨是修行的主要障碍,因此「去除贪欲及忧恼」意味着去除所有的障碍。
所以,根据佛陀的这段教导,在禅修之时你必须去除所有的障碍。障碍有六种,也称为六盖,即:(一)欲欲盖 、(二)瞋恨盖、(三)昏沉睡眠盖(四)掉举追悔盖、(五)怀疑盖、(六)无明盖。
由于它们阻碍投生天界或善趣之路及阻碍证得禅那与涅槃之路,所以称它们为盖。根据佛陀所教导的《阿毗达摩藏》,如果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生起不善的临死速行心(maranasanna javana),那么死亡后他就会堕入四恶道当中的一道,所以这些盖会阻碍投生天界或善趣之路。在禅修的时候,如果你的心中生起任何一盖,例如生起贪欲,想要吃美味的食物,你的定力就会衰退,因而无法证得禅那或证悟涅槃,所以它们会阻碍证得禅那与涅槃之路。
这些盖是心所,它们会阻止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以及使已经生起的善法不能持…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