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12

  ..續本文上一頁assana)。

  六、 他以傾向寂滅的心觀照身爲無常、苦、無我,而不是以傾向生起的心。這是寂滅隨觀(nirodhanupassana)。

  七、 他觀照身爲無常、苦、無我的時候不是借著執取它,而是借著舍棄它。這是舍遣隨觀(patinissagganupassana)。

  修行這七種隨觀的時候,他的觀智就能暫時地去除煩惱。怎樣去除呢?當他照見身或名色的無常本質時,常想與驕慢就會消失,因爲驕慢之所以會生起,乃是由于認爲目標是恒常的緣故。當他照見身或名色的苦本質時,樂想與渴愛就會消失。當他照見身或名色的無我本質時,我想與認爲有我的邪見就會消失。所以無常、苦、無我隨觀智能夠暫時去除驕慢、渴愛、邪見這些煩惱。當觀智成熟時,他就會證悟涅槃。在涅槃中沒有名色法,沒有無常、苦、我 。在涅槃中才有真正的快樂。

  解釋了「觀身爲身」這句經文之後,接著我要解釋「比丘以熱誠、正知、正念」這一句。「熱誠」(atapi)、「正知」(sampajana或明覺)、「正念」(sati)這叁項對禅修者非常重要。

  「熱誠」就是精進,它能燒毀叁界的煩惱。

  「正知」是指正確地、完全地、平等地觀照。在這裏,「正確地」意思是確實無誤地。「完全地」意思是從各方面去了解。「平等地」意思是透過愈來愈高的修行成就而持續進步。

  當比丘觀照頭發、身毛等叁十二身分時,那樣的觀照稱爲正確的觀照。當比丘觀照究竟色法時,那樣的觀照也是正確的觀照。但是局部地觀照是不夠的,必須全面地觀照,例如他必須觀照內在與外在的叁十二身分,從頭發順觀到尿,再從尿逆觀到頭發。爲什麼呢?因爲人們不單只是執著內在的叁十二身分而已,也執著外在的叁十二身分,所以才會去結婚,彼此強烈地執著。因此內外的叁十二身分都必須觀照。能夠觀照內外的叁十二身分才能稱爲完全地從各方面去觀照。

  再者,還必須有系統地辨識頭發等的四界,以便能見到色聚。然後再分析那些色聚,以便能透視到每一身分中的所有種類究竟色法。能如此透視才是完全地從各方面去觀照。

  「平等地」觀照是指透過愈來愈高的修行成就而持續進步。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前面已經講解過:只觀照色法並不足以證悟涅槃,必須也觀照名法。再者,只觀照名色法也還不足以證悟涅槃,還必須修行緣起法:觀照名色的因以及因與果之間的關系。再者,只觀照名色及它們的因也還不足以證悟涅槃,還必須觀照名色及其因無常、苦、無我的本質,以達到一層比一層高的修行成就,直到證悟涅槃。

  下一句經文是「以正念觀」。「以正念觀」意思是具備取身作爲禅修目標的正念。禅修者以正念取得目標之後,再以正知(即智慧)觀照它。這是一個要點。舉個譬喻來說:假設這裏有一塊紅寶石,你用手將它拿過來,然後用眼睛觀看它。這就比喻禅修者先以正念取得目標,然後再以正知來觀照那個目標。禅修者先以正念取得色法,然後以正知觀照它:這是色法、這是硬、這是地界、這是水界、火界、風界等等。

  如果你正在修行安般念,你必須先以正念取得呼吸,再以正知清楚地知道呼吸。記得呼吸不忘失是正念;清楚地知道呼吸是正知(智慧);爲了清楚知道呼吸而付出的努力是熱誠(精進)。怠惰、迷糊與疏忽的心不能清楚地知道呼吸。因此在你修行的時候,熱誠、正知與正念是非常重要的。

  同樣的道理,在修行四界分別觀時,你必須具備正念地觀照四界的十二種特相:地界的硬、粗、重、軟、滑、輕;水界的流動與黏結;火界的熱與冷;風界的支持與推動。明記這些特相不忘失是正念,清楚地知見它們是正知,爲了清楚知見它們而付出的努力是熱誠。

  能夠迅速又清楚地從頭到腳觀照這十二特相,一再重複之後,你應當總觀全身的十二特相:猶如正從頭頂上向下觀全身一樣,將全身當作一個整體來觀。當你能觀得很純熟,幾乎同時見到十二特相時,就應當將它們分成地、水、火、風四組:見到硬、粗、重、軟、滑、輕時就了知它們爲「地」;見到流動與黏結時就了知它們爲「水」;見到熱與冷時就了知它們爲「火」;見到支持與推動時就了知它們爲「風」。如此反複地觀照它們爲「地、水、火、風……」。這時候,明記四界不忘失的是正念,清楚地了知四界的是正知,爲了清楚了知四界而付出的努力是熱誠。因此,無論修行任何禅修業處,熱誠、正知與正念都非常重要。

  事實上,沒有正念就無法觀照。沒有正念就不能憶念不忘禅修目標,如此又如何能觀照「這是無常」、「這是苦」、「這是無我」呢?因此佛陀開示說:「諸比丘,我說正念適用于所有的情況。」

  對于「正念適用于所有的情況」這句話,疏鈔解釋說:正念用于每個生命(bhava),用于每個懶惰、不平衡的心都是功效卓著的。或者「正念適用于所有的情況」意思是:借著正念的幫助,其它的覺支才得以開展。因此,在正念的幫助下,正知才能夠觀照。

  在這裏,我要簡單地解釋七覺支。七覺支是:(一)念覺支、(二)擇法覺支、(叁)精進覺支、(四)喜覺支、(五)輕安覺支、(六)定覺支、(七)舍覺支。除了念覺支之外,其余六覺支可以分成兩組:擇法、精進、喜這叁覺支是一組;輕安、定、舍這叁覺支是另一組。念覺支處于中間來平衡這兩組。有兩種七覺支,即世間七覺支與出世間七覺支。世間七覺支以身、受、心、法作爲目標;出世間七覺支則以涅槃作爲目標。

  現在我要舉安般念爲例子來解釋世間的七覺支。在你修行安般念的時候,七覺支都存在你心中。其中擇法覺支所揀擇分析的法就是你的呼吸,你應當單純地覺知呼吸就夠了。如果過度地揀擇分析,那麼你的擇法覺支會太強,禅修的進展就會受到影響。例如我們教導說:當你的定力好的時候,無論呼吸長或短,你都要專注于全息。聽了如此的教導之後,如果你去分析呼吸多長才叫做「長」,多短才叫做「短」,那時你的擇法覺支就太過強了。如此也會使精進覺支與喜覺支過強,因爲在分析的時候你付出更多的精進,並且會由于分析而感到歡喜。當擇法、精進、喜這叁覺支太強的時候,你的定力會減退。這時候念覺支是很重要的。你應當注重、提升與增強輕安、定、舍這叁覺支。如何提升它們呢?你應當以正念與正知單純地只專注于呼吸就夠了。如此持續地專注,你的定力就會提升。定力提升時,輕安覺支與舍覺支也會提升。于是輕安、定、舍這叁覺支能與擇法、精進、喜這叁覺支達到平衡,那時你的定力就能持續增強。

  現在多數禅修者在修行止禅,部份禅修者在修行觀禅。修行止禅的時候,定覺支稍微偏強是可以的,因爲這時定覺支很重要。但是若定覺支太強而不能與其它覺支保持平衡則是不好的。修行觀禅的時候,擇法覺支稍微偏強是可以的,因爲這時擇法覺支很重要。你必須分析、觀照色法、名法、因法、果法、無常、苦、無我等。但是若擇法覺支太強而不能與其它覺支保持平衡則是不好的。

  因此,無論是修行止禅或觀禅,正念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正念的幫助下,其它覺支才能平衡開展。

  注釋繼續解釋說:「以熱誠、正知、正念」這些話的目的是要指出影響禅修者修行進展的因素。

  心處在懶惰的狀態時,懈怠的障礙就會生起。

  心處在不正知的狀態時,在選擇正確方法與避免錯誤方法的判斷上會出差錯。例如在修行安般念的時候,如果沒有足夠的正知,不能清楚地了知呼吸,那麼就不是依循正確的方法在修行安般念了。

  心處在沒有正念、粗心大意的狀態時,無法采取正確的方法及避免錯誤的方法。例如在修行安般念的時候,如果對專注于呼吸沒有很大的興趣,你可能會忘了專注呼吸,因爲你會分心去注意其它的目標,如過去的往事、未來的計劃、身體的感覺、外在的聲音等等。那時你的正念很弱,爲了清楚知道呼吸而作出的努力也很弱,對呼吸的了知也很弱,于是你的心無法采取正確的方法及避免錯誤的方法。因此在修行的時候,強而有力的熱誠、正知與正念是很重要的。

  當禅修者不熱誠、不正知、不正念時,他的修行就無法成功。因此,請大家要做有熱誠、有正知、有正念的禅修者。

  指出了修行身念處必須具備的叁項因素之後,佛陀接著開示說:「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指出必須舍棄的兩項因素。如果不能舍棄這兩種煩惱,你就無法獲得高度的定力。

  因此在觀身爲身的時候,你必須培育熱誠、正知與正念這叁項,而去除貪欲及憂惱這兩項。

  「去除」(vineyya)是指用善法來淘汰惡法的訓練;或者指經由訓練而逐步地排除惡法;或者指借著禅那來鎮伏愛欲。

  關于「對世間」這一句話,在這裏,從崩壞之物的意義上來看,身就是世間。

  由于在受、心、法方面也都要去除貪欲及憂惱,所以《分別論》(Vibhavga)中談到:「五取蘊就是世間。」

  貪欲代表感官欲望;憂惱代表瞋恨。由于感官欲望與瞋恨是修行的主要障礙,因此「去除貪欲及憂惱」意味著去除所有的障礙。

  所以,根據佛陀的這段教導,在禅修之時你必須去除所有的障礙。障礙有六種,也稱爲六蓋,即:(一)欲欲蓋 、(二)瞋恨蓋、(叁)昏沈睡眠蓋(四)掉舉追悔蓋、(五)懷疑蓋、(六)無明蓋。

  由于它們阻礙投生天界或善趣之路及阻礙證得禅那與涅槃之路,所以稱它們爲蓋。根據佛陀所教導的《阿毗達摩藏》,如果一個人臨終的時候生起不善的臨死速行心(maranasanna javana),那麼死亡後他就會墮入四惡道當中的一道,所以這些蓋會阻礙投生天界或善趣之路。在禅修的時候,如果你的心中生起任何一蓋,例如生起貪欲,想要吃美味的食物,你的定力就會衰退,因而無法證得禅那或證悟涅槃,所以它們會阻礙證得禅那與涅槃之路。

  這些蓋是心所,它們會阻止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以及使已經生起的善法不能持…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